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漢至清末,包頭陰山古道沐浴近二千年的歷史風雨,暑去冬來古道巳去矣,然其譜寫的文採風流件件猶存。千年包頭古道記載了中華北方民族交融的風雨歷史,九原--中受降城--包頭一脈相承,現今包頭的文明正是千年古道的沃土萌芽,生長出的碩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始皇為了北拒匈奴令蒙恬率30萬大軍屯於河南地(今伊克昭盟)在陰山修築長城,以防匈奴過黃河直抵鹹陽。同時修築秦直道,南起陝西淳化縣,北至包頭麻池一帶,猶如一條巨龍伏臥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秦直道是防禦匈奴運兵之道,也是天子巡遊各地必經之途。故稱“聖人條”、“天子道”。民謠曰:“條條道路通直道,郡郡縣縣送糧草”。公元前2l0年,始皇為顯示皇威第五次出巡死於沙丘(河北邢台)丞相李斯和中書令趙高將秦始皇屍體“遂從井陘,抵九原(今包頭麻池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然後從直道運回鹹陽。這條直道還留還太史公司馬遷的腳跡,他為了撰寫《史記·匈奴列傳》,風塵僕僕來到包頭故地,“吾適北邊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史記·蒙恬列傳》卷88)。他眺望蜿蜒無際的秦長城,發出了“固輕百姓力矣!”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頭古道
陽道,中道、白道,參天可汗道,豐州道,駝道,
陽道
從昆都侖河山口入陰山,至今固陽、達茂旗的古道為 陽道。漢武帝繼位後,主動出擊匈奴收復今包頭故地九原郡。又築長城,拒匈奴以漠北,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太僕公孫賀率15000餘騎出九原,經陽道直至浮苴井(今天達茂旗百靈廟)。次年,漢武帝親巡 陽道,北登單于台(烏拉特後旗),“勒民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里,威振匈奴。“(《漢書·武帝本紀》卷6),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武帝令光祿勛徐自為沿海陽道修光祿塞,遠者達千里,築城障列亭。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至長字(西安)受漢天子冊封。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將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即今西安起程經榆林東勝至包頭入陽道,“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馱弦管向陰山”(唐楊凌《明妃曲》)。
漢末南匈奴屢屢入侵中原,建安公元196年),東漢女詩人蔡琰(蔡文姬)被匈奴所掠,嫁給匈奴 左賢王12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金壁贖婦, 陽道即文姬歸漢道,“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悲憤詩)。她還留下膠腸滴血般的(胡笳十八拍)亦可真切地到包頭故地“古戍蒼蒼烽火寒”的情景。
中道、白道
北魏以來稱 陽道為中道,從今呼和浩特經武川至固陽、達茂旗稱白道。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在今固陽古城設立的懷朔鎮成為中道咽喉。懷朔鎮將多為皇族子弟。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巡中道,“屆於陰山之講武台,台之東有高祖講武碑”(魏書·武帝紀)卷7。北魏多次出中道北抗柔然入侵。花木蘭“旦辭黃河邊,暮至黑山頭(懷朔鎮)”替父從軍,“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正是她躍馬飛馳在中道上的真實體驗。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北魏六鎮破六韓拔陵起義,就扼守白道,屢破魏軍。生於懷朔鎮的北齊神武帝高歡,就是參加六鎮起義從中道殺向中原,最後控制北魏,他死前都在懷念著“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故鄉美景。
參天可汗道
唐朝時,突厥族稱雄陰山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代州道行軍總管李靖,通漠道行軍總管李勤;與東突厥激戰於白道,次年,東突厥滅亡。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繼而滅陰山北薛延陀汗國,突厥族置於陰山南,回紇部又據陰山北。“尊號”,並允許在回紇以南置郵遞,突厥以北開一驛站。經此道漠北歲貢唐朝政府貂皮當作租賦,中央政府亦經此道運送賑災糧食等。回紇道(回鶻道)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唐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在黃河北建三受降城,中受降城即在今包頭昆都侖河東岸入不敷出河處。中受降城東南至洛陽,西南至鱗州(神木),東至單于大都護府(和林格爾),西至天德軍。經延川(延安)至長安(西安)或經東受降城(托克托縣)、太原至長安(西安),通稱回紇道。此道一直昌盛200餘年。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肅宗送年幼的寧國公主嫁於回紇可汗磨延啜,寧國公主向肅宗泣曰:“國家事重,死且無恨”,然後踏上回紇道至回紇牙帳哈剌和林(杭受山處)。詩人白居易在“《陰山道》,紇羅敦肥水泉好。每至戍人送馬時,道傍千里無纖草。”“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紇部西遷,回紇改稱回鶻,回鶻道成東西走向,經天德軍經居延澤至高昌(吐魯番),亦稱居延道。
豐州道
成吉思汗西征,命居住在今達茂旗敖倫蘇木古城的三女兒阿勒海別為監國公主,因此,今百靈廟一帶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中樞。公元1218年,後為元朝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應成吉思汗招赴漠北,就是走車州道,從今北京出發出居庸關,經大同、土默川,翻大青山經達茂旗至漠化,耶律楚材(謝飛卿飯)一詩中就寫到:“一鞭贏渡天山(陰山),偶到雲川(土默川)暫解鞍”。明代蒙古族阿拉坦汗駐牧豐州後,多次沿豐州道入古北口進犯京師。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明政府封俺答為順義王,至此山西等地農民、手工業者紛紛踏上豐州道至塞外成為拓荒者。
駝道
康熙年間,設通往外蒙古的驛道,今達茂旗百靈廟成為重要驛站.而清代包頭古道再不是用於軍事的通道,已是商業駝道,從歸化城(呼和浩特)經武川、中公府(烏拉特中旗)至新疆迪化(烏魯木齊);從武川經百靈廟至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從包頭昆都侖山口經大奈太至烏里蘇雅台道,從昆都侖山口至百靈廟,併入歸化城至烏里雅蘇台道,至庫倫道;從包頭經五原至寧夏中衛,併入絲綢之路。一鏈一鏈的駝隊在駝道上不知留下多少興奮與悲慘的往事。消末民初,包頭已成了塞北的水思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