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古灘化骨龍
- 外文名:san gu tan
- 人員:黃飛古,李觀樂,鄺明傑,劉聰
詞義解釋,典故,
詞義解釋
“化骨龍”本意即龍生九子裡的那個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用在小屁孩子身上,就是責怪他們太貪吃,太能吃(誇張地說法是把家裡吃個“一乾二淨”,渣都不剩,給吃窮了。後來轉意為謙稱自家的兒子,粵籍人仕常戲稱自己的子女為“化骨龍”,有如斯文人會自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一樣,一般是謙稱自己的小孩子,亦有借諭懶散、不事生產之意。所以沒有相對應的國語用詞 。北方的民諺也許有一個可以相稱: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但專門拿一個什麼可以完全替代的辭彙就還沒有。
典故
相傳化骨龍是指一種外形似生魚的四腳生物,只是它有時會伸展出四隻小腳,但為免被人類發現身份而常將後腿收起,裝扮成生魚,平時的外形與‘生魚’無異,能耐高溫,有裝死的本領。若給它進入人體其四肢便會顯露出來,並將此人的骨骼盡化。但該物種在暈倒後就能明顯地看到四隻小腳,故此把生魚摔在地上,相傳生魚用力摔在地上時,如果是化骨龍附體在生魚里便會因為這個撻的動作而令它有「小腿」突出,相傳如果吃了化骨龍會對身體有害,故此便有了這種習俗,就是要看看是否化骨龍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