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代農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是2015年6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愛玲、文化、陳慈。
基本介紹
- 書名:北京現代農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作者:王愛玲、文化、陳慈
- ISBN: 978-7-5136-3814-2
- 頁數: 444頁
- 出版時間: 2015年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編號:3814
- 責編:葉親忠
- 版次:1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北京為例
(一)農業的戰略地位
(二)農業的社會地位與作用
(三)生態地位與作用
(四)經濟地位與作用
二、現代農業的定義、內涵與主要特徵
(一)定義
(二)內涵
(三)主要特徵
三、農業功能的演化
(一)功能的演化
(二)諸功能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第二章都市型現代農業——以北京為例
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定義、內涵與特徵
(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概念
(二)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
(三)都市型現代農業與城郊型農業的異同
二、北京,林地可以替代農田嗎
(一)森林和農田,哪個生態作用更強
(二)森林和農田,哪個社會效益更大
三、北京,與現代農業的差距有多大
(一)兩個評價體系的架構
(二)2012年測算結果
(三)差距及分析
四、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與步驟
(一)摸清底牌,預測趨勢
(二)選擇方向,確定屬性
(三)功能定位,逐級細分
(四)結構調整,產業選擇
(五)配套硬體,綜合集成
(六)編制評價指標體系,衡量進程
一、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國內外比較
二、農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值
(一)提出的背景
(二)概念與內涵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四)比較、分析的結果
(五)該比值的意義與特點
三、農業勞動生產率“雙落後”
(一)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落後於已開發國家
(二)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自身二、三產業相比,也十分落後
四、當前的不協調、不和諧,恰值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階段
五、“雙落後”的原因探析
(一)戰略層面的原因
(二)操作層面的原因
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路徑選擇
(一)大幅度提高對農業的投資力度,調整投資方向
(二)大幅度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調整項目布局
(三)大力興辦農民教育事業,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素養
(四)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成效,必須反映到“三農”
第四章展望
一、關於現代農業與理想農業
二、現代農業離我們還有多久遠
(一)從國民經濟發展視角預測
(二)從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農民的素質視角預測
(三)討論
三、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趨勢
(一)農民知識化、職業化、高度組織化
(二)新型農機化,農機農藝結合
(三)農業信息化,走向智慧農業
(四)農業服務體系社會化、現代化,業態不斷增多、壯大
(五)清潔、循環、低碳化
(六)農業功能多樣化
(七)產業融合化
(八)市場化
四、2050年北京農業的願景
(一)結構與布局
(二)功能
(三)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下編
專題Ⅰ北京農業多功能演進過程及機理研究
專題Ⅱ北京循環農業的發展與實踐
專題Ⅲ《北京高效清潔生產技術體系的研究》研究報告(節選)
專題Ⅳ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專題Ⅴ現代農業服務業及其在北京的實踐
專題Ⅵ創意農業及其在北京的探索與實踐
專題Ⅶ北京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