北京電報大樓

北京電報大樓

北京電報大樓坐落在西城區西長安街11號,是中國第一座最新式電報大樓,是當時全國電報通信的總樞紐。1956年4月21日北京電報大樓動工興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電報大樓正式投入生產。北京電報大樓的總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總高度73.37米(主體部分共6層,高為32.5米),總長度101米。大樓俯視為“山”字形,樓上裝四面塔鐘(鐘的直徑為5米),氣勢恢宏,是人民郵電事業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電報大樓的鐘聲曾是新中國、新北京的重要標誌,其門市曾為亞洲最大的電信業務綜合門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電報大樓
  • 位置:西城區西長安街11號,
  • 類型:中國第一座最新式電報大樓
  • 興建:1956年4月21日
  • 總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
簡介,發展,建設始末,建築構造,網路和裝備,鐘聲的故事,塔鐘介紹,紀念郵票,

簡介

北京電報大樓坐落在西城區西長安街11號,是中國第一座最新式電報大樓,是當時全國電報通信的總樞紐。1956年4月21日北京電報大樓動工興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電報大樓正式投入生產。
1959年國慶時的電報大樓1959年國慶時的電報大樓
北京電報大樓的總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總高度73.37米(主體部分共6層,高為32.5米),總長度101米。大樓俯視為“山”字形,樓上裝四面塔鐘(鐘的直徑為5米),氣勢恢宏,是人民郵電事業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電報大樓的鐘聲曾是新中國、新北京的重要標誌,其門市曾為亞洲最大的電信業務綜合門市。

發展

作為第一個五年計畫中郵電建設的大型綜合通信樞紐工程,電報大樓是當時全國電信網中心和全國電報網路主要匯接局,與全國所有省會、直轄市、自治區首府、工商業大城市和重要海港、邊防要塞均設有直達報路,同時與全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建有國際報路。
59年3月15日周恩來董必武視察電報大樓59年3月15日周恩來董必武視察電報大樓
在電報業務鼎盛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電報大樓每月的業務交換量多達300多萬張。電報大樓悠揚的鐘聲至今仍然是北京的重要標誌,仍然時常激發北京人的很多回憶。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技術的演進,電報大樓相繼開通了新興的數據通信業務,如中國公眾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電子信箱CHINAMAIL、中國公眾多媒體網際網路169電信港等。
北京網通企業形象資源管理中心負責人李立濤說,當前電報大樓所具有的數據通信業務,集中體現了世界先進的現代通信水平,為建成首都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傳統觀念中的電報大樓已經走在了信息產業的前沿。
伴隨著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實施,信息化戰略不斷成為現實,北京的信息化進程不斷深入推進,信息服務業的增長率步步攀升,綜合信息服務的新需求不斷湧現。面對新的形勢,北京網通提出從傳統電信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企業轉型,北京電報大樓也成為北京綜合信息服務的重要集散地。
2003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參觀電報大樓2003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參觀電報大樓
北京電報大樓 夜景北京電報大樓 夜景
2008年是北京電報大樓落成50周年。9月27日舉行的紀念儀式上,在電報大樓工作了一輩子的原北京電報局局長畢家馴說,電報大樓曾先後是郵電部、北京長途電信局、北京市電信管理局、北京網通綜合信息中心的機關辦公地,是國家的重要通信樞紐。50年來,作為新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的代表,電報大樓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建設始末

北京電信局開始申請建設北京電報大樓是在1952年。轉年,選定北京西單北大街作為樓址並開挖地基(現北京市西單電話局局址)。但很快因為城市規劃變更而停頓下來。直到1955年3月,北京市規劃局才重新確定在北京西長安街北側建設北京電報大樓,原郵電部重頒工號“005工程”。同年10月,郵電部批示,建築地址適中,便於利用市話網和地下電纜管道以構成電報通信網和敷設遙控聯絡線,既節省建設投資又有利於今後發展。11月,北京電信局成立“005工程處”負責工程建設,設計則由建築工程部北京工業建築設計院擔任,同時聘請蘇聯專家技術指導。電報大樓於1956年4月21日開工,1958年9月21日竣工,從開工到正式投入使用歷時兩年零五個月。其建設總投資人民幣980萬元,全部工程造價792.8萬元。主要通信設備由當時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引進,塔鐘及其相關部分的設計、製造和安裝,得到了當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專家的幫助。電報大樓啟用時,當時的郵電部長朱學范親臨剪彩。

建築構造

電報大樓建築面積20100平方米,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生產輔助面積987.87平方米,連同中央塔鐘部分總高度73.37米,主樓東西長101.3米,南北寬18.1米,連同平台女兒牆高35.75米;大樓主體7層,其中地下1層,地上6層,2層以下中部向後凸出形成禮堂,從上向下俯視,整個建築呈“山”字形。大樓中間部分6層以上為鐘樓,裝有四面塔鐘。樓體立面處理平穩簡潔,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營業大廳的主要出入口,同時使鐘塔與整個建築有機結合。2層以下為花崗石貼面,2層以上為面磚貼面,花錘剁斧石鑲邊。外牆面為淺橙黃色,門窗為淺草黃色,色調和諧明快。
電報大樓主要由報房、機房、門市和辦公室幾部分組成。營業大廳寬18米,深36米,凸出伸向北面,分成前、後廳。前廳主要為用戶服務台、公用電話間、長途電話候話室及休息室等;後廳為大理石營業櫃檯、寫稿台及長途電話隔音間。大廳牆面及頂棚為無光油漆細拉毛。柱子為大理石貼面。地面為預製水磨石,主要色調為晚霞、東北紅、墨玉及淺灰色。
自從電報大樓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這座建築就始終是徹夜通明。90年代以前,電報大樓幾乎是北京人能夠通過電報、長途電話等通信手段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場所。儘管50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中沒有北京電報大樓,但在北京人,特別是在大樓附近的居民心裡,它是當之無愧的十大建築之一。

網路和裝備

北京電報大樓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中郵電建設的大型綜合通信樞紐工程,其網路結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作為全國電信網中心和全國電報網路主要匯接局,北京電報大樓與全國所有省會、直轄市、自治區首府、工商業大城市和重要海港、邊防要塞及休養勝地等均設有直達報路;與全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建有國際報路。大樓門市以及北京市、郊、縣各郵電支局均可收受居民、企事業單位交發的電報;至北京的來報由各郵電支局接力投遞。市內多數郵電支局和業務量較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與大樓報房建有市內直達報路;國內、國際和用戶專線採用電傳打字機通報,以撕斷鑿孔紙條的半自動轉報方式實現。國內電報電路主要使用載波電報電路,國際電路使用短波無線和載波電路,氣象、報汛中心台仍使用短波無線莫爾斯人工電路,市內和用戶專線電路則利用市內電話網專線傳遞。此外,電報大樓的傳真電報電路通達國內各大城市和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首都,傳輸方式利用的是載波、微波和短波的無線電路。
在設備方面,北京電報大樓安裝的是機械式55型電傳打字機、16路載波電報機、中文解碼機、雙機頭自動編號發報機、ARQ自動糾錯設備,以及單雙流變換設備、傳真設備、測試儀器等。同時,電報大樓啟用後,內部的電報傳送系統也由以前的人工遞送改為傳輸帶、小電車和氣壓輸送管,實現了電報文稿傳送半自動化,這種傳送方式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速度。
電報大樓的門市在當時看來既豪華,又莊重。使用初期,根據“郵電合一”體制,大廳東側為郵政營業櫃檯,西側為電報營業櫃檯。至1969年秋,為保證大樓安全,防止郵件夾帶不安全物品,經郵電部批准,決定將郵政營業櫃檯全部遷出,遂改為受理長途電話的營業視窗及隔音間。
那時,到北京電報大樓發封電報或是打個長途電話,算是件很奢侈的事,非火燒眉毛,北京人是不會輕易使用這類通信手段的。

鐘聲的故事

電報大樓在北京人心裡的那份情愫,除了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相關和它宏偉的建築外形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每當整點便迴蕩在長安街的鐘聲。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還很小,清脆的鐘聲可以傳得很遠、很遠。清晨7點,伴著這鐘聲,北京人走出家門,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晚上10點,還是這鐘聲,又伴著北京人進入夢鄉。特別是居住在西單附近的居民,早已把電報大樓的鐘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據說,電報大樓維修的日子,鐘聲停響了幾天,結果附近的居民竟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有的人甚至因為沒有聽到鐘聲的召喚而上班遲到。
其實,這鐘聲還有不少故事呢!
建造電報大樓的時候,塔鐘設備和揚聲系統是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進口的。打響報時的前奏曲先期在該國用鋼片琴演奏錄製,原為兩首,一首是《讚美新中國》的前幾句,另一首是《東方紅》的前兩句。最初選用的是《讚美新中國》,後來有時也用《東方紅》,60年代以後就只用《東方紅》的前兩句了。電報大樓啟用初期,塔鐘每天24小時整點不間斷報時,悅耳的鐘聲方圓近2.5公里的人都能聽到。一個月後,根據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改為每天晚10時後至次日晨7時前停止打響報時。據說,那是周總理關心老百姓生活,怕夜間巨大的報時聲影響居民休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原北京長途電信局對前奏曲進行再創造,請北京中央樂團施萬春、中央音樂學院鮑蕙蕎演奏鋼琴式鋼片琴,中央廣播樂團民族樂隊演奏打擊式鋼片琴,混聲錄製《東方紅》前奏曲,並規定每天晨7時第一次報時播放前奏曲全曲,其他時間僅播放前奏曲前幾小節,這項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

塔鐘介紹

塔鐘直徑為5米,鐘上的長針1.9米,短針1.5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鐘面是白底,指針是墨綠色的。剛建成時不是這樣,那時塔鐘的鐘面是古銅色,指針是白色的。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崇尚紅色,遂把鐘面改成白色,指針改成紅色。進入70年代,塔鐘更新改造,才改成了今天的樣子。目前的顏色既莊重、醒目,也體現了郵電的標誌色。郵電分營前,各大城市的郵電局大樓幾乎都有一個塔鐘,或許這都是從北京電報大樓得到的創意,塔鐘已經成為那個時代郵電事業的一種象徵。

紀念郵票

1959年9月29日,為了慶祝北京電報大樓順利落成,我國原郵電部發行一套《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紀念》紀念郵票,全套2枚。由劉碩仁設計,孔紹惠雕刻。北京人民印刷廠印製。
《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紀念》紀念郵票《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紀念》紀念郵票
電報大樓鐘樓頂端凌空飄揚著一面五星國旗,既渲染了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的喜慶氣氛,也裝飾了畫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