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埋藏學

化石埋藏學是古生態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化石的埋藏條件及其產地的形成原因的科學稱埋藏學。研究者在利用古生物學資料進行古環境恢復時必須考慮到,該類生物生活期司或者死亡以後形成化石的整個過程都與一系列外部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只有研究清楚化石生物群是曾經生活在當地的土著,還是從其他地方搬運來的殉葬者,才能正確地利用這些化石資料判斷它們的生活條件和重塑它們的生活環境。只有仔細分析化石的埋藏條件,才有可能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死亡原因以及這些生物在生活期間彼此的關係。化石埋藏學的概念首先由蘇聯科學家葉夫連莫夫(Efremov)在1940年正式提出,並建立了完整的埋藏學研究體系。之後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化石埋藏學在西方傳播(同號文和邱占祥,1991)。受到古生態學研究快速發展的促進,化石埋藏學在70年代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重視,並對海陸相不同的化石保存系統進行了系統分析。從80年代開始,化石埋藏學開始拓展套用領域,討論埋藏過程對沉積系統、沉積產物和沉積環境恢復的影響(Allison and Bottjer, 2010)。如 Kidwell (1986, 1990) 和 Kidwell et al. (1986) 對於影響介殼層的埋藏和過程及其古生態學意義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近年來,不斷湧現的新方法使化石埋藏學與古生物學、古生態學、沉積學、地層學的結合更加緊密,並被廣泛套用於古環境的恢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石埋藏學
  • 外文名:Fossil burial
  • 套用:古生態學研究
  • 階段:出生-死亡-埋藏-形成化石
  • 研究方法:實驗埋藏學和套用埋藏學
  • 分類:殘留生活群、混合生活群
簡介,埋藏階段,分類,研究方法,

簡介

化石埋藏學是古生態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化石的埋藏條件及其產地的形成原因的科學稱埋藏學。研究者在利用古生物學資料進行古環境恢復時必須考慮到,該類生物生活期司或者死亡以後形成化石的整個過程都與一系列外部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只有研究清楚化石生物群是曾經生活在當地的土著,還是從其他地方搬運來的殉葬者,才能正確地利用這些化石資料判斷它們的生活條件和重塑它們的生活環境。只有仔細分析化石的埋藏條件,才有可能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死亡原因以及這些生物在生活期間彼此的關係。化石埋藏學的概念首先由蘇聯科學家葉夫連莫夫(Efremov)在1940年正式提出,並建立了完整的埋藏學研究體系。之後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化石埋藏學在西方傳播(同號文和邱占祥,1991)。受到古生態學研究快速發展的促進,化石埋藏學在70年代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重視,並對海陸相不同的化石保存系統進行了系統分析。從80年代開始,化石埋藏學開始拓展套用領域,討論埋藏過程對沉積系統、沉積產物和沉積環境恢復的影響(Allison and Bottjer, 2010)。如 Kidwell (1986, 1990) 和 Kidwell et al. (1986) 對於影響介殼層的埋藏和過程及其古生態學意義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近年來,不斷湧現的新方法使化石埋藏學與古生物學、古生態學、沉積學、地層學的結合更加緊密,並被廣泛套用於古環境的恢復。

埋藏階段

化石埋藏學研究是恢復化石群落原始面貌及其生活環境必不可少的步驟。從生物到化石形成的全部過程可劃分為出生-死亡-埋藏-形成化石4個連續的階段。在一個生活環境大致相似的生態區內,全部生活著的生物組成生物群(biocoenosis)。生物死亡以後的屍體堆積,在未被埋藏以前稱為屍積群(thanatocoenosis)。在許多情況下,屍積群往往經過一定距離的搬運才開始被埋藏。通常把隨同沉積作用一起開始埋藏的屍積群稱為埋藏群(taphocoenosis)。埋藏過程的最後階段就是化石石化的過程。把已經石化的全部生物遺體稱為化石群(oryctocoenosis)。習慣上將生物從死亡到變成化石的整個過程都作為埋藏學的研究範圍。研究死亡後的生物遺體在地層中分布和地質作用的關係稱為生物層積學(biostratinomy),它著重研究生物從死亡到最後埋藏這一階段埋藏狀況,區別生活地點、死亡場所和埋藏地點。

分類

根據埋藏條件可將化石群劃分為4種類型:幾乎全部未經移動位置並且大小和數量上與生活期間相近的組合稱生活群;大部分生物殘留在原地生活狀惑一部分被搬運走了,個體大小和數量並非與生活期間一樣的組合稱殘留生活群;大部分化石屬同一生活環境,未經搬運,但混人部分被搬運來的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的生物稱混合化石群;全部化石經搬運而來的,並非原地生活的稱搬運化石群,在實際研究時上述4類化石群可以進一步合併為2大類生活群和殘留生活群統稱為原地埋藏群,混合化石群和搬運化石群統稱為異地埋藏群。

研究方法

化石埋藏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驗埋藏學和套用埋藏學兩大類。實驗埋藏學主要是通過實地觀察、室內實驗研究現代生活群-死亡群-埋藏群的正向系列變化。套用埋藏學主要是通過對地層中化石形狀、礦物組成變化及在地層中的產狀等特徵來推測其形成過程。套用埋藏學研究往往會採用現實主義類比的原則(特別是較新時代的地層),即根據現代生物的分類單位(如屬、種)的生態學特徵來推測化石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而對於那些缺乏可對比現生生物門類的化石群則更多地利用形態功能分析的方法來闡明它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