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標,指標1.勞動力參與率,指標2.就業/人口比,指標3.就業地位,指標4.按部門劃分的就業,指標5.非全日制工人,指標6.工作時間,指標7.城鎮非正規部門就業,指標8.失業,指標9.青年失業,指標10.長期失業,指標11.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的失業,指標12.與工作時間相關的不充分就業,指標13.非經濟活動率,指標14.受教育程度與文盲,指標15.製造業實際工資指數,指標17.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勞動成本,指標18.貧困與收入分配,
內容介紹
國際勞工局授權出版:本書闡述了勞動力參與率、就業、失業、受教育程度、工作時間、工資、生產率和勞動成本,以及貧困和收入分配等18個關鍵指標的涵義,重點解釋了指標的用途,全面揭示了各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狀況。
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標
指標1.勞動力參與率
勞動力參與率是一國勞動力市場活動水平的一項首要指標。勞動力是根據第13屆國際勞工統計大會(1CLS)通過的標準加以界定的。勞動力參與率表述為由全體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的總數占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按年齡和性別劃分的勞動力參與趨勢和程度在各國國內和各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該指標被根據性別也根據年齡組加以分類。選擇按年齡的分類細目,還能分別對青年、勞動力市場黃金年齡組(25歲至54歲)的工人和老年工人進行趨勢分析。
指標2.就業/人口比
這一指標測量的是全體就業人口在國家工作年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工作年齡人口這一群體通常被認為有可能參加廣義上的工作。就業/人口比通常和一國的失業率享有同等重要的告示作用,是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最重要的指標。就業/人口比是《聯合國最低限度國家社會數據框架》(MNSDS)中二個勞動力市場測定標準之一。就業比率使我們了解有多少人口參加生產性勞動力市場活動。比率越高,說明參加的規模越大。儘管該指標在定義上與勞動力參與率(指標1)相近,但就業對人口之比能顯示出不同趨勢,原因在於它更有可能受到一國之內不斷變化的經濟狀況的影響。
指標3.就業地位
就業地位指標在很多國家中非常普遍,因為它區分出三個重要的常用的從業人員類別――(a)工資和工薪勞動者;(b)勞動者;(c)有貢獻的家庭工。各類人員均按占就業總量的一個比例列出。按就業地位分類,對於了解各國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十分有用處的。指標3與按部門劃分的就業指標即指標4緊密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增長,人們一般期望看到就業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部門的轉移,從而導致工資和工薪勞動者人數的相應增加,自營就業者以及先前從業於農業部門有貢獻的家庭工比例的縮小(在完全成熟階段,一些已開發國家又重新出現自營就業的增長)。按就業地位的分類方法的依據是1958年和1993年的“國際就業地位分類(1CSE)”。
指標4.按部門劃分的就業
該指標將就業分為三大類: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如同指標3一樣,三個部門的就業以占總體就業的百分比列出。該指標顯示出在某―‘部門範圍的工作崗位增長和下降情況,同時表明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趨勢和程度上的差異。部門就業的流量是分析生產率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因為需將部門內生產率提高的原因與就業從低生產率部門轉向高生產率部門而導致生產率提高的原因區別開來。進一步豐富在這三個部門內產業活動的信息應是有益的,部分原因是決策者關心公共部門內的發展趨勢。
指標5.非全日制工人
在以往的20年裡,非全日制工作的發生率在許多國家均有很大的增長。這一現象的出現,部分原因在於婦女不斷加入勞動力隊伍,另外也由於為年齡較輕和年齡較大的工人(他們不夠或不願意從事全日制工作)提供就業的需要。注意到以下情況是令人感興趣的: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非全日制工作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工作時數,特別是自營就業者或個體勞動者的工作時數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指標6)。目前,尚無國際勞工組織承認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作的明確界限,因而只有在國家一級來確定此類界限。
指標6.工作時間
關於工作時間的數據在監測和制定巨觀經濟和人力資源開發和計畫,包括制定就業政策和計畫、收入創造和維持計畫、職業培訓計畫等工作中都是有用的。該指標包括有關工時的三項衡量標準。第一項標準涉及每周工作一個“邊際”時數(低於10小時)的人員數量;第二項標準涉及那些工作“超量”時數的人員數量,即每周時數超過“正常”工作用;第三項標準是對人均年工作時間的估計數。
指標7.城鎮非正規部門就業
城鎮非正規部門就業是指有關城鎮地區非正規部門從業人員數量占該地區從業人員總數比例的估計數。就該部門的規模和發展而言,非正規部門是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以及一些工業化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口增長率高和/或城市化的國家,非正規部門往往吸收了城鎮地區大多數新增勞動力。該指標的設定代表’種嘗試,為的是了解勞動力市場中不正常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尚未被諸如有關失業率(指標8)和與時間有關的不充分就業(指標12)等其他指標所涵蓋。。
指標8.失業
對一些國家而言,失業率被視為主要的勞動力市場指標。當失業率和就業率在一起時,對於正常收集有關勞動力數據的國家而言,這兩種測量代表了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中地位的最廣泛的指標。失業率告訴我們沒有工作並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勞動力比例。儘管在各國中,在失業和經濟困難之間有很高的相關性,但不應把失業錯誤理解為對經濟困難的一種測量。
指標9.青年失業
對許多國家來說,無論處於何種發展階段,青年失業都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問題。在這一指標範圍內,“青年”一詞被界定為年齡在15―24歲之間的人員,而“成年人”一詞被界定為年齡在25歲及以上的人員。該指標以下列方式表示青年失業情況:(a)青年失業率;(b)青年失業率占成年人失業率的百分比;(c)青年在失業總星中所占的比例;(d)失業青年在青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對指標9各項測量的分析,應將之結合起來進行;如果孤立地分析其中的仟何一項,都會給人一個歪曲的概念。例如,一個國家的青年相對於成年人失業的比率很高,但在失業總數中占的比例卻不高。在表述青年失業占青年人口的一個比例時,承認這樣一種事實,即有一大部分青年是從勞動力隊伍以外的某種地位進入失業隊伍的。若把四項指標放在一起分析,就是相當全面地反映青年在勞動力市場面臨問題的指標。
指標10.長期失業
失業持續的時間愈長,情況也就愈嚴重。長期失業會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特別是當失業津貼不存在或已用完時。較短時間的失業通常可出失業補償、存款以及或者在可能的情況下由家庭成員的幫助來解決。長期失業在開發中國家―般不被視為一個重要指標,這些國家中的失業期限通常是較短的,因為缺乏失業補償以及多數人不能長時間沒有工作。因此,該指標獲取的大部分信息來自更發達的國家。長期失業指標所作的一個基本假定是,一整年或更長時間的失業期太長了,因此應該給予特別的重視。長期失業的兩項單獨的測量標準包括:(a)失業一年及以上人員在勞動力中所占的百分比‘(b)失業一年及以上人員在失業人員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所有關於失業期限的數據均來自於家庭調查。
指標11.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的失業
在發達(工業化)國家,受教育水平較高,失業率一貫較低。開發中國家的情況則不同,在這些國家,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也可能找不到工作。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的失業的這一指標對制定就業和教育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通過使失業人員的現有教育和技術水平問題得到重視,這些數據可有助於提高失業人員培訓計畫的效力或有助於制定創造就業的計畫。
指標12.與工作時間相關的不充分就業
與工作時間相關的不充分就業是一種最明顯的可測定的不充分就業形式,即指工作量不足。該指標對於改善與就業相關問題的描述和對於評估經濟生產過程中可利用人力資源的程度以促進充分就業都是重要的。這種指標對於設計和評估就業、收入和社會計畫也能提供啟示。該指標包括兩個百分比測定:與工作時間相關的不充分就業占勞動力的百分比和占失業總人數的百分比。
指標13.非經濟活動率
非經濟活動率的定義是指既不工作也不尋找工作的人(即處於勞動力隊伍之外),以占“黃金年齡段”即25―54歲人口的一個比例來表示。這一年齡組的人一般都期望加入到勞動力行列,因而該指標的好處就在於揭示為何這類潛在的勞動力參與者非經濟活動的原因(如果了解的話)。因為他們通常已接受完了教育但尚未到退休年齡。在黃金年齡段範圍內的非經濟活動率能對某個國家創造就業能力的欠缺提供一些啟示。應該指出,關於黃金年齡段勞動者非經濟活動率的指標與該年齡組勞動力參與率(指標1)相加,總數應是100%。該指標在用於國別情況比較時很有用處:黃金年齡段人口中非經濟活動率低的國家表明正在以很高的比率提供市場活動。相應地,男性非經濟活動率相對較高可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狀況,表明可能有各種類型的內部動盪――比如說,犯罪發生率高或大規模貧困。婦女中的非經濟活動率高很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社會風俗和對從業婦女的態度。《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標體系》關於這一指標的未來工作應是深入探討非經濟活動的原因,包括勞動力市場抑制就業的原因。
指標14.受教育程度與文盲
勞動力市場業績和國家競爭力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面是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接受教育和掌握技術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和利用迅速變化的技術進步的必要條件。有關教育的數據可從國際資料來源獲得,這是目前關於現有技能水平的最完備的數據。由於有了按受教育程度劃分的失業的這一指標(指標11),因此指標14是根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展示的信息,受教育程度數據是按以下教育類別列出的:不足一年、不足國小水平、國小水平、中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指標14側重於勞動力和人口中各種教育水平的人口百分比分布。本指標提出了四項有關教育水平的測量標準,還有關於文盲在成年人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第五項標準。這一指標涵蓋整個勞動力隊伍的教育水平,並側重於25―29歲年輕工人這一群體的教育程度。關於年輕人這一群體的統計資料可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近期變化。
指標15.製造業實際工資指數
工資統計是廣泛用來測定工人一般工資水平的一種尺度。這類數據常常用來制定、實施和監測經濟政策,更具體地說,可用於處理諸如人力資源計畫、勞動力利用、工資確定、社會保障和勞動成本等勞動問題。這一指標涵蓋了製造業實際工資(儘管事實是製造業活動中的有薪就業在各地區和不同時期並不總是同等重要,這裡的原因將在指標15中詳細解釋)。本指標利用了兩個主要工資指數來源,目的是擴大涵蓋範圍。
指標17.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勞動成本
生產率和單位勞動成本與小時補償費用結合使用,構成評估一國勞動力市場國際競爭力的一系列重要手段。通過對生產率的測量還有助於了解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如何影響生活水準。在指標17範圍內,有兩種測量的計算。第一,勞動生產率或單位勞動投入的產出表明的是工商部門和/或製造業部門小時產出率的趨向。第二,被界定為小時補償費用,對每小時產出之比的單位勞動成本,是成本競爭力的一項標準,作為一項指標,它與生產大多數可在國際上進行貿易的產品的製造業以及產出創造中的勞動成本份額均有關係。生產率代表了每個單位投入的產出量。為此,產出被界定為“附加值”,即總產值減去直接投入,如原料、半成品和能源投入等。為了比較跨國家的勞動力生產水平,有必要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把總增加值轉換為美元。單位勞動成本被界定為總產出增加值的單位勞動補償。對整個勞動補償的測定不僅應包括雇員的總工資,還包括僱主支付的部分雇員勞動成本,包括僱主繳納的社會保障和年金計畫費用。單位勞動成本是根據四種不同的測量加以計算的。
指標18.貧困與收入分配
當人們不能從其勞動中獲得足夠的收人以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時就可能導致貧窮。因此,貧窮程度可視為一種勞動力市場運作的結果。因為勞動即使不是貧困人們的惟一財富,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提高福利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通過教育和培訓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勞動生產力。對一個國家窮人人數的估計,取決於選擇哪種貧困界限標準。然而,如何確定最低基本需求的界限則是主觀性的,並且因文化和國家優先事項不同而異。當涉及是否能夠進行合理的國際比較時,定義上的不同就會造成困難。因此,本指標在國家貧困衡量標準之外提供了世界銀行按美元計算的兩條國際貧困線:分別為每人每天l美元和2美元。貧困差距被列為測定貧困程度的一種綜合尺度。該指標還使用了基尼指數,因為它是一項測定收人(或支出)不平等程度的簡便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