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變質岩

動力變質岩

動力變質岩(dynamometamorphic rocks)是指由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可分為碎裂岩系和糜棱岩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力變質岩
  • 外文名:dynamometamorphic rocks
  • 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
  • 分類:碎裂岩系、糜棱岩系
  • 結構:碎裂結構、糜棱結構等
  • 構造:角礫狀構造、面理構造等
岩層定義,一般特點,動力變質岩類型,碎裂岩系,糜棱岩系,與動力變質岩,

岩層定義

各類岩石在岩石圈不同深度範圍內,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引發較高的應變速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裂、粉碎或塑性變形,有時還伴有重結晶,形成動力變質岩。
一般來說,當變形以脆性變形為主時導致礦物岩石顆粒發生破裂或粉碎,以韌性變形為主時岩石礦物顆粒之間或在晶粒之內產生塑性行為和流動。
發生動力變質的岩石,多半是已經固結的岩石,但是在洋底生成的部分固結的岩石,經構造變形也能產生動力變質岩。

一般特點

1、產在斷裂帶韌性剪下帶褶皺的翼部或其他形式的構造變形帶中。常因應變局部化成帶狀分布,寬度不等。在大陸殼範圍內、造山帶根部和變質核雜岩內部是動力變質岩常見的構造部位;在大陸邊緣地區常見區域規模的構造混雜岩;大洋板塊的邊緣、轉換斷層和擴張洋脊,則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動力變質岩的發育區。
2、由於與圍岩的差異風化,動力變質岩在地貌上常形成窪溝或陡牆。
3、具碎裂結構糜棱結構,有或多或少的稜角狀或眼球狀碎斑或碎塊。
4、動力變質帶內岩性變化大,岩石面貌受原岩、變形機制和變形強度控制。
5、動力變質帶是流體活動地帶,常伴隨有蝕變和礦化。

動力變質岩類型

按其變形特徵與形成機制分為由脆性破碎形成的碎裂岩和由塑性變形形成的糜棱岩,還可進一步按其結構構造、基質性質和重結晶變質再詳細劃分。

碎裂岩系

以脆性變形為主,其顯著特徵是岩石無定向或略具定向,具碎裂結構或玻璃質碎屑結構,微破裂發育,無或少有重結晶作用。按碎基含量和性質劃分為構造角礫岩碎裂岩及假玄武玻璃,反映隨著變形增強,粒度減小的趨勢。
構造角礫岩構造角礫岩
構造角礫岩:由原岩經構造壓碎所形成的一系列稜角狀的碎塊和粉碎的基質組成。具碎裂結構,角礫狀構造。分為張性角礫岩和壓性角礫岩。
碎裂岩:成因上以脆性變形為主,韌性流變不發育,一般無明顯的定向構造,碎斑中常見微裂隙等脆性破裂特徵,重結晶作用弱。具碎裂結構、塊狀構造。
按著碎基的含量可進一步分為初碎裂岩(碎基10-50%)、碎裂岩(碎基50-90%)和超碎裂岩(基質>90%) 。
假玄武玻璃:是一種貌似玄武岩的黑色的特殊的動力變質岩,具玻璃質碎屑結構,塊狀構造。常呈細脈狀、層狀沿裂隙或面理產於碎裂岩或糜棱岩之中。
通常認為,假玄武玻璃是高應變速率下,強烈變形造成的部分熔融而又迅速冷凝的產物。

糜棱岩系

是塑性變形形成的具有糜棱葉理(面理)構造的岩石,糜棱岩發育各種塑性變形和重結晶結構,如波狀消光、變形紋、變形帶、晶內扭折、變形雙晶、亞顆粒及核幔結構等,是韌性變形帶的特徵岩石。
進一步地,據基質含量可把糜棱岩分為初糜棱岩(基質10-50%)、糜棱岩(基質50-90%)和超糜棱岩(基質>90%)。
糜棱岩:具糜棱結構,定向構造。碎斑通常呈卵圓狀、眼球狀、透鏡狀,常發育波狀消光、變形紋、變形帶、扭折帶等晶內和晶界塑性變形結構。基質主要由細小的粉碎或重結晶顆粒組成,具有明顯的面理,且常呈條帶狀繞過碎斑,顯示塑性流動圖像,因而常稱為流狀構造。
千糜岩:也稱為千枚糜棱岩,其變形程度相當於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但變形過程中重結晶形成許多片狀礦物如雲母和綠泥石等,而使岩石具有千枚狀構造。
變晶糜棱岩:變晶糜棱岩,也譯為變余糜棱岩,指糜棱岩經過明顯的重結晶,使其原來的變形結構幾乎消失,從而有時很難與區域片岩和片麻岩區別。
糜棱岩糜棱岩

與動力變質岩

在一個深達下地殼的大型韌性剪下帶,從地表至地下不同深部P-T條件不同,變形機制不同,因而形成的動力變質岩類型也不同。
通常近地表很低級變質條件下,變形以巨觀脆性破裂為主,形成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
往下是低級變質條件下巨觀脆性破裂與準脆性變形的過渡帶。由於脆性、韌性事件交替發生,假玄武玻璃與糜棱岩交替形成。
在從低級到中級變質條件下,剪下頻寬度趨於變寬,與圍岩的界線趨於漸變,發生準脆性變形。在準脆性變形體制下形成典型的糜棱岩。
在深部中、高級變形條件下,剪下頻寬度大,剪下帶與圍岩漸變過渡,岩石變形機制為完全晶質塑性變形,形成構造片岩、構造片麻岩等變余糜棱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