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會館

北京中山會館

北京中山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珠朝街5號,是廣東省中山縣人士在北京的會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中山會館
會館介紹,歷史起源,建築風格,

會館介紹

北京中山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珠朝街5號,是廣東省中山縣人士在北京的會館。

歷史起源

中山會館原來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劉雲漢購置的義地,義地北部有祠堂,供悼念及停靈柩用。清朝嘉慶年間,義地遷到左安門龍潭湖地區,香山會館始在此建成。光緒五年(1879年),廣東省香山縣同鄉擴建香山會館,購到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鮮任職的香山籍官員唐紹儀回到北京後寓居這裡,並且籌集資金擴建香山會館。三年後,擴建工程完工,建成了帶有戲台、花園、迴廊、假山等建築的大型會館。
1912年夏,孫中山第二次到北京,應同鄉會之邀,到粵東會館出席了歡迎會,並在中山會館花廳吃午飯。住在中山會館的老住戶回憶稱:聽說孫中山要來中山會館,中山會館提前油飾了門廊,花廳內前面擺放硬木家具,後面擺放黃色沙發,花廳四周的迴廊及花廳內擺滿鮮花。孫中山來中山會館時身穿西服,孫中山夫人盧慕貞外穿黑長裙,內穿白襯裙,梳日本髮式。秘書宋藹齡同來。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後,經唐紹儀提議,香山縣更名為中山縣,香山會館遂改稱中山會館。1933年,時任中山縣縣長的唐紹儀再度從鄉里籌集資金,修繕北京中山會館。
孫中山逝世後,中山會館花廳曾被布置為展室,陳列《總理遺囑》等紀念物。中華民國時期,“廣東青年會”以中山會館為會址,後來成立的“中山少年學會”也在中山會館活動。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工部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方針,按照行業組成北平各個工作委員會。中山會館是城工部下屬的地下組織的秘密活動點,劉仁等人曾在此開展地下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山會館被移交給政府,作為公房供居民居住,逐漸成為大雜院,最多時居住有近400戶人家。1970年代末,中山會館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當時身在南洋的何威廉(中山人,其父何源盛是中山會館末任會長)得知後,迅速趕到北京,經與有關部門溝通,保住了房子。此後,經何威廉等人呼籲,從2006年起,居民逐步遷出,建築逐漸獲得修復。到2014年,中山會館已騰退完畢,建設成為電力博物館的一部分。

建築風格

中山會館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有5000多平方米,在北京的會館中規模較大。中山會館布局嚴謹,建築精美,具有嶺南建築特色。
  • 大門:金柱門樓,房脊兩端翹起“蠍子尾”。檐柱間嵌有雀替。門墩的抱鼓石上有石獅。紅漆大門。
  • 門道:位於大門內,兩側帶有邊門。
  • 木影壁:位於門道盡頭,為四連折木影壁。
  • 前廊:面闊三間,四檁卷棚歇山頂,彩繪前廊。
  • 花廳:前廊西端連線著花廳翼角,花廳四周帶迴廊。花廳南北進深八檁,東西面闊三間,卷棚頂。花廳的北面、南面、西面加有迴廊一步,西面做成歇山頂。花廳東面的迴廊柱間鑲有花罩,雕工精緻,富有嶺南特色。
早年中山會館還有魁星樓、亭榭、戲台、假山、水池、小石橋、什錦窗院牆等等。院內有桃樹、藤蘿、梅樹、柳樹、牡丹等植物,太湖石堆疊的假山上爬滿“爬山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