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運河文化廣場是一處很好的歷史文化景點.運河文化廣場占地面積800畝,其中綠化面積600畝。 運河文化廣場的建設不僅為通州區人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業餘休閒場所,同時對改善通州區綠化環境,帶動通州城東部經濟發展,特別是廣場周邊地區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運河文化廣場
- 地理位置:北京
- 占地面積:600畝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
廣場的北端,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塑雕,上層為騰飛的巨龍,下圍站立著3隻雄偉的大麒麟。廣場的西北角有個弧形的人工湖,湖面上浮動著仿古木船,龍頭鳳尾,約100多米長,船體三層,全彩繪,水殿龍舟,頗為壯觀。據說,是按當年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龍船仿製,可惜不讓觀者登船遊覽。我們走在河邊用細木條搭建的踏板上,沿運河東岸遊覽,人造大理石壘砌的護岸牆上端,修造出船錨似的花牆,每隔幾米就豎起一方河燈,將整個主題廣場映襯得雄偉壯觀。游到此地,頓感天寬地闊,心曠神怡。
這個名為“運河文化廣場”的地方,不僅外觀好看,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上國小起,就知道我國古代的兩大工程,一為萬里長城,二是大運河。多年來,愛我長城,深入人心,大運河卻比較寂寞。其實,京杭大運河的資格,比萬里長城還老,始於春秋後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差人開邗溝,率先溝通長江、淮河水系,邗溝成為大運河的起源。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徵調民夫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與通濟渠相連,形成南自杭州經揚州,達洛陽,北至涿郡的大運河。元朝建大都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專家郭守敬引溫榆河水濟漕,使大運河直通北京。忽必烈看到什剎海水面“舳艫蔽海,漕糧積山”,賜名新開的河道為“通惠河”。“悠悠運河千秋事,浩浩宏圖萬代歌”。至此,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溝通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水路的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到了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國力日衰,漕運不治。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鴻章奏請廢漕,清政府批准停止漕運,南北漕運終止。此後,我國的南北交通便為與大運河幾乎平行的津浦鐵路所代替,但南運河一段的水路卻一直暢通。
歷史
近年來,弘揚大運河文化日益升溫,沿河各省市制訂疏通整治規劃,準備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十月中旬各省市在通州運河文化廣場布展,舉辦了運河文化節。此後,那個“運河文化廣場”成為不少遊客的踏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