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拼音:dòng)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秦漢篆書。動的本義是行動、為實現一定意圖而活動。引申為凡動之稱,如移動、振動、運動、發動、感動等。作副詞用,指往往、常常。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
- 拼音:dòng
- 注音:ㄉㄨㄥˋ
- 平水韻:去聲一送;上聲一董
- 統一碼 :52A8
- 五筆:FCLN(86):FCET(98)
- 部首:力
- 總筆畫:2+4
- 繁體:動
- 異體:勭、㣫、働*、𨔝
- 倉頡碼:MIKS
- 鄭碼:BDZY
- 字級:一級(0353)
- 四角碼:14727
- 筆順:一一㇜丶㇆ノ
字源解說
詳細解釋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動詞 | (事物)改變原來的的位置或狀態。 | move | 《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 振動;活動;移動;風吹草動 |
使(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狀態。 | move |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特殊人物的成規,動他不得。” | 動用;動身;興師動眾;驚天動地。 | |
行動;為一定的目的而活動。 | show effect;act;break out | 《孫子·軍爭》:“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 舉動;暴動;輕舉妄動 | |
〈文言〉勞作;操作。 | do;operate;work | 《孟子·滕文公上》:“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父母。” | ||
〈文言〉發,發作。 | 《尚書·金縢》:“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 | |||
〈文言〉變化。 | 《周易·繫辭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 |||
思想受影響而動搖、改變。 | 《尚書·盤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 | 衝動;觸動;無動於衷 | ||
(情感)發生反應。 | affect;move;touch | 《孟子·離婁上》:“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 感動;觸動;動人 | |
使用;使起作用。 | 蘇軾《代張雲平諫用兵書》:“自古人主好動干戈,由敗而亡者,不可勝數。” | 動手;動筆;大動干戈 | ||
〈方言〉吃;喝(多用於否定式)。 | 不動葷腥。 | |||
副詞 | 〈文言〉表示極易發生某種情況,略等於“常常”。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 ||
〈文言〉不覺。 | 張祜《病宮人》詩:“佳人臥病動經秋,簾幕襤縿不掛鈎。” | |||
名詞 | 〈文言〉指動物。 | 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擬音 | 清濁 | 韻攝 | |
---|---|---|---|---|---|---|---|---|---|---|---|---|
上古音 | 東 | doːŋʔ | ||||||||||
廣韻 | 動 | 徒揔 | 定 | 東 | 一董 | 上聲 | 一等 | 開口 | dʰuŋ | 全濁 | 通 | |
中原音韻 | 洞 | 端 | 東锺合 | 東锺 | 去聲 | 合口呼 | tuŋ | 全清 | ||||
洪武正韻 | 動 | 徒總 | 一董 | 東 | 上聲 | d‘uŋ | 全濁 | |||||
洞 | 徒弄 | 一送 | 東 | 去聲 | d‘uŋ | 全濁 | ||||||
分韻撮要 | 動 | 端 | 東 | 第六東董凍篤 | 陽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