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學術成果,獲獎記錄,學術兼職,教授課程,
人物經歷
2000.8-2004.12,美國Clemson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獲得博士學位
1996.9-2000.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 獲得博士學位
1993.9-1996.7,內蒙古工業大學,固體力學,獲得碩士士學位
1989.9-1993.7,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獲得學士學位
從2017年10月至今:教授,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2010年9月—2017年9月: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科學技術系
2008年8月—2010年8月:研究助理教授,美國Nebraska-Lincoln大學工程力學系
2005年1月—2008年5月:博士後在美國Columbia大學納米力學中心,土木工程力學系
2000年9月—2004年11月:研究助理在美國Clemson大學機械工程系
研究領域
微納米力學,物理力學和複雜材料力學行為多尺度計算模擬,新型納米複合吸能材料等。長期在微納米測試分析力學領域從事相關研究工作,以跨尺度理論計算為主要手段、輔以實驗測試的方法,取得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建立低維材料與結構的基本力學模型和測試分析方法。
學術成果
主要學術貢獻如下:首先,突破傳統納米壓痕技術的套用局限,使帶基底二維材料、石墨烯電子皮膚力學性能測試成為可能;從模型和實驗設定兩方面完善二維材料壓痕測試分析方法,實現其彈性模量的準確測量;並闡明經典力學模型對二維材料的適用性,為基於低維材料的電子皮膚類柔性感測器的設計和工程套用提供理論基礎。其次,搭建一維液固複合模型,提出納米尺度下液體基本力學行為的計算模擬新方法,將準確計算納米流體表面張力、液固接觸角、Young-Laplace方程變成可能;建立一種衝擊能吸收新機制和模型,使高吸能密度、低回響時間、可重複使用變成可能,具有顯著工程套用價值。
已發表SCI論文82篇,總引用超過3100次,H因子32(Google Scholar數據)。發表相關研究領域綜述文章5篇,其中《力學進展》2篇,《Progress in Material Science》《中國科學》和《Polymers》各1篇。另外,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研究機構作學術邀請報告。
獲獎記錄
l2018英國物理學會(IOP publishing)中國作者高引用論文獎
l2018同濟大學榮泰獎教金
l2017英國物理學會(IOP publishing)最佳論文評審人獎
l北京大學第11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
l201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三等獎;
lThe 2010 Layman Award of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l獲得Columbia大學2008年BWF (Burroughs Wellcome Fund) Career Awards at the Scientific Interface 提名(總共兩人獲提名)。
學術兼職
2018年上海力學協會會員
2014年北京大學工學院第一屆博士生論壇組委會主任委員
2013年北京振動工程學會理事
2012年力學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組織委員會委員
2012年3月PKU-YNU Joint Workshop成員
2011 年全國塑性力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
2013年秋季主持北京大學力學系與湍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邀請報告
2010年秋季主持北京大學力學系與湍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邀請報告
美國機械工程協會成員(ASME member 2005-2010)
美國材料協會成員(MRS member 2009-2010),
教授課程
板殼力學(本科生專業選修課)32學時
高等數學(文科)64學時
計算固體力學概論(研究生必修)64學時
微納米尺度測試原理與方法(本科生專業限選)32學時
力學專業英語(本科生專業限選)48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