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市昌平區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昌平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本屆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密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任務,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昌平區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 單位:北京市昌平區
  • 性質:工作報告
引言,成就,

引言

——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台階。預計到2006年底,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5億元,年均增長12%;區域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45億元和16億元,年均增長20.3%和21.8%;銀行各項存款餘額和各項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20億元和210億元,比2003年增長68.5%和11%,主要經濟指標穩定在全市18個區縣中等偏上水平。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旅遊會展業、現代流通服務業、現代農業、房地產業和建築業"五個經濟板塊"成為區域經濟的主要支撐。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生命科學園、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產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建設已具備啟動條件。以北汽福田、九華山莊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276家。人民民眾普遍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預計到2006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950元和8080元,年均增長17.8%和8.9%。建立了五個專群結合機制,每年投入資金8019萬元,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12742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享受到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投入資金4857萬元,解決了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險的遺留問題和重度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社會保險參保人次預計達到62.6萬,比2003年增長67%。三年來,共辦理市、區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657件、政協委員提案456件,辦復率100%;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85項,民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居住、出行、就學、就醫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統籌城鄉發展進入新階段。三年來,共投入資金14.97億元支持農村建設和發展,是1994-2003年十年投入資金總和的兩倍。農村地區"兩退一進"取得初步成效。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發展,累計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1萬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不斷完善,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和無線通訊網路。實施了覆蓋12個鎮、118個村、9.3萬農民的安全飲水工程。按照市頒標準新建和改造了一批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設施。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級衛生室藥品和醫療器械統一配送。91%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統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年1200元提高到1680元。高度重視山區的建設和發展。三年來,共投入資金6.4億元,支持山區、半山區發展特色林果業和休閒產業,實施了山區道路改造、人畜飲水、險村險戶搬遷和除險防護等一批惠民工程。2006年,山區農民人均勞動所得預計達到6384元。今年以來,落實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有關精神,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和環境建設,實施了"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工程,共安裝太陽能路燈3710盞,推廣高效節能架空炕1.3萬鋪,啟動了一批可再生清潔能源試點,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成就

——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日趨完善,城鎮規劃建設管理達到新水平。高起點編制了昌平新城規劃、部分鎮、村規劃和重點地區控規,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規劃體系。三年來,共投入資金43.7億元,實施了立湯路改建、南環路大橋、3座集中供熱廠、廣電中心綜合樓等一批重點項目,是1994-2003年十年投入資金總和的3.8倍。全區共新建和改造公路里程137.8公里,新增日集中供水能力4萬噸,集中供熱面積達到2450萬平方米,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昌平新城東區、鞏華城、沙河高教園區等重點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各中心鎮、建制鎮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加快。新成立了東小口、回龍觀2個地區辦事處和57個社區居委會。進一步健全了社區管理服務網路。提高了對天通苑、回龍觀地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垃圾管理模式。大氣環境、水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創建國家衛生區和迎奧運環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安全生產、社會治安、流動人口管理以及信訪、人民調解等工作不斷加強,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進一步鞏固。
——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政府職能轉變步伐不斷加快。順利完成了部門撤併、組建和調整任務。貫徹行政許可法和公務員法,全面清理了政府規範性檔案和行政審批事項。政務公開和全程辦事代理制逐步落實。新的區鎮財政管理體制開始實行。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完成了10家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平台和土地儲備分中心。進一步健全了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和24個村的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外經外貿快速發展,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6800萬美元,預計完成進出口總額10.5億美元,年均增長22.9%和29.4%。對外交往範圍不斷擴大,與歐美國家的多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呈現新局面。三年來,在社會事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投入資金23.1億元。建成了區體育館、圖書博物館、區醫院外婦手術樓、區婦幼保健院門診病房樓、長陵中學等重點項目和一批基層服務設施,進一步提高了全區公共服務能力。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中國小布局調整有序推進,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區、鎮、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基本形成。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電子政務和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層文化、體育設施逐步健全,大眾文化、全民健身以及普法、科普、人口與計畫生育等工作成效顯著,城鄉居民素質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了兩屆鐵人三項世界盃賽。明十三陵殘陵搶修等文物保護工程進展順利。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湧現出一批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和文明單位。實現了全國普法先進區"四連冠"和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首都文明區、北京市教育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各位代表,過去的三年,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的三年,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三個首選之區"建設的三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區人大、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凝聚著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全區人民,向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向駐昌中央、市屬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駐昌部隊,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昌平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三年來的工作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把握區情特點,大力推進改革創新,走符合昌平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參與並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回顧過去的三年,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區發展還面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區域發展的特色、優勢和潛能還需要深入挖掘和發揮;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還相當艱巨;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開始顯現,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民民眾的實際需求;城鄉居民就業增收的壓力有所增加;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發展環境還需要下更大力氣。對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改革和發展中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們緊抓奧運機遇、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和昌平新城規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要切實增強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牢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條件,正確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區域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把全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區第三次黨代會的部署,以實施"十一五"規劃為主線,以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為目標,以促進社會和諧為重點,落實"科教創新基地、人文生態景區、和諧宜居新城"的功能定位,全面推進"三個首選之區"建設,努力建設一流的首都城市發展新區。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一)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夯實建設一流首都城市發展新區的經濟基礎
堅持"強二興三優一"的產業發展思路,以"七個重點產業功能區"為依託,進一步做大做強"五個經濟板塊",加快形成與昌平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和發展布局。今後五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綜合實力繼續穩定在全市18個區縣中等偏上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