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舊(朝鮮王朝政治勢力)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勛舊(훈구)在朝鮮王朝時期是指年老的大臣、功臣,或者15世紀中葉以後1個世紀間盤踞中央宰相之職的官僚、功臣集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勛舊
  • 外文名:훈구
定義,特徵,爭議,

定義

“勛舊”的意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個是“元勛舊臣”的縮略語,是指朝鮮時代所有年長的大臣、功臣。另一個是與“士林派”相對的集團,是指從15世紀中期的朝鮮世祖時期以後1個世紀左右的時間裡作為大臣和功臣在政治上發揮巨大影響力的一批統治勢力。第一個概念是不包含價值判斷的客觀表達,是以當時實際使用的例子為基礎而提取的概念。相反,第二個概念是現代形成的概念,與對“士林派”的正面評價形成對比,包含了很多負面意義。

特徵

朝鮮半島歷史研究中,“勛舊”主要被用作第二個概念。具體而言,“勛舊(派)”以協助或立功於建立朝鮮王朝的人物及其家族為中心開始形成。世祖時期,他們作為一股勢力出現。他們從世祖時期開始壟斷高層官職和功臣冊封,掌握權力,成長為政治執政勢力,並且維持地位達一個世紀左右。同時,他們在經濟上是富裕階層,通過私下買賣、兼併、開墾等方法,擁有國家賜予的“功臣田”和“別賜田”為首的大規模農莊和奴婢。在思想學術上,他們開展了大規模的官撰事業,為建國後的各種制度的整備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實用性官學派。
勛舊派與士林派幾乎處處相反。也就是說,士林派是以嶺南(慶尚道)和畿湖(京畿、忠清道)地方為基礎而形成的,以三司為據點進入中央政界。他們與政治上保守色彩濃厚的勛舊派不同,重視改革和革新,經濟上是當地的中小地主。在思想學術上,比起詞章和制述,他們更重視理學的理解和實踐。
從16世紀開始,勛舊派開始在政治腐敗和經濟致富等方面暴露問題,並受到士林派的攻擊,勢力逐漸減弱。

爭議

這種理解的理論基礎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登場的“勛舊-士林論”。該理論通過結合社會的變化和統治階層的交替來動態地理解朝鮮半島歷史,具有重要的史學史意義。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人指出該理論有一定的實證和邏輯漏洞,提出了批判。
最重要的是沒有充分考慮朝鮮半島歷史的整體發展過程。在朝鮮半島歷史上,王朝交替可以說是最大的變化,而其本身就很少,其交替也不是因為異族的入侵而崩潰,而是內部勢力的鬥爭所造成的結果。統治階層固然有所變化,但並沒有全面洗牌。朝鮮半島歷史之所以會如此演變,其最重要的原因和結果是至今還存在的強固而複雜的親屬結構。主要從高麗初期開始、甚至遠溯到三國時代的朝鮮半島主要家族,形成了複雜、連續的譜系,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在沒有發生王朝交替的15世紀後半期,“士林派”的新社會勢力登場,與既存的“勛舊派”對立並在1世紀左右擊敗他們,掌握了歷史主導權,這種方式的解釋的優點在於可以從動態變化的觀點來把握朝鮮王朝史。但有人批評說,這是沒有堅實的實證基礎、依靠邏輯構建的歷史圖景。實際上,在“士林派”中,出身新登場家族的人很少,大部分都出身既存的主要家族,這種研究為這種判斷提供了實證基礎。
有觀點指出,直接檢證《朝鮮王朝實錄》中出現的“勛舊”用例,可知其原來的意思是“元勛舊臣”。這種“勛舊大臣”大部分都在60歲以上,“世子以下皆避席俯伏”。被視為忠義,受到尊敬,作為朝廷元老,在決策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勛舊”作為重臣,其象徵與實際影響力都得到充分承認與行使,雖然也有人批評他們的負面作用,但更多發揮的是正面作用。
總之,“勛舊”一詞擺脫了一直以來多少有點公式化和負面評價的傾向,轉向重視當時實際使用的原義和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