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勝利者效應
定義,實驗過程,驗證實驗,
定義
勝利者效應指的是勝利者更容易獲得勝利的一種社會現象,也可以描述為強者恆強。
2017年7月14日上線的《科學》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勝利者效應的存在。即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
實驗過程
2011年,胡海嵐團隊在《科學》發文,引入“鑽管測試”來研究小鼠的等級地位:在一段只能讓一隻小鼠通過的玻璃管道中,兩隻小鼠狹路相逢,一場不進則退的較量在所難免,而優勢者會在30秒內將對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經過兩兩競爭,等級高低便一目了然。
當年這項研究最激動人心之處,還在於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調節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位於大腦內側前額葉的腦區。當科學家定向增強內側前額葉腦區的突觸(大腦細胞之間連線、通訊的基本結構單元)強度,處於劣勢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氣倍增,有如神助地將優勢小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襲。
2017年的文章則披露:基於上述發現,利用光遺傳學的方法(一種利用雷射來瞬時、特異激活神經元的手段),刺激劣勢小鼠的前額葉皮層細胞,可以實時“操縱”了鑽管競爭的輸贏。並且發現,小鼠等級地位相差越懸殊,逆襲所需的“神經激活劑量”就越高。但她們並沒有停止研究。團隊成員發現了更為有趣的現象:
當劣勢小鼠成功逆襲6次或更多次時,即使離開科學家的“幫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實現逆襲。而成功經歷不足6次,裸奔的劣勢小鼠會恢復到劣勢地位。“這種先前勝負經歷影響後續比賽輸贏的現象,恰恰體現了心理學中的‘勝利者效應’。”
這一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團隊發現了一個從中縫背側丘腦投射到前額葉皮層神經通路,當增加這一環路突觸連線的強度,就能介導“勝利者效應”。“成功經歷會重塑這一通路的突觸連線強度,從而影響後續競爭中的表現。”胡海嵐說。
也就是說,在勝利了6次之後,劣勢小鼠的大腦發生了質變,他們的神經突觸連線強度顯著增加了,有效地幫他們進階並維持在更高的等級地位。研究團隊認為,這是一條在進化上保守的神經環路,從低等哺乳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乃至人類中普遍存在,因此會有更多的啟示意義。
驗證實驗
為了驗證這一“勝利者效應”,研究團隊還設計了一項熱源爭奪戰的實驗。在一個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隻小鼠對位於盒子角落的溫暖地帶展開競爭。只要是之前在鑽管測試中獲得重複勝利經歷的小鼠,在熱源爭奪中也會更容易獲勝。
這一結果首次說明“勝利者效應”可以從一種行為學範式遷移到其他的行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