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骨龍(傳說中的生物)

化骨龍(傳說中的生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骨龍,本意即龍生九子裡的那個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民間有轉意謙稱自家的兒子,太貪吃,太能吃。還有一說法是指一種外形似生魚的四腳生物,它有時會伸展出四隻小腳,但為免被人類發現身份而常將後腿收起,裝扮成生魚,平時的外形與‘生魚’無異,能耐高溫,有裝死的本領。若給它進入人體其四肢便會顯露出來,並將此人的骨骼盡化。此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骨龍
  • 類別:典故、傳聞
  • 外形:動物、怪魚
  • 借諭:懶散、太貪吃,太能吃
方言版,詞義解釋,典故,傳聞,

方言版

老廣州里,化骨龍也有代表人的意思,廣州老一輩稱,自家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者,均以化骨龍稱呼.

詞義解釋

“化骨龍”本意即龍生九子裡的那個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用在小孩子身上,就是責怪他們太貪吃,太能吃(誇張地說法是把家裡吃個“一乾二淨”,渣都不剩,給吃窮了。後來轉意為謙稱自家的兒子,粵籍人仕常戲稱自己的子女為“化骨龍”,有如斯文人會自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一樣,一般是謙稱自己的小孩子,亦有借諭懶散、不事生產之意。所以沒有相對應的國語用詞 。北方的民諺也許有一個可以相稱: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但專門拿一個什麼可以完全替代的辭彙就還沒有。
化骨龍化骨龍

典故

相傳化骨龍是指一種外形似生魚的四腳生物,只是它有時會伸展出四隻小腳,但為免被人類發現身份而常將後腿收起,裝扮成生魚,平時的外形與‘生魚’無異,能耐高溫,有裝死的本領。若給它進入人體其四肢便會顯露出來,並將此人的骨骼盡化。但該物種在暈倒後就能明顯地看到四隻小腳,故此把生魚摔在地上,相傳生魚用力摔在地上時,如果是化骨龍附體在生魚里便會因為這個撻的動作而令它有“小腿”突出,相傳如果吃了化骨龍會對身體有害,故此便有了這種習俗,就是要看看是否化骨龍的化身。

傳聞

在1983年香港首次發現活生生的化骨龍,當年在電視新聞及報章都有提到,發現者於街市買來了一條生魚,在煮食前投擲在地下讓它暈倒後才煮食,誰不知它暈倒後竟然會伸出小腳,於是這位發現者放它在水缸中,再致電報館交給記者。
為什麼它的名字叫化骨龍呢?原來早就有人曾發現過此類怪魚,其一是它伸展出的小腳有五隻小爪,彷似五爪金龍;二是據說吃了後會在 48 小時內骨骼軟化致死。又有另一說法是吃了此怪魚後會使身體被腐蝕致一堆白骨,因此取名為化骨龍。
初時都只是坊間流傳,流傳的都是老一輩的長者,傳說是煮食生魚前必須投擲在地上直到生魚暈了才可煮食,及煲生魚時要加上瘦肉及豬骨,如果在數十分鐘內瘦肉融化至消失,或是在兩小時內煲到連豬骨都融化至消失,這就必定是煮到化骨龍不能吃了。大多數人只當作是老人家說說的故事而已,猜不到真的給人活捉上新聞,故廣東人有一形容詞為“撻生魚”(意思為摔生魚/擲生魚),可是至今已經過了20多年,沒有人記得此事,甚至有很多人也從未聽聞過,所以在此一提。現在的魚販也說這些是多年前的古老民間傳說,現在華人都不再“摔生魚”,“化骨龍”的存在也沒有科學根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