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簡稱“國關”,地處北京市西郊風景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為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是以外語、國際問題為教學科研的全國重點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曾為誕生新中國第一批“將軍大使”開辦培訓班;五十年代首創側重外國當代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完成從單純外語專業向複合型涉外專業的轉型。國際關係學院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周恩來總理曾親自批准建校併到校視察;陳毅元帥親筆題寫院名;江澤民總書記1994年又親筆題詞:“努力把國際關係學院辦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學”。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校園占地面積近200畝,校舍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轄8個教學系部,開辦10個本科專業;圖書館藏書37萬冊;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近500餘人。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辦學規模,師資力量,院系概況,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國際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學校領導,知名校友,文化傳統,校訓,校徽,

歷史沿革

國際關係學院前身是1949年創建的中央外事幹部學校,新中國第一批“將軍大使”正是從這裡受訓後走向世界的。
1958年1月17日,外交部在向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的請示報告中提出:擴大學院培養、訓練幹部的範圍,“建議將外交學院改為國際關係學院,其任務主要是輪訓外交部和其他涉外部門的幹部,培養國際關係方面的師資、初級研究人員和記者、編輯等人員。國際關係學院成立以後,現有各涉外部門的幹部學校可以考慮適當合併,以便集中力量和財力物力,辦好國際關係學院方面的幹部訓練工作。”“國際關係學院的學生來源,除主要從各涉外部門幹部中選拔外,還可以根據需要招收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來培養。”
1958年8月1日,外交學院正式改名為國際關係學院。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為學院題寫了校牌。
1959年9月,外交部決定並報國務院批准,任命陳辛仁為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1960年11月29日,外交部在給陳毅副總理、周總理《關於國際關係學院改為輪訓在職外交幹部學校》的請示報告中提出:為“適應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日益開展的需要”,“便於集中現有的教學力量,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出大批的、真正合乎規格的中初級外交幹部”,“建議將國際關係學院改為專業幹部學校,著重輪訓在職的外交幹部和培養新調來的幹部,同時接受一部分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學生入該院學習外交業務”。此件經報中央批准。
1961年,學校同外交學院合併辦學,易名為外交學院分院。
1964年,學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5年,由陳毅元帥定名為國際關係學院,直屬於中共中央調查部。文革期間,由於學院特殊的政治背景,教學和管理遭受較大程度破壞,並於1970年停辦。
1979年起開始恢復招生,為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的全國第一批學位授予權單位。
1981年,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從單一的外語院校向多學科複合型院校的轉型。
1994年,國際關係學院舉行校慶45周年紀念會,江澤民為學校親筆題詞:“努力把國際關係學院辦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學院

辦學規模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2月,學校有近150名專兼職教師,其中正教授20多名,副教授60多名,擁有高級職稱的比例占全體教師近60%;該院院長劉慧教授是國家政府採購領域的著名專家,副院長郭惠民教授是國際公共關係領域的著名專家。此外該校有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
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劉慧、郭慧民、吳慧、趙曉春
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獲評年份級別
國際關係教學團隊
趙曉春
2008年
北京市市級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網)

院系概況

學校本科教育設有2個學院和5個系,設有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日語、法語、傳播學、法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政管理、網路空間安全等10個專業,共分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國際政治外交實踐、國際經濟與貿易、政府採購、英語文化、英語翻譯、套用日語、套用法語、文化與傳播、法學、信息安全、智慧型信息處理、數據科學與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國家安全學等15個主修專業方向和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西班牙語等3個輔修專業方向。
院系專業
院系專業(方向)名稱學科門類
國際政治系
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方向)
法學
國際政治(外交實踐方向)
國際經濟系
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與貿易方向)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政府採購方向)
外語學院
英語系
英語(文化方向)
文學
英語(翻譯方向)
日語系
日語(套用日語方向)
法語系
法語(套用法語方向)
文化與傳播系
傳播學(文化傳播方向)
傳播學(漢語國際傳播方向)
法律系
法學
法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安全方向)
管理學或工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智慧型信息處理方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據科學與工程)
管理學或工學
網路空間安全
工學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國際事務管理方向)
管理學
行政管理(涉外管理方向)
國際關係學院院系專業資料來源: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2月,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3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傳播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安全學
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安全學、國際法學、國際關係史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8月,學校擁有1個博士點(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聯合培養),15個學術型學位碩士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北京市市級重點學科1個,涵蓋了法學、經濟學、文學、工學等4個學科門類。
體育場體育場
博士點(1個):國際關係
學術型學位碩士點(15個):國際政治、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國際公共採購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英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公共外交與文化傳播、國際關係與國際法、國際事務管理、政治學理論、通信與信息系統、套用化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4個):翻譯碩士、工程碩士、法律碩士、警務碩士
北京市市級重點學科(1個):國際政治

國際交流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美國、日本、法國、丹麥等多所國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並開展教育合作、學術交流。學校實行秋、春、夏三學期制,其中夏季學期主要聘請國際師資前來授課。學校鼓勵本科生利用夏季學期和暑假參與國際交流、實踐實習等活動。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校級研究所3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與北京大學共建)
校級研究所(3個):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公共市場與政采研究所、國際公共關係研究所

科研成果

  • 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科學研究
學術著作(2014年):《為國家安全立言》、《中國國家安全概覽》、《國家安全學刊》、《國家安全學》、《國家安全戰略思考》、國家安全藍皮書《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國家安全管理學》、《國家安全法治問題研究》
  • 公共市場與政府採購研究所科學研究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研究所已成功完成省部項目6個,出版政府採購和招標投標等學科方面的專著9部,論文34篇,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國內填補空白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並參與國家政府採購法律、招標投標法律的立法工作。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國際關係學院圖書館藏書以國際關係及其相關專業的文獻資料為主,截至2012年3月,該館擁有不同學科、語種的藏書37萬冊,其中國際關係類圖書約4萬冊,國際關係、歷史傳記、語言、文學四類圖書總計21萬餘冊,約占全館藏書總量的65%以上;而外文原版圖書則占館藏圖書總量的22%,特別是原版工具書較為齊全,達4000餘冊;該館還收藏有明清民國時期原版線裝古籍1980冊。中華再造善本9125冊,乾隆大藏經169冊,此外,該館每年訂購中外文報刊700餘種,先後引進了中國學術期刊、參考訊息、Ebsco、Newsbabk等網路資料庫12個,採選了書生、超星、時代聖典等電子圖書4萬餘種。
  • 學術期刊
《國際安全研究》
國際安全研究國際安全研究
《國際安全研究》雜誌創刊於1983年,雙月刊,由國際關係學院主辦,自2013年起更名為《國際安全研究》。它是中國第一本以安全研究為特色的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國際關係、國際安全領域的一流學術研究成果。
《國際關係學院學報》
《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創刊於1983年,雙月刊,由國際關係學院主辦,為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學校領導

  • 現任領導
國際關係學院黨委領導名單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
韋春江
黨委副書記
陶堅
黨委委員
韋春江、李家興、王如柏、陶堅、孫志明、劉平傑、郭惠民、吳慧、許可
國際關係學院行政領導名單
職務姓名
校長
陶堅
副校長
郭惠民、孫志明、李家興、吳慧
總會計師
王如柏
校長助理
達巍
國家關係學院現任領導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安民商務部前副部長
鄒加怡: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韓方明: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秦剛:外交部副部長
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楚樹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劉江永: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副院長
李義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台灣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輿論研究室主任
陶堅: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王帆:外交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明傑: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楊伯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林宏宇:著名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美國史丹福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楊希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辦公室主任
毛京波: 梅賽德斯-賓士(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裁
於偉:高偉達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歡:著名歌唱家、知名音樂人
馬軍:著名環保人士、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蘇群:著名籃球評論員,《籃球先鋒報》總編輯

文化傳統

校訓

忠誠、勤奮、求實、創新
國際關係學院作為一所曾經以培養外事人才為主的重點高校,忠誠作為校訓的最重要核心,體現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對中國的忠誠和對事業的忠誠。也是對學子最重要的道德和行為操守訓誡。

校徽

校徽釋義:國際關係學院校徽整體色調為藍色,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鮮明亮麗。藍色代表著緊張、嚴肅、沉著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校徽外圈為學校中英文的標註,標誌的主體部分為國際關係學院的英文簡稱,主體下方“1949”為學校的創辦年份。
校徽校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