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論

勝論音譯作吠世色迦、吠世史迦、毗世師、衛世師、衛生息、鞞崽迦,又作最勝學派、異勝論學派、勝宗。勝論哲學的核心是它的原子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勝論
  • 外文名:Win On
  • 梵名: Vais/es!ika
  • 巴利名 :Visesika^
  • 屬性: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
名稱由來,原子理論,傳說故事,

名稱由來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音譯“衛世師迦”、“毗世師”等。意思是:殊勝、特殊、區別、個別,表示勝論哲學著重於分析事物的特殊性,故以此得名。

原子理論

勝論哲學的核心是它的原子理論。它認為,物理世界是由原子(極微)積聚而成的。原子是最高的物質因素,永恆不滅;原子各有自身特徵,互不相同,是獨立於人們主觀認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原子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實體,它的基本形式是地、水、火、風,各個原子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機械的並列的關係。但是,原子可以結合,基本的最初的形式是兩個原子成對的結合,稱為“二重原子”(又譯“子微”),復由三個“二重原子”結合成“三重原子”,以至無限,多重原子的積聚便形成了物質世界的多種形態。勝論把原子相互結合的運動歸因於“不可見力的規律”。勝論的原子理論雖然不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那樣貫穿著自發的辯證法,但它在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在對世界物質形態構成問題的大膽探索中,肯定客觀世界存在的真實性,基本形成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由於勝論不能解釋原子的運動原因而被宗教唯心主義鑽了空子,形成了後期的有神論。
勝論還通過對世界各種現象的觀察,提出了範疇論,認為世界上的各種現象均可納入六句義,即6個範疇。這6 個範疇(句義)是:實體、性質、運動、普遍、特殊、內屬。“實體”有 9種: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其中,地、水、火、風 4種是原子結合的基本形式;空,即虛空,是事物賴以存在和運動的場所;時,能區別事物的遠近和遲速;方,可確定事物的位置;我,即個體靈魂,不同的肉體有其不同的靈魂;意,即心,是靈魂和感官的聯絡者,外界對象通過感官與靈魂溝通,必須經過心的聯絡。“性質”依附於實體,它說明實體的特性、狀態、容量等,又可細分為24種:色、香、味、觸、數、量、差異、結合性、分離性、遠、近、覺、樂、苦、欲、瞋、勤勇、重、流動性、粘著性、傾向性、法、非法和聲。“運動”依附於有形的實體,是有形實體的活動方式,共分5種:取(上升)、舍(下降)、屈(收縮)、伸(擴張)、行(進行)。“普遍”與“特殊”是指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它是認識事物的存在性和一事物區別於另一事物的原因。“內屬”指實體、性質和運動相互結合,不可分離的原因。勝論的範疇理論大體說明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它們的最普遍的關係,不僅涉及思維的形式,也涉及思維的內容問題,這對幫助人們全面了解世界各種存在有著積極意義。在印度保存的勝論經典中,除主張六句義以外,後期勝論還有七句義之說,增加了“非存在”(無說)句義,它包括5種情況:未生無、已滅無、畢竟無、更互無、不會無。中國保存的《勝宗十句義論》除以上七句義外,又增加了有能、無能、俱分三句義,發展為十句義。在認識論方面,勝論認為有感覺推理兩種認識手段,並從對實體差異的觀察中,推演出“因中無果論”。勝論哲學是比較典型的實在論和多元論,具有較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但它仍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影響。勝論和印度其他唯心主義哲學派別一樣,也重視精神上的解脫。勝論認為解脫的途徑有二:①認識各種範疇以達到真知,②執行吠陀經典所規定的種種宗教義務。

傳說故事

相傳該派哲學的奠基者是迦那陀,意譯“食原子者”,別稱優盧迦。他的生平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至前2世紀。著有《勝論經》10卷370頌,主要內容為原子論、六句義、因中無果論。《勝論經》所闡述的理論,中國古代漢譯佛經多有記載。 5世紀著名勝論學者缽羅奢思波陀著《攝句義法論》,對《勝論經》作了注釋。他在世界的生滅、運動的程式、性質範疇的分類等方面均發展了迦那陀的學說。慧月撰的《勝宗十句義論》在迦那陀六句義的基礎上發展為十句義。公元 991年希里達羅著的《正理甘達利疏》和10世紀烏達衍那著的《基羅那伐利疏》,把有神論引入了勝論,此後勝論和古代印度另一派哲學正理論相混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