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羊廟
- 別名:東嶽廟、化羊宮
- 地理位置:陝西西安市鄠邑區龐光鎮化東村
- 景點級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朝代:宋代
化羊廟簡介,廟宇規模,東嶽獻殿,大殿,萬歲牌,民俗古會,歷史典故,
化羊廟簡介
化羊廟,因位於鄠邑區化羊峪口而得名。又稱化羊宮、華陽觀、東嶽廟、天齊廟、泰岳行祠。化羊廟雄踞於化羊峪口,東有雞頭山、西有牛首山,二山挾抱,一水傍依,檜柏環周,林木蔥鬱,風景優美。“化羊宮”之名,最早見於明王九思《游山記》:“由金峰東行半里許即化羊宮”。據明正德年間永壽王謁泰岳行祠之句:“化羊廟,即東嶽行祠,”又稱“天齊廟”、“東嶽廟”。過去東嶽廟、天齊廟遍布中國大地,廟內所供主神東嶽大帝在民間很有影響。其祖廟即在東嶽一泰山之岱廟。東嶽大帝其實就是泰山神,是泰山的神化和人格化,源於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山川崇拜。由於泰山神被說成執掌人世臣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厚薄之事、地獄各案薄籍、七十五司生死修短之期,權勢極大,所以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崇拜。《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任東嶽大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唐玄宗封其為天齊王,意為功與天齊。宋真宗時封其為仁聖天齊王,後又加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成為東嶽大帝。所以,他的祀廟稱東嶽廟、天齊廟。
化羊廟相傳始建於宋代,明宣德元年(1426)至清宣統二年(1910)先後七次重修。原有廟宇130餘間,是一處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建築宏偉,規模壯闊,現存東嶽獻殿為主要建築,保留元代建築風格。文化大革命之後,整修了東嶽獻殿和一些建築,現有廟宇49間。
廟宇規模
東嶽獻殿
東嶽獻殿是我省保存稀有的一座元代建築。面寬五間六楹,單檐式廡殿頂,進深6米,明間寬4米,次間寬2.8米。建築面積107.73平方米,屬廳堂構架。斗拱除當心間用三朵外,其餘各間均施一朵,攢當疏朗。根據斗拱彩制,斗拱作為鋪料重拱、重昂;昂嘴扁平,大體保留元代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相當古樸、雄偉、壯觀。1988年經省文物管理部門拔款已修葺一新。獻殿前矗有元代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文,下部漢文。另有《重修古蹟東嶽廟記碑》一通,系明景泰三年立。還有《化羊峪補修東嶽廟記》碑一通。
大殿
殿內中間供奉東嶽大帝,是道教所封的泰山神,掌管人間生死。左邊配享的是主司文運的文昌君,文昌君也稱文曲星,是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仙。右邊配享是宋朝“關中第一狀元”——楊礪。據《宋史》載,楊礪(930-999),戶縣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狀元,楊礪剛中狀元,父親就去世,故其悲痛欲絕,數日水米不進,以俸祿不足以養母為由,閒居不仕,直至官府、親朋催促才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辭官。後入京,任光祿寺丞。母親病逝,服喪期滿,轉為秘書丞,改任屯田員外郎,後任鄂州知州,因善於治理而名著於朝野。真宗趙恆登基前任,曾問其何年及第,楊礪默而不答。後趙恆知其為狀元,後悔失言。從此,對其不以狀元自傲的品德,極為敬重。離世後真宗十分悲痛,冒雨前往弔唁,因車駕進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靈前,悼念追憶良久。回朝後,詔令罷朝致哀,追贈兵部尚書。9米。墓前石碑刻“宋進士楊礪墓”,為清高宗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所書,戶縣知事汪以誠立石。
萬歲牌
原來豎立在東嶽正殿西偏角的“萬歲牌”也作了補修和彩繪。相傳,宋真宗趙恆乏嗣無子,受狀元楊礪奏薦,曾向東嶽大帝祈禱求告,果得一子。真宗為報答神恩。特賜書:“東嶽天齊仁聖帝,”並作成金字牌匾放於化羊廟。牌高七尺,寬一尺,其中牌座高五尺,雕刻精巧,書法挺秀,肅穆大方。最有趣者,因牌上有“聖旨”二字。據說麻雀從未敢妻其上。
民俗古會
化羊廟古會,時代久遠,歷久不衰。古會是道教活動的集中形式。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六月初十日起,兩次定期舉行,每次十天左右。遊客和善男信女們約數萬之眾,峰涌而至,雲集廟區,高峰期每天達萬人以上。趕廟會的人,沿途燒香化紙、叩頭跪拜。殿宇內,燃燭、燒香、鳴放鞭炮、懸匾酬願,聚會念經。各村男男女女,高舉旌旗,敲著鑼鼓,列隊前往,在鞭炮聲中,上供進香,謂之“送錢糧”。會期,還請秦腔劇團,演唱數天助興。廟會的很多民俗事象,對研究人們的民俗心理、民俗文化、宗教影響、民間藝術,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歷史典故
古老的廟宇大都有美妙的傳說,而化羊廟的來歷更見豐富多彩。廟裡的管事、73歲的崔忠彪老人肚裡裝著很多生動的故事。順著他的手指,記者看到廟院兩側各有一座山峰,山峰上各有一座涼亭,東邊稱望鄉亭,西邊稱吉獅亭。正像飛鳳的翅膀成犄角之勢,化羊廟就在二峰迴護之中。他說東嶽廟是陰曹地府入口,來者再望家鄉最後一眼,一入地府就再也難見天日了。
傳說一以前化羊峪叫扈陽峪,相傳有個牧童在此牧羊,羊被豺狼吃掉數隻,牧童傷心地痛哭。一位神仙見此情景,遂點石化羊,湊齊了羊數,後來此峪便改名化羊峪。
傳說二化羊河的龍君是一條得了仙氣的百年蛟蟒,常興妖施法,使河水泛濫,兩岸百姓吃盡苦頭。來此巡視的東嶽神聽到這些事很生氣,召來龍君責問因由,下令河水改道。出峪口改向東行,從無人居住處流過。臨走時還不放心,遣來泰山東嶽廟前一座石獅到此守護監視龍君,並將一隻鳳凰定在峪口。逃走的百姓紛紛返回家園安居樂業。人們感激東嶽神造福於民的大恩德,便在峪口河岸修了東嶽行祠來紀念他。
傳說三金峰寺和牛頭山祖師在山中下棋,一個放羊娃在旁邊觀戰入了迷,並吃了盤中的一枚鮮桃,離開時到攔羊的地方,看見攔羊的棍子還在,羊都變成了石頭。他回到自己的家,家裡的人他全不認識,問起他的父母,言說那都是隔了好幾代的事了。原來他吃的桃子是仙果,天上一日,世上已百年了。這個故事很像爛柯山神話傳說。
傳說四一名叫黃初平的牧童,15歲時在山中牧羊,在山洞裡撞見一位道士正在講經,便把羊圈在東坡,自己去專心聽經,聽完後去找羊,唯見滿坡石頭,哪裡還有羊的影子,都化為石頭了。丟了人家的羊,他無法回去,便跟著道人云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