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

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

北京晏陽初農村教育科技發展中心是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的分支機構,系全國各地對社會責任具有深刻自覺、對晏陽初及其同仁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相當認同的有識之士共同發起成立,致力於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城鄉差距,促進教育機會公平,提升農民及城市勞工的生活品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
  • 所屬地區:北京
  • 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
  • 前身: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
發展歷程,試驗基地,

發展歷程

北京晏陽初農村教育科技發展中心的前身,即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籌)從2002年開始即以鄉村建設論壇為平台,在國內開展鄉村建設的宣傳和動員工作,並依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與福特基金會合作推動“大學生支農調研”的項目,該項目為期兩年,協助全國各地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一百多個涉農學生社團,大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和工廠、建築工地做短期支農調研一時慰為風尚。此後這一項目發展為“農村發展人才計畫”,直到現在。通過這個項目,中心積累了大量可動員的青年才俊,他們有理想,有志願精神,願意深入到農民和工人中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中心也獲得了初步的項目執行經驗。
2003年以後,中心作為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發起單位之一,開始走向農村,深入到農民的實際生產生活當中,並在此過程中,推動以組織創新和教育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發展工作,同時開始面向全國培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截止目前,中心參與發起的農村綜合建設試驗區有七個,分別在河北、河南、寧夏、海南、福建、安徽、吉林,依託這些試驗區開展的合作組織培訓,培養了上千人次的農村建設人才。與此同時,中心還開展“田間地頭叢書”的編輯工作、鄉村建設論壇及鄉村建設媒體沙龍的組織工作。
2007年開始,認識到作為農村建設主要力量的青壯年大部分已離開農村到了城市,聚居在工業區、城中村和建築工地里,中心乃開始在福建廈門農民工聚居區開展以教育文化為主題的服務工作,現已歷時近三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農民工社區工作經驗,培養了眾多的農民工社區工作人才。
多年來,中心在進行業務拓展的同時,也很注意團隊的建設問題,團隊成員分別參加過以下機構舉辦的能力建設培訓:上海綠根力量、阿拉善生態協會、自然之友、工合國際委員會、NPO信息諮詢中心、中山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行動援助中國辦公室、北京工友文化發展中心、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等。目前中心已有十八位學有專長的工作人員,奮戰在海南、福建、北京等地。
2006年,中心總幹事邱建生被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機構評為“新農村建設年度人物”。

試驗基地

海南新農村建設實驗區
致力於推動海南省的農村合作經濟和文化組織建設,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村社區大學,並在此平台上,開展全省範圍的合作社培訓和指導。基地同時與海口市科學技術與信息產業化局合作,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試點工作。
廈門國仁工友之家
於2007的6月在福建廈門的工友居住集中區建立,關注農民工進城後的繼續教育和文化權利問題,通過在農民工居住社區舉辦夜校、圖書室、文化活動室,改善工友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促進農民工的成長和社區融入,進而為緩解“三農”問題做出努力。是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的定點實習基地。
2010年9月期《普知》雜誌公益版面曾有介紹。
福建福前鄉村建設中心:
定位於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環境的綜合發展服務,同時面向全國培養鄉村建設人才,舉辦新農村建設交流會;基地同時也定位於作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學生實踐基地。
天津國仁女工學習中心
與民政部合作項目,關注女工的繼續教育和文化權利問題,通過在女工居住社區建立學習中心,開展文化、技能、人文社科等課程的學習,促進女工的社區融入與個人成長。
福建連城培田社區大學
致力於鄉土文化的重建和保護,以村為單位開展農村教育創新的試點工作。合作機構包括: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北京西部陽光農村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
河北定州晏陽初社區學習中心
基地於2010年1月重新建立,致力於低碳鄉村和生態農業的試驗和推廣,同時培養生態農業的推動者和技術人才。
杭州草根之家(合作夥伴)
基地於2010年4月建立,通過與工業區周邊的大學院校合作,舉辦工友社區大學,開展工友文化、技能、人文社科、社團小組等課程的學習或實踐,提升工友社區的教育水平,改善工友的文化生活現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