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此地早期成為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廣東青年會”即以此為會址,後成立“中山少年學會”。1912年夏孫中山來京時,曾在會館花廳會客。孫中山逝世後花廳曾作為展室,陳列孫中山在花廳外的留影以及《總理遺囑》等紀念物。後曾作為中(和諧)共地下聯絡站,地點位於五間過廳的西頭一間。1933年唐紹儀再次籌資,對中山會館加以維修。會館原大門西向,後改坐西朝東。院門迎面有木影壁1座。院內東半部為住房,西半部是花園。分為前、中、後三座庭院,左右有跨院,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64米。會館主體建築均南北向。大門位於會館中部,五檁硬山頂,檐柱間有雀替,門鼓石上雕石獅。花廳正對大門,東面出前廊與主廳翼角連為一體,當心間正樓遊廊3間,通至大門。花廳繪有蘇式彩畫,東面迴廊柱間設有花罩。花廳北側有北房3間,北房西側及後面建有配房。中院有南房和北房,南房後有遊廊數間,與南部的四座西房連線為整體。西院原為花園的一部分,最西端有罩房間,其東有南北房各1座,兩房之間有四方亭,四角攢尖,方寶頂,灰筒瓦。1951年會館由“北京廣東省會館財產管理委員會”接管。1987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東、南至珠朝街5號院東、南圍牆,西、北至規劃紅線。後會館闢為居民院,房屋損壞較嚴重。其中魁星樓、戲台已拆除,太湖石假山已移他處,花廳、過廳等保存較好。
名字由來
中山會館原為清康熙年間進士、身為太子老師的劉雲漢購置的一塊義地,義地北側蓋有祠堂,供集會悼念及停柩之用。清嘉慶年間義地遷移到左安門內龍潭湖一帶,香山會館始成。光緒五年(1879年)廣東
香山縣鄉友擴修香山會館,購得附近部分房屋和空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鮮任職的廣東香山籍重要官員
唐紹儀回京寓居此處,並籌資擴建香山會館。三年之後,建成有戲台、花園、假山、迴廊等建築的大型會館。
1901年,袁世凱擢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重用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在任期間,辦理接收八國聯軍分占的天津城區、收回秦皇島口岸管理權等事務,成就斐然,令同僚們刮目相看。袁世凱亦上奏朝廷,稱讚唐紹儀出色的表現和能力。唐紹儀為南方人,少年時遠赴歐美留學,學成後歸國,歷任職於天津稅務衙門、駐龍山商務委員等,後來與袁世凱往來密切,1901年,當袁世凱擢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唐紹儀被委以重任,在任期間政績斐然。不過在西方民主思想薰陶下的唐紹儀並沒有與妄圖復辟的袁世凱同流合污,而是憤然辭職回歸故里,並結識了孫中山先生。1925年回到家鄉的唐紹儀提議將
香山縣改為
中山縣,以示對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紀念,並出任中山縣縣長。其實唐紹儀還有很多有前瞻性的想法,但因為當時時局的限制,最終都沒有成型。
1911年10月,以孫中山為領袖的南方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結束帝制,實行共和。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慌忙選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上海與南京代表伍廷芳談判議和。從小接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唐紹儀,為自己制定了“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應當推動”的議和綱領,加快了封建王朝的覆滅,促成了中國共和體制的建立。由此,他在南北議和中與孫中山結為莫逆之交。
武昌起義後,唐紹儀成為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1912年任袁世凱內閣總理。孫中山辭去總統職務後,唐紹儀和一心復辟帝制的繼任總統袁世凱作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反對獨裁,捍衛民主,堅持一切通過議會。在看到自己無力扭轉局勢時,他憤而辭去總理職務。
1922年回歸故里的唐紹儀,輾轉回到家鄉——珠海市
唐家古鎮。賦閒在家的唐紹儀並沒有忘記自己富國興邦的責任。1927年,廣東國民政府在唐紹儀的提議下,將香山縣改名中山縣,以志對已故總理孫中山先生之永久紀念。他還建議改良縣制,將中山縣定為模範縣,作為改良縣政制度的試驗重點。1929年,中央政府決定:將孫中山的故鄉建為“全國模範縣”,年近七十的唐紹儀不負眾望,應邀出任中山縣縣長。他“以一國總理之資屈就一縣之職”,為時人不能理解。但這正是唐紹儀久有的抱負之一。
早在1909年,時任清政府巡撫大臣的唐紹儀,就爭取到朝廷的支持,獲準在靠近澳門的
香洲——也就是珠海市區——建立無稅商埠。
1930年,唐紹儀主持中山模範縣政務後重開此議,計畫在水域環境較好的今珠海市唐家灣一帶,籌建5萬噸級碼頭,開闢港澳與內河航線,設定國際無稅商埠,以吸引國際資本。
唐紹儀先後兩次策劃“無稅商埠”,就是想建設一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我們只能看到這張簡單的草圖。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在唐紹儀的倡議下將香山縣改為中山縣,香山會館也隨之改稱為中山會館。1933年,時任廣東中山縣縣長的唐紹儀再次從鄉里集資,維修北京的中山會館。
發展歷程
1894年夏,28歲的孫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時,當時的香山會館還未擴建。
“孫中山第一次來北京,很有可能就住在這裡。”人大歷史學博士黃宗漢說,因為“旗漢分治”政策,漢人只能住在外城。當年的孫中山經天津,北過永定門進北京城。“由於沒有孫中山去內城相關記載,孫中山本人也沒有訪問親友的記錄,孫中山的家鄉又在香山縣翠亨村,所以按著時人的習慣,他應該是住在香山會館。”
1912年夏,孫中山第二次來北京時,曾在會館花廳會客。(花廳應該就是大會議室)
孫中山第二次來到北京,受到同鄉會的邀請,出席粵東會館的歡迎會並在中山會館的花廳吃午飯。居住在中山會館的老住戶曾深情的回憶:聽說孫中山要來,提前就把門廊油刷一新,花廳里前面放的是硬木家具,後面放的是黃色沙發,花廳四周的迴廊上和花廳里擺滿了鮮花。孫中山穿的是西服,孫中山前夫人穿的是黑色的長裙,裡面是白色的襯裙,梳的是日本式髮型。同來的還有秘書宋藹齡。
孫中山逝世後,廣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香山會館亦更名為中山會館。
孫中山逝世後花廳曾作為展室,陳列孫中山的《總理遺囑》等紀念物。
中山會館還是辛亥革命後有志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廣東青年會”即以此為會址辦公,後來成立的“中山少年學會”也在這裡進行活動。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和中共華北中央局城工部依照中共中央“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按不同行業組成北平各工作委員會,組織帶領廣大黨員開展革命鬥爭,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山會館就是當時城工部所屬地下組織的秘密活動地點。劉仁等同志都曾在這裡進行過地下活動。
建(和諧)國後,中山會館成為民居,並逐漸成為居住了近百戶的一個大雜院。最多的時候居住著近400戶人家。
孫中山基金會主席、世界華僑社團聯合總會主席、香港匯堡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何威廉先生回到家鄉中山,開始一連四天的省親和考察行程。記者獲悉,他30年來一直為保護北京“中山會館”奔忙。
上世紀70年代末,香山會館最後一任會長何源盛之子何威廉遠在南洋聽說中山會館面臨被清拆,便趕到北京和有(和諧)關(和諧)部門溝通,終於使這個片區的房子保住了。但是,作為公房,搬進去住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亂搭建、改結構的情況日益嚴重,已經難見當年的園林式嶺南建築風貌了。
何威廉再次找到有關(和諧)部門:“需要我們怎么做!”何威廉是我市小欖籍鄉親、他的父親何源盛是香山會館最後一任會長。他說,保護和修繕會館,不僅是他個人的願望,也是中山人和眾多華人華僑的願望,更是發揚孫中山革命精神的一個好載體。從2006年開始,居民逐步遷出。北京“兩會”期間,作為北京市政協顧問,他再次呼籲政府在迎來辛亥(和諧)百年之際,更充分認識到中山會館的歷史價值,加快修復會館。
據了解,原宣武區政(和諧)府過去曾採取招商方式對會館進行保護。但記者發現,這種思路如今已經改變,儘管面臨資金難題,新西城區政(和諧)府堅持選擇走會館的自主保護、開發和利用之路,爭取市政府資金支持,將會館保護列入市“十二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