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左岸是包頭市南郊畫匠營子,右岸是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大樹灣,是包神鐵路的咽喉,橋全長848.22米,寬12米,共有14個墩台、13個孔,1986年6月開工修建,1987年9月建成通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 外文名:The Baotou Yellow River Railway Bridge
  • 墩台數量:14個
  • 全長:848.22m
  • 通車時間:1987年9月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包頭
  • 橋樑類型:單線鐵路橋
  • 建設時間:1986年6月
  • 地理位置:南郊畫匠營子達拉特旗大樹灣
橋樑建築,管理維護,重要意義,相關文化,

橋樑建築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上部結構採用13孔64米下承式簡支栓焊梁,下部結構為實體混凝土墩,沉井基礎,樁基深度38m。長848.22米,寬12米。1990年榮獲鐵道部優質工程二等獎。總投資2750萬元。大橋設計荷載等級中-活載,地震烈度Ⅷ度,通航標準4級,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防流量6430m/s。大橋由南、北引橋和主橋三部分組成,平面布置呈南北向,橋面寬8.75m,孔跨布置13×64m。橋址所在河段為典型彎曲型沖積平原河道,兩岸地勢平緩,河道開闊,河身彎曲,主流居左。水流呈西東流向,河寬約800m,主槽寬約300m,河道比降0.1‰,彎曲率1.42。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管理維護

橋址段為黃河寧蒙防凌重點河段,一般平均在11月中下旬流凌,11月下旬封凍,次年3月中下旬開河流凌,穩定封河期12月至次年2月。封河流凌多年平均流凌天數21天,平均封凍天數107天,開河流凌多年平均流凌天數6天。流凌、封河期河段“卡冰”現象嚴重,最大冰厚1.30m。開河流凌時,須提前爆破開河,河段防凌壓力較大。

重要意義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是包神線交通咽喉,組成了第一條“西煤東運”專線黃河大橋,是連線陝、蒙兩省(區)的重要運輸通道,屬於包西鐵路線,參與中國八縱八橫鐵路網主骨架八縱中的包柳鐵路。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相關文化

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靠蒙古國,南臨黃河,東接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西接默川平原,陰山山脈橫貫中部。“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流傳久遠的《敕勒歌》描寫了古老敕勒川的蒼涼與遼闊。而今,這裡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和稀土科研生產基地,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也隨之在塞外草原上崛起。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黃河鐵路大橋
包頭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區便有了人類的活動。位於包頭郊區的戰國時期趙國長城遺蹟,被史學家稱為現存最古老的長城。秦代長城在包頭境內長約100km,至今一些石築城垣仍保存較好。清代以後,隨著黃河水路的發展和京包鐵路的通車,這裡商賈雲集,逐步成為以皮毛集散為主的水旱碼頭和商業重鎮。1927年,地質學家丁道衡首次發現白雲鄂博鐵礦,從而叩開了這座地下寶庫的大門。境內的五當召是藏傳佛教名寺,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齊名,其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壁畫保存完整,佛像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