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勝十敗

十勝十敗

十勝十敗論,即為曹操的謀士郭嘉為鼓勵曹操的一篇激勵文。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對戰勝袁紹信心不足,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分析曹袁之間的優劣,振奮了士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勝十敗
  • 性質:一篇激勵文
  • 目的:為了鼓舞曹操
  • 詞性:名詞
  • 作者:郭嘉
  • 創作年代:建安二年(197年)
原文,譯文,簡介,主席評論,

原文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譯文

劉邦打敗了項羽,您是知道的。項羽武力強大,雖然劉邦只有智謀勝過項羽,最終還是把項羽逼的在烏江自刎。
在我看來,袁紹有十個戰敗的誘因,而您有十個戰勝他的理由。因此袁紹雖然強,卻不能把您怎么樣。
一、袁紹繁瑣的禮節太多;您順應自然,不拘泥於繁文縟節,這是道勝於他。
二、袁紹以反叛漢室的動機出兵;而您則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征戰,這是義勝於他。
三、東漢的滅亡,主要就在於對下級管理的寬鬆。袁紹的管理制度就過於寬鬆,不能產生震懾力;而您以嚴治政,全軍上下都依法行事,這是管理上勝於他。
四、袁紹表面上寬宏大量而內心則多疑,對所用之人也多有懷疑,重用的只有親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來平易簡單,而內心明察秋毫,用人從不懷疑,不管親疏遠近,只要有才就大膽使用他,這是度量上勝過他。
五、袁紹善於思考卻很難做決定,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而您決策果斷,執行高效,應變能力強,這是謀略勝過他。
六、袁紹世代公卿,喜歡用高談闊論顯示自己的高貴,因此投靠他的多為會吹捧裝裱自己的人;而您誠心對待別人,不貪圖虛榮,自己厲行節儉為下屬做出表率,對待有功之人卻從不吝嗇,因此忠誠、正直、有遠見、有真才實幹的人都願意投奔您,這是道德選擇上勝過他。
七、袁紹對見到的饑寒之人非常憐憫,對看不到的卻考慮不到;而您對於眼前的小事不拘小節,而在大事上卻毫不疏忽,憂國憂民,對天下的饑寒貧民都施以恩惠,沒有疏漏,因此聲望遠遠超過袁紹,這是仁德上勝過他。
八、袁紹的大臣爭權奪勢,讒言四起惑亂視聽;而您用道義教導下級,不讓這種勾心鬥角互相奪勢的事情發生,這是您明智上勝過他。
九、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您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他。
十、袁紹喜歡虛張聲勢,並不懂得兵法的要領;而您打仗可以以少勝多,用兵如神,我軍士兵都信任您,敵人都懼怕您,這是武略上勝於他。
您有了這十個勝過袁紹的地方,擊敗袁紹就沒什麼可難的。

簡介

郭嘉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他及時背袁而投曹,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主公。當初他北見袁紹,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謀臣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良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接著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第一次他預料到了孫策的功敗身死。孫策借兵出走,轉鬥千里,聽說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準備渡江北襲許都。大家都比較害怕,惟獨郭嘉看出了破綻:“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然,孫策臨江未濟,為許貢門客所殺。
第二次戰略決策是他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深入細緻的分析。這次分析導致了袁紹集團的覆滅。官渡大戰,歷史上寫的很多,這裡不詳細說明了。
第三次決策平定了袁紹集團的餘孽。郭嘉對曹操說:“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於是一舉打敗袁潭。
曹操準備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都,郭嘉又說:“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於是又一舉打敗袁尚。
那些有遠見卓識、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公所用,作為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郭嘉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與孫子兵法一比的。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孫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經典。孫子兵法的巨觀戰略思維優異,但是具體到實踐中,卻對敵我雙方統帥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謀劃。如果僅僅從人性的把握上,十勝論是比孫子兵法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從結果上看,郭嘉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說郭嘉胸懷遠量,郭嘉死後曹操表版本一評價他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奠定了基礎,其驚人的識人的洞察力在當時是傑出的。

主席評論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是毛澤東愛讀的一篇人物傳記。1959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左右,出謀劃策,功績卓著。曹操則倚為股肱,常常問計於他。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歿。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於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
不久,毛澤東又在一次談話中說,“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餘地。《三國志》里《郭嘉傳》值得一讀。郭嘉這個人足智多謀,初到袁紹麾下不得施展。他說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就跑到曹操那裡。曹操說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註記載,郭嘉胸懷遠量,匿跡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並不知名,只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由此引發了毛澤東的感慨,說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主席說:“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郭嘉是三國歷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戰略家和軍事家認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曹操左右,為他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毛澤東講的實際上是智謀之士的人生境遇問題。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預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於未發之際,匡正君主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摯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勿施以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摯誠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於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領,周部落長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歷盡艱險危難,後來按照姜太公的謀劃才推翻了商王紂的統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謀略的人,長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販酒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禮遇,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繚子》說,“良馬有策,遠道可致;賢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與智謀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親,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秦統一六國後,李斯主張:郡縣制,王綰主張:分封制。秦王嬴政最終採取了李斯的主張,李斯的觀點和行為恰恰符合了秦始皇的治國謀略,任何一個皇帝的出發點都是如何使自己江山穩固,維護自己的統治。
劉邦率軍抵達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嶢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為漢朝建立立下功勳。
郭嘉是宇宙古往今來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文學家深入研究、藝術家大書特寫的人物。
最初他北上晉見袁紹,不得重用,離開袁紹後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進言,論斷曹操十個方面勝於袁紹:“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袁紹割據一方,逆歷史潮流而動;公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東漢滅亡在於對待豪強過於寬縱,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整飭危局;公撥亂反正,以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勝三也。袁紹外表寬宏大量,內心量小忌賢,所任用者唯其親戚子弟;公外表簡單嚴肅,內心機智英明,用人不問遠近、唯才是舉,此度勝四也。袁紹多謀少決,往往事後才能意識到應當採取的策略;公謀定即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袁紹沽名釣譽,喜歡聽奉承話,那些能言善辯外表上看德才兼備而幹不了實事的人多歸之;公以誠待人,不務虛名,以儉率下,有功必賞,那些有遠見灼識、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公所用,此德勝六也。袁紹見到饑寒之人憐憫益於顏色,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的貧困百姓,謀劃救國輔民的大計;公對眼前小事時有忽略,對待大事從不含糊,思慮所及不限於直接接觸的人,恩德加於四海,此仁勝七也。袁紹不會用人,大臣之間爭權奪利,疑惑叢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不能相互傾軋,此明勝八也。袁紹以親疏定是非,賞罰不明;公是非分明,賞罰有道,此文勝九也。袁紹聲眾勢強,但不懂用兵要領;公精通兵法,能以少勝眾,用兵如神,此武勝十也。”
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曹操曾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視郭嘉為股肱,出則同車、入則同帳。曹操評價郭嘉忠誠善良,智慧淵深,品性美好,通達事理,過絕於人。有人曾非議郭嘉“不治行檢”,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見其有大丈夫意氣,愈發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淵深,通達事理,十餘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於人。赤壁戰敗,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嘆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於落得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領悟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作用。
歷史上智謀之士大抵有三種人生作為:一是為帝王之師或帝王謀臣,出謀劃策,輔主成功,姜太公、張良、劉伯溫是也;一是為帝王相將,躬身實踐,匡扶宇內,曹操、李世民、曾國藩是也;一是為布衣書生,著書行世,人不知其詳,黃石公、李筌、趙本學是也。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澤東還指出,我是借郭嘉的事來說我們的黨委書記,要學會“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的工作方法。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澤東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謀之大成的歷史巨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