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地圖(明)》內容簡介:明滅元後,永樂元年(1403)正月辛卯日,改北平為北京,定為行在,此乃北京城以北京為名之始。永樂十九年北京需以北京為名之始。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罷和在之稱,定北京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基本介紹
- 作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編
- ISBN:9787540217891
- 定價:10.00元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4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北京歷史地圖(明)》內容簡介:明滅元後,永樂元年(1403)正月辛卯日,改北平為北京,定為行在,此乃北京城以北京為名之始。永樂十九年北京需以北京為名之始。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罷和在之稱,定北京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基本信息
明代北京城是封建社會都城建設的鼎盛時期。它自內向外分為宮城(即紫禁城,為城磚乾擺城牆)、皇城(黃琉璃瓦頂,紅牆身)、大城(在磚砌的城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築了城南部的外城,形成了北京面“凸”字形輪廓。
明代京需由三套城牆組成,內城的中心是景山主峰上的萬春亭,壯美的中軸線以鐘樓為傳統起點,南至永定門。主要建築座落在貫穿三重城圈7.8公里長的中軸線上,以府、寺、觀、壇、廟及四合院相映襯,呈左右對稱。紫禁城處在層層城牆的拱衛之中,以天、地、日、月四壇相圍。巍峨的宮殿,秀美的御苑,威嚴的城門、典雅的角樓、幽靜的壇廟,棋盤式的街道,命名奇異的胡同,鱗次櫛比的四合院,最終成就了歷經明清兩代北京需的最後格局。
明代京有街巷胡同約1170條,坊29個,人口最多時近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