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掛牌於2018年,為北京市氣象局下屬國家級科研院所,主要圍繞國家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為提升城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等提供科技支撐。

城市院主要承擔城市氣象學科建設和城市氣象套用基礎研究、城市氣象精細預報套用研究與技術研發、城市邊界層與大氣環境研究、城市氣候與生態發展科學研究與諮詢、城市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和預報技術中試等研發職責,形成了城市氣象觀測試驗、城市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及機理、城市精細化天氣預報、城市氣象災害評估及預警、大氣環境—氣象演變機理與數值模擬等五個優勢學科方向,建立了較系統完備的“科學研究—模式體系—業務套用”城市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根據2024年2月研究院官網數據,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下設7個研究中心、12個觀測及研究平台。截至2022年底,在職職工117人,編制內人員97人,其中博士學位人員占68%,高級職稱人員占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
  • 外文名: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MA, Beijing
  • 成立時間:2018年
  • 機構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窪西里55號
  • 主管部門:北京市氣象局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合作交流,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領導信息,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社會評價,

歷史沿革

1974年,成立北京市氣象科學研究所。
1999年,中國氣象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北京城市氣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2年,在國家公益類院所改革中,成立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成為中國氣象局“一院八所”國家級專業研究所之一。
2016年9月,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研究所深化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成立研究院奠定基礎。
2018年5月,由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成立氣象大數據實驗室。
2018年10月,獲得中國氣象局批覆,正式更名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底,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在職職工117人,編制內人員97人,其中博士學位人員占68%,高級職稱人員占67%,以青年科研人員為研究主力。其中,16人為研究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1人入選首批青年北京學者,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科技領軍人才,2人分別入選中國氣象局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和氣候變化國家級創新團隊,3人為北京市氣象局創新團隊牽頭人,1人入選北京市百千萬領軍人才,1人入選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畫領軍人才。
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畫(領軍人才):苗世光
北京市優秀人才:趙普生、孟春雷、扈海波、劉偉東
北京百千萬人才工程:苗世光
青年北京學者:苗世光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趙普生、陳敏、苗世光
中國氣象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氣象領軍人才):陳敏
中國氣象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青年氣象英才):肖現
中國氣象局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青年氣象人才):宋林燁
中國氣象局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畫(青年氣象英才):馮璡、嚴超
中國氣象局人才計畫(科技領軍人才):陳明軒、苗世光、陳明軒、梁旭東
中國氣象局人才計畫(氣象部門青年英才):趙普生、馬志強
“卓越工程師”成長計畫:馮璡
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尚晶、楊揚、羅麗、曲藝、夏宇、劉郁珏、裴琳、於淼、賀曉冬

科研部門

根據2024年2月研究院官網數據,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下設7個研究中心、12個觀測及研究平台。
國家級科研平台:城市氣象研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上甸子)
省部級科研平台:中國氣象局城市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城市氣象研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試驗基地(觀象台)、雲降水物理研究與雲水資源開發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院級研究中心:城市邊界層與高影響研究室、上甸子國家大氣本底站、短時臨近預報研究室、資料同化與集合預報研究室、區域數值模式研究室、新能源氣象研究中心、城市氣候與氣候變化研究室、氣象大數據實驗室、城市氣象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城市院邊界層環境氣象觀測研究站、平谷城市氣象觀測研究站、中國尊梯度觀測研究站、大氣所梯度觀測研究站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24年2月研究院官網數據,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項,其他獎項多項。
時間
項目
榮譽
2015年
基於短時數值預報與臨近預報0—6小時降水融合預報系統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成果套用二等獎
2015年
城市陸面模式變分資料同化研究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科技開發二等獎
2015年
京津冀地區暖季對流風暴的雷達氣候特徵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科技開發二等獎
2015年
北京快速更新循環數值預報系統(BJ—RUC)
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二等獎
2016年
城市氣象科學前沿及發展報告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報告三等獎
2016年
京津冀地區城市特徵對產生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突增效應研究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科研開發二等獎
2016年
城市(群)氣象觀測系統適應性分析和布局方法研究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科研開發三等獎
2016年
超大城市群複雜下墊面邊界層過程及精細氣象預報關鍵技術研究
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二等獎
2017年
偏東風影響下的氣溶膠地形動力清除機制
北京市氣象局科研開發三等獎
2017年
北京冬季降雪雲特徵及飛機增雪觀測研究
北京市氣象局科研開發二等獎
2017年
基於模式的華北區域地面天氣網評估遴選團隊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科研開發二等獎
2017年
多尺度資料同化與快速循環系統預報技術研究團隊
北京市氣象局科研開發二等獎
2017年
城市群複雜下墊面邊界層過程及精細氣象預報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8年
北京2018 年6 月環境氣象條件分析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報告一等獎
2018年
北京地區兩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對比分析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報告二等獎
2018年
2017 年北京地區空氣污染氣象條件評估報告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報告三等獎
2018年
北京市X 波段雙偏振雷達組網及套用
北京市氣象局科技成果套用二等獎
2018年
城市效應可分辨數值天氣預報技術與套用研發
北京市氣象科研開發二等獎
2018年
城市規劃氣候評估與通風廊道設計技術研究與套用項目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參考資料

學術期刊

氣象科技》創刊於1973年,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聯合主辦。是“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CNKI數字圖書館、數位化期刊群“萬方資料庫”等資料庫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AJ—CD)源刊。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4年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2004年起,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依託北京市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中國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持續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與國際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2017年,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聯合成立“城市氣象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並與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成立“氣象大數據實驗室”。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24年2月研究院官網數據,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下設1箇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北京市氣象局”與“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 雙方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簽訂協定,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城市氣象與城市災害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底,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已培養研究生100人,博士後工作站出站人員10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形象標識為英文縮寫“IUM”與中文名的組合。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
形象標識

精神文化

院訓:明德、尚研、求是、創新

領導信息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黨支部書記
苗世光
副院長
陳明軒、陳敏、仲躋芹
專職副書記
郭佩芸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1978.09—1983.01
所長
葉桂馨
1983.04—1985.06
所長
蘇福慶
1983.04—1985.06
書記
鄔家學
1985.06—1993.06
所長
王智定
1993.08—1996.12
所長
吳正華
1993.08—1994.06
書記
郭岳樓
1994.06—1995.01
書記
胡倬
1996.12—2000.08
所長
李慧
2000.08—2008.05
所長
王迎春
2000.08—2002.06
書記
趙月芳
2002.05—2009.05
名譽所長
郭英華
2008.08—2013.08
書記
齊憲明
2010.01—2016.01
所長
梁旭東
參考資料

社會評價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以“聚焦城市、面向全國,支撐業務、創新高效”為目標,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立足“國家隊”定位,發揮在全國城市氣象領域中的牽頭引領作用,為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貢獻力量。(《中國氣象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