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繫於2006年成立,原名為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2011年更改為現名,已於2007年開始招收“先進材料與力學”學科博士。

材料科學與工程繫結合北京大學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互補性,在傳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上,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將化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與材料製備、加工、檢測、套用等密切相關的力學、納米科學、技術和工程融為一體。

為開創具有北大特色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方向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材料系已於2010年成功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展聯合博士培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英文名: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Peking University
  • 簡稱:材料系
  • 創辦時間:2006年
  • 類別:公立
  • 學校類型:綜合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博士點:1
系概況,發展歷史,師資力量,專業特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組織機構,獲獎情況,授權專利,

系概況

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繫於2006年成立,原名為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2011年更改為現名,已於2007年開始招收“先進材料與力學”學科博士。
材料科學與工程繫結合北京大學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互補性,在傳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上,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將化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與材料製備、加工、檢測、套用等密切相關的力學、納米科學、技術和工程融為一體。
材料系以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注重與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能源、信息等學科的學術交叉,致力於培養材料領域傑出青年,擁有1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碩士專業“先進材料與力學”以及1個博士專業“先進材料與力學”。為開創具有北大特色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方向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材料系已於2010年成功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展聯合博士培養項目。同時,材料系注重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合作和學術交流以及知名企業的技術合作,目前已經與史丹福大學等數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波音、施耐德電氣、斯倫貝謝、天美(日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期的國際合作。

發展歷史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原名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成立於2005年6月。創系主任王中林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和國家納米中心納米結構表征中心主任。前任執行系主任韓平疇教授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前任系主任楊槐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系主任曹安源教授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師資力量

材料系現有教授及特聘研究員15人,工程師2人。教員中有6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白樹林鄭玉峰侯仰龍曹安源黃岩誼鄒如強),有5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楊槐、曹安源、侯仰龍、占肖衛、鄭玉峰),3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楊槐、韓平疇、夏定國),3位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孫強、董蜀湘、侯仰龍),3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曹安源黃岩誼、張艷鋒),4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鄒如強黃岩誼、張艷鋒、于海峰)和1位國家“千人計畫”獲得者(于海峰)。

專業特色

綜述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員擁有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能源、信息科學等多學科背景,希望能夠通過教育方案改革,突破性的研究以及頻繁的信息交流,將科學與工程相結合,以期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通過化學、物理、力學和材料科學等不同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已在有機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微納米材料器件、能源材料和生物醫用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有機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
有機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具有諸多套用於高端工程領域極富吸引力的性能。有機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研究側重以下方面:1)高聚物的合成與特性分析;2)複合材料的設計、製造和特性研究;3)液晶材料與藍相液晶顯示材料;4)反射型彩色電子紙材料;5)用於液晶顯示器的光增亮膜和廣視角膜;6)記憶性光反射透過膜;7)光透過率溫度可控薄膜;8)基於碟形液晶材料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和碳化纖維;9)高分子輻射交聯與裂解。
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
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由於其微納米級別的尺寸而擁有大尺度材料所不能比擬的物理、電學、磁學、光學和化學性能。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研究側重於以下方面:
1)微型馬達、感測器及其他微納器件;
2)石墨烯納米電子學
3)可用於存儲單元的碳納米管;
4)功能納米材料、磁性和磁電材料;
5)納米多孔材料。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也日益激增,能源危機迫使人類研發新型能源材料和設備。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側重於以下方面:
1)儲能材料(儲氫、水合物、相態變化材料等);
2)能量轉換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催化劑、光電熱電壓電材料等);
3)新能源器件(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等)。
生物醫學材料與器械
生物醫學材料與器械以其在醫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廣泛套用而迅速發展。生物材料是一種可以單獨實現或作為複雜系統的組分來實現其對生命系統各組分之間的互動作用的控制材料,可以廣泛用於人和動物的治療診斷。
生物醫學材料與器械研究側重於以下方面:
1)新型生物醫用金屬材料;
2)下一代核磁共振造影劑;
3)多峰分子探針;
4)針對於癌細胞和其他醫學研究的微流體器件;
6)基於藥物傳輸系統的水凝膠。

本科教育

綜述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本科教育的重點在於提供工程科學基礎方面廣泛的教育,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以及終身學習和獲取知識的技能。我們對理論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都比較重視,學生獲得廣博知識的同時能掌握多項技能,從而為成為一名工程師、商人或學者而立志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學生能擁有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優良的品德和健康的體魄,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總而言之,本科教育旨在幫助學生髮揮特長實現理想。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士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士學位要求學生具有數學、物理、化學、力學、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先進材料和納米技術等廣博的知識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四大重點研究領域都有相應的課程安排,這樣便於學生掌握某一個或某幾個方向的相關知識。學生需要在四年內完成畢業所需要的學分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第一年為基礎課程學習,工學院所有學生研修相同的基礎課程。從第二年起,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修相關課程。第四學年時,他們還可選修頂點設計課程,通過這門課程學以致用,與同學、甚至來自國外大學的優秀同齡人共同協作去完成一些知名企業的實際項目。

研究生教育

綜述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參與科技前沿研究以及與國外知名大學的教授和優秀學生合作的機會。總之,研究生教育就是要拓寬學生的研究和行業界限,使他們能夠成為工程領域的帶頭人、優秀的研究人員抑或是其所屬領域的創新者。
力學(先進材料與力學)博士
力學(先進材料與力學)博士學位學制五年,學生必須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和符合畢業要求的博士論文。作為學生畢業重要衡量標準的論文,是在本系老師指導下完成的具有原創性的高水平論文。
北京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聯合博士培養
在全球化背景下,聯合博士培養項目為中美優秀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和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均可在所在學校申請參加博士聯合培養項目。參加博士聯合培養項目的學生有兩名導師——來自母校的導師和來自合作院校的導師,學生的大部分課程和科研工作在母校完成。但是,學生至少花費一年的時間在對方院校進行課程學習和相關科學研究,且所有課程均以英語教授,博士畢業論文需要同時滿足這兩所學校的要求。

組織機構

職稱
姓名
主管工作
系主任
主持全系各項工作
副系主任
研究生招生和培養
本科生招生和培養
實驗室設備及管理主任
財務管理
仲麗華
系秘書
門麗霞

獲獎情況

(以2011、2010年為準)
2011年
侯仰龍教授,201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黃富強教授,201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白樹林教授,2011年天美-Hitachi獎教金
黃岩誼教授,2011年霍英東教育基金
侯仰龍教授,2011年霍英東教育基金
2010年
侯仰龍教授,2010年材料科學(含納米技術)領域第二屆“青年科學之星新人獎”
張楊飛老師,2010年獲第七屆功能材料及其套用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

授權專利

(1)楊槐等,“一種對膽甾相液晶所存儲信息的擦除或寫入方法”,專利號:ZL200510086631.0
(2)楊槐等,“一種反射式圓偏振光偏振片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 200510086722.4
(3)楊槐等,“智慧型化光禁止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510086997.8
(4)楊槐等,“一種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510130736.1
(5)楊槐等,“一種含氟液晶性化合物”,專利號:ZL200610011858.3
(6)楊槐等,“一種高分子分散液晶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710062975.7
(7)楊槐等,“一種雙向溫控光學開關材料”,專利號:ZL200710177915.X
(8)楊槐等,“一種反射頻寬可控的液晶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710175925.X
(9)楊槐等,“一種具有寬波反射的高分子穩定液晶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810222703.3
(10)楊槐等,“一種智慧型化禁止入射光的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810222315.5
(11)楊槐等,“可反射圓偏振光及非偏振光的液晶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專利號:ZL200810222702.9
(12)Kenji Uchino, Shuxiang Dong, and Michael T. Strauss, “PIEZOELECTRIC MOTOR AND METHOD OF EXCITING AN ULTRASONIC TRAVELING WAVE TO DRIVE THE MOTOR”,US Patent 7,095,160;
(13)Dwight Vihland, Shu-Xiang Dong, JieFang Li, “Magnetoelectric magnetic sensor with longitudinally biased magnetostrictive layer”, US Patent 7,023,206;
(14)Dwight Vihland, Shuxiang Dong, JieFang L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voltage gain using a magnetostrictive-piezoelectric composite”, US Patent 7,256,532.
(15)Viehland, Dwight, Dong, Shuxiang, Li, Jie-fang, Zhai, Juny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Permeability Magnetostrictive/Piezo-Fiber Laminates Having Colossal, Near-Ideal Magnetoelectricity, US Patent 7771846.
(16)發明人: 董蜀湘,郭明森,“一種微型壓電單晶直線電機”,中國發明專利20101019908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