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發展

包容性發展

包容性發展是發展經濟學概念。包容性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容性發展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包括GDP增長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在內的全面發展。任何真正的發展都是包容性發展,包容性發展實際上就是發展。“包容性發展”概念突出發展的包容性這一本質特徵,從而把“發展”和“增長”明確區別開來,避免打著“發展”旗號的“增長”,為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頂層設計。

包容性發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惠及所有國家,使經濟成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別是要惠及弱勢群體和欠已開發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容性發展
  • 外文名:Inclusive Development
  • 最早提出對象:亞洲開發銀行
  • 最早提出時間:2007年
  • 具體體現:實現“民富優先”
  • 作用對象:惠及弱勢群體和欠已開發國家 
定義,釋義,概念由來,在中國,

定義

發展經濟學概念。包容性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容性發展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包括GDP增長指數、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在內的全面發展。任何真正的發展都是包容性發展,包容性發展實際上就是發展。“包容性發展”概念突出發展的包容性這一本質特徵,從而把“發展”和“增長”明確區別開來,避免打著“發展”旗號的“增長”,為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頂層設計。

釋義

Inclusive Development
亞洲開發銀行率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2011年4月15日,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開幕式今日上午在海南博鰲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以“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為主題主旨演講,闡述中國對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中國在“包容性發展”上的實踐。胡錦濤主席正式提出了包容性發展這一概念,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獲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

概念由來

“包容性”這個觀念並不是新近才提出來的。早在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就率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而“包容性”本身也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提出的觀念之一。
博鰲亞洲論壇迎來10歲“生日”之際,“包容性發展”被選定為2011年年會的主題。
在此之前,胡錦濤已先後兩次就“包容性”相關話題發表過演講:第一次是2010年9月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時,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之後兩個月(2010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再次提出,要“倡導包容性增長,增強內生動力”。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一次胡錦濤演講的主題內容,作為定語的“包容性”後面修飾的主體,將由“增長”變為“發展”。“發展”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社會、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發展”比“經濟成長”問題更為突出,如何實現“包容性發展”,則更為緊迫和重要。
“包容性發展”是從大約15個不同的備選主題中脫穎而出的,選擇"包容性發展"作為2011年年會的主題,就是希望在亞洲地區倡導和推動更為公平和均衡的新發展方式。“包容性發展”的提出,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在尋找刺激經濟的方法,並對此前的“發展”進行了重新思考。只有"包容性發展",才能讓所有人都從中獲益。

在中國

“包容性發展”不僅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藥方”,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包容性發展”對於中國來說,將使經濟發展回歸增長本意,即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是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並且追求經濟成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包容性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內涵。過去30多年,中國通過改變生產關係、做大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固然是必需,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也存在很多突出問題。
實現“民富優先”將是“包容性發展”在中國的具體體現。通過提高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使中國經濟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
隨著中國的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在“包容性發展”的背景下得到完善,再加上建立起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消費市場有望得到提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