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宅園

北京宅園是指北京在明清兩代王公、貴族、達官、文士為了聚居而營建的宅園。據記載,著名的明代宅園有50多處,著名的清代宅園有100多處。目前保存較完整、部分尚存或有遺址可查考的有50多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宅園
  • 地理位置:北京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恭王府
正文,

正文

北京在明清兩代是王公、貴族、達官、文士聚居之地,營建了不少宅園。據記載,著名的明代宅園有50多處,著名的清代宅園有100多處。目前保存較完整、部分尚存或有遺址可查考的有50多處。
實例北京明清時期宅園舉例如下:
勺園明代米萬鐘的宅園,在海淀,今為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水源充沛,以水面、彎堤、偏徑、高柳、白蓮和臨水樓台構成一幅煙水迷離的圖景。據《春明夢余錄》描述:“園僅百畝,一望盡水,長堤大橋,幽亭曲榭,路窮則舟,舟窮則廊,高柳掩之,一望彌際。”米萬鐘自繪的《勺園修禊圖》可以看到勺園的大體布置。
英國公新園為明末英國公張維賢所建,在什剎海銀錠橋的觀音庵,今已不存。布置簡樸,僅一亭、一軒、一台。選址極佳,三面臨水,一面對古木園林。坐園亭中可望園外橋上行人、北海萬歲山,東有稻田,北為村舍,西接西山。山、水、林、田,美景盡借入園中。
恭王府花園恭王府為清恭親王奕訢的府邸,在前海西街。府邸有中、東、西三組院落,後花園名萃錦園,也有三條軸線和府邸對應。花園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穿過廳堂進入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主景。山前有小池,池後是山洞。洞中有康熙書寫的“福”字碑。洞的東、西部各有爬山洞,可盤旋上洞頂的平台,台名“邀月台”。台上的榭是全園中軸線上最高點,居高臨下,全園在望。石山後面有一列書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線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研究明清造園藝術不可多得的實例。
半畝園 在東城黃米胡同,清初兵部尚書賈漢復的宅園,今僅存遺蹟。園中假山是李漁所掇,當時譽為京城之冠。據記載,園內壘石成山,引水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曠;結構曲折、陳設古雅,富麗而不失書卷氣。
特點 明清宅園的園主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經濟條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當朝政治息息相關。宅園的設計思想,除了為滿足物質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還追求氣派,以顯示政治地位。這和江南宅園追求超凡脫俗的意境有明顯的不同。
宅園布局受四合院建築和宮苑影響,園林空間劃分數量少而面積大,常用中軸對稱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間劃分不過五六個,花園的布局有明顯的軸線貫穿。
園林以得水為貴,宅園的選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帶是私人別業集聚之區,至清代大部分改為宮苑;以後高梁河水系的積水潭、後海一帶,私人宅園逐漸增多。城內宅園缺乏水源,一般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體量也不大,常摹擬大山的余脈或小丘。疊石亦多為小品,偶得奇石就獨立特置供欣賞。
明代宅園風格繼承了唐宋寫意山水園的傳統,著重於運用水景和古樹、花木來創造素雅而富於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設定園林建築,並巧於借景。清代乾隆以後,宅園中建築增多,趨於繁瑣富麗,和明代風格迥然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