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抗日

北上抗日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堅定的政治理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上抗日
  • 外文名:North Japan
  • 時間:九一八事變後
簡介,方針沿革,宣傳隊,

簡介

北上抗日是九一八事變後紅軍堅定的政治理想。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紅軍長征,從更廣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同樣也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轉移到了民族解放的最前沿,為後來的抗戰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紅軍長征是一次高舉著北上抗日旗幟的戰略轉移。

方針沿革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天,中國共產黨就發表宣言主張抗日,並在其後派遣楊靖宇等幹部赴東北組織抗日。在紅軍長征出發前3個月,紅7軍團便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長征路上,中國共產黨雖身處逆境,仍堅定地站在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及時地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繫起來,把紅軍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繫在一起。
1935年1月,毛澤東在遵義民眾大會上曾親自宣講北上抗日的主張及其意義。
1935年6月,日本侵占華北地區。同月,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的兩河口會議上,黨中央確立了北上抗日、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方針。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蘇維埃政府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主張抗日。
11月28日,又在以蘇維埃政府和軍委名義發表的《抗日救國宣言》中,提出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2月,黨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在瓦窯堡會議上,中央通過了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猛烈擴大紅軍”“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
此後,中央逐步調整政策,首先積極爭取東北軍、西北軍,在西北首先形成了聯合的抗日局面。在“西安事變”前3個月,黨中央發表《關於逼蔣抗日的指示》,標誌著我黨已由“抗日反蔣”轉變到了“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的第二年,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的游擊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東進抗日。
與在長征途中你死我活的敵人化敵為友,體現了黨和紅軍將士的偉大民族覺悟。正是因為全民族同仇敵愾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才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贏得了中華民族百年反擊外敵入侵史上的第一次勝利,中華民族才最終贏得夢想了百年的民族獨立與自由。

宣傳隊

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1934年夏,在日軍加緊準備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以重兵實施第5次“圍剿”時,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民族運動,調動鉗制國民黨軍,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紅7軍團受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直驅閩浙贛皖邊。7月7曰,6000餘眾之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發,經福建長汀、大田、尤溪、谷口、水口,直逼福州近郊。此後該部相繼轉戰於閩東、閩北、浙江和皖贛邊,曾一度攻占羅源、穆陽、慶元、清湖、常山等城鎮,宣傳了抗曰主張,擴大了紅軍和共產黨的影響。11月初,抗日先遣隊轉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與紅10軍會合,奉命編為第10軍團。紅7軍團編為17師、紅10軍團和地方部隊編為20、21師。接受中央軍區指揮,繼續擔任抗曰選遣隊的任務。之後,紅10軍團奉命率20、21師進至開化、遂安、衢縣、常山之間地區活動。創建了浙閩邊新根據地,並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10軍團的行動。1934年11月,同19師在皖南湯口地區會合,迎南北進逼之敵,不幸在潭家橋伏擊戰中失利,師長尋淮洲犧牲。後10軍團在敵優勢兵力堵截中轉戰於皖浙贛邊地區,損失嚴重.1935年1月,紅10軍團在向閩浙贛根據地轉移時,又在德興縣港頭村遭敵伏擊,被截為兩段。先頭部隊千餘人在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突破封鎖,進入革命根據地。主力2000餘人,被敵20個團的兵力合國於懷玉山區。經7晝夜激戰,指戰員大部犧牲,方誌敏被俘。2月,進入根據地之部隊經過整編組成了500多人的中國工農革命軍挺進師,師長為粟裕、政委為劉英。此後,紅軍挺進師轉戰至浙南,開闢了浙南遊擊根據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