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禮拜寺

北京牛街禮拜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牛街。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據《北京牛街崗上禮拜寺志》記載,該寺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擴建,明正統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揮詹升題請名號,奉敕賜名“禮拜寺”,故有“明寺”之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大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牛街禮拜寺
  • 位置:北京宣武區廣安門
  • 面積:6000平方米
  • 現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介紹,位置與面貌,面積,大殿,碑亭,閣樓,墓,保護單位,

寺廟介紹

寺廟位於北京宣武區廣安門牛街
北京牛街禮拜寺北京牛街禮拜寺
北京牛街禮拜寺
.

位置與面貌

面積

該寺坐東朝西, 全寺建築集中對稱,其格局採用中國宮殿式的木結構形式為主,其細部帶有濃厚的阿拉伯建築的裝飾風格。由禮拜殿、望月樓、宜禮樓、講堂、碑亭、對廳、沐浴室等組成。寺門對面一大影壁,長40米,高5米,漢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磚鑲面。寺的主體建築為禮拜殿,面積600平方米,坐西朝東,它與其他清真寺所不同的是,進寺東門繞大殿左右兩側再迂迴入殿,故稱“珍珠倒捲簾”。

大殿

大殿結構由3個勾連搭式屋頂和1座六角形攢尖頂亭式建築組成,左右襯以抱廈,古樸宏麗。殿南北五楹,東西3進共42間,縱深30餘米,由18根立柱組成21個拱門,殿內可供千餘人禮拜。樑柱間用尖拱形,天花樑柱上以粉貼金繪成阿拉伯圖案,門楣飾以各種文體的《古蘭經》文。殿後部穹窿藻井系宋代建築,兩側用阿拉伯文組成的雕空門窗,筆法蒼勁,屬“庫法體”。

碑亭

大殿前的左右兩側建有兩座碑亭,右亭建於明弘治元年(1487),為敕賜禮拜寺碑記。左亭建於明弘治九年(1496),有漢阿兩種文字刻的《敕賜禮拜寺記》碑,但碑文字跡大多無法辨認。

閣樓

宋熙寧(1068~1077)年間,有坎馬丁之子馬哈木所建的宣禮樓,為歇山重檐方亭建築,前身為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與兩座碑亭三足鼎立。望月樓高約10米,平面呈六角形亭式閣樓,重檐歇山頂,亭頂蓋覆有上黃下綠色琉璃瓦,周圍有窗扇,窗外繞以走廊。寺內東側有與大殿、宜禮樓成一次形的對廳7間,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是聚會議事之所。大殿南端有名為“滌慮處”的男、女分設沐浴房,供穆斯林潔身淨心之用。

寺院東南跨院內有兩座“篩海墳”,據現存元至元十一年(1274)和二十年(1283)兩塊阿拉伯文墓碑記載,系宋末元初前來中國傳教的波斯人艾哈邁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之墓。

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55年和1979年兩次撥款進行全面修繕。現中外穆斯林經常到此進行宗教活動和參觀訪問。北京市宣武區伊斯蘭教協會和北京穆斯林建設牛街基金會均設在寺內。1988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街小吃兩大方流是牛羊肉料理和各式糕餅小吃。這裡的炸焦圈、麻花、豆餡火燒螺絲轉兒墩餑餑、開口笑、蜂糕年糕等小吃,不只卓有特色,其中更包含眾多中國傳統小吃的“工藝絕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