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通古鎮

勒通古鎮

勒通古鎮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海拔約4014米,因此又稱為“世界第一高城。理塘藏語稱“勒通”,“勒”意為青銅,“通”意為草原,意為平坦如銅鏡的草原。

勒通古鎮通過老城區改造,將仁康古屋、仁康古街、千戶藏寨等統一規劃,集中展現理塘歷史文化魅力的藏民俗文化體驗型古鎮,有由13個藏寨4000餘戶藏房集中而成的藏區最為集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千戶藏寨群,除此之外,勒通古鎮也是全國唯一依託倉央嘉措並打造倉央嘉措一生之路景點的特色文化小鎮。勒通古鎮在規劃建設上最大限度保持了藏民族聚居地原有的自然景觀和鄉村風味,致力打造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一體” 的高原城村相連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勒通古鎮
  • 外文名稱:The City of Le Tong
  • 地理位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
  • 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
  • 占地面積:74.89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0.00
  • 著名景點:仁康古屋
    倉央嘉措一生之路
    千戶藏寨
    白塔公園
    康巴人博物館
主要景點,倉央嘉措詩歌節,梵音,仁康古屋,千戶藏寨,康巴人博物館,白塔公園,極限挑戰,馬術盛會,非遺文化,妮熱,卓擦書法,濯桑布繡,格木石刻,囊索嘉培藏醫,藏戲,唐拉澤翁·嘎瑪噶孜唐卡,旅遊路線,自駕路線,乘車路線,

主要景點

◆勒通古鎮是全世界僅以倉央嘉措為主打造的景點

倉央嘉措詩歌節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因生前絕筆《潔白的仙鶴》使得倉央嘉措與勒通古鎮有了解不開的緣,勒通古鎮便以此為依託打造倉央嘉措的文化IP即倉央嘉措的一生之路。從2017年開始,舉辦第一屆詩歌節,每年八九月舉辦的倉央嘉措詩歌節吸引眾多遊客參與。
倉央嘉措壁畫倉央嘉措壁畫

梵音

◆進藏半個月,勒通古鎮留三天。
梵音又作梵聲,即佛菩薩之音聲,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深滿、周遍遠聞。勒通古鎮的梵音節目共有三個流程,一為迎賓儀式;二為僧侶配樂誦經祈福;三為灑淨消除業障儀軌。
梵音梵音

仁康古屋

仁康古屋也叫“七世達賴故居”,是勒通古鎮保存最完好的家廟。
仁康古屋大門仁康古屋大門
仁康古屋的著名不僅因為降生過達賴喇嘛,而且在四百多年中,仁康古屋先後降生過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大活佛,其中著名的有七位,因而能在仁康家的門上看見七個檀香木所做的木球,其實這木球為密宗本尊之器的“杵”,表示吉祥勝於一切魔障的象徵。

千戶藏寨

占地1.5平方公里,是海拔最高的古老藏族原居民居住區,居住量達到80%—90%,是甘孜州規模最大的藏寨之一。其中,古鎮主入口處石碑上刻有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的畫面,講述的是十三位高僧大德出生時母親懷抱嬰兒的故事,象徵著母與子的緣分。
入口石碑雕刻入口石碑雕刻

康巴人博物館

康巴人博物館已有上百年歷史,這裡的一磚一石,都浸潤著數百年的康巴文化之中。對於康巴人而言,這裡承載著特殊的記憶,體現了他們對自己古老文化的渴望和珍視,也是第一次將康巴藏族的面孔和藏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蠟像的形式呈現於世人的面前。
康巴人博物館康巴人博物館

白塔公園

白塔公園,主塔高33米,周圍由119個2.5米高的小塔環繞形成別具一格的塔林,代表全理塘119個村莊。相傳一千多年前藏王松贊乾布征服木氏王朝後,與文成公主商量,為紀念這次勝利同時在康區弘揚佛教,決定在今勒通古鎮縣城境內,理塘毛埡草原,康定新都橋各建一座佛塔。理塘仙鶴壩所送的是裹著白布的佛經,加之塔內還供有珍貴的宗教文物及夜明珠、火龍珠等稀世之寶,故而得名"白寶塔"。並分送三部佛經分別用白布、花布、黑布裹之作為建塔所用。室內有一尊高達20米的無動力轉經筒。
白塔白塔

極限挑戰

海拔挑戰賽於2019年3月開始,勒通古鎮面向世界發起G318國道沿線海拔挑戰賽,用不同的方式挑戰最高的海拔,挑戰吉尼斯最高賽道,挑戰巴哈越野賽。

馬術盛會

八一賽馬節“中國賽馬文化之鄉”,2008年6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由民間的轉山演變而來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公曆八月一日舉行,稱“八一賽馬會”,其中最為精彩的是馬術賽:馬肚藏身、馬背倒立、飛騎射擊、拾哈達等。此外,這裡也發展了養馬項目,一方面,一些父母會為孩子買馬匹,在休閒時期陪伴孩子,帶著孩子一起去騎馬,親近大自然,培養親子間的關係;另一反面,養馬愛好者,會買馬匹自己飼養或者讓馬場幫忙飼養。
賽馬盛會賽馬盛會

非遺文化

妮熱

2014年8月被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妮熱編織品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備的生活用品。其中,牛羊毛絨編織工藝是草原牧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傳統的真實寫照,是藏民族經濟收入的來源之一。
妮熱妮熱

卓擦書法

2017年5月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距今約1500年的吐蕃贊普松乾布時期,大臣吞米・桑布扎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吸納古印度不同文字的優點,結合藏族聲韻學,完善了現用藏文字,隨後出現了八大書法家,形成了八大書法體系,其中公認最精華的書法體系名為"卓擦"。
卓擦書法卓擦書法

濯桑布繡

2017年5月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1200多年歷史的布繡,凝聚著藏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承載著青藏高原厚重的農耕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種藝術品種,與蘇繡、湘繡齊名。
濯桑布秀濯桑布秀

格木石刻

2017年5月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薩迦石刻文化,以繪畫素描為基礎,採取各種複雜的工藝在石材上雕刻空間形象。
薩迦石刻薩迦石刻

囊索嘉培藏醫

2016年11月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譽為世界上第二大傳統醫學的藏醫藥學,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是藏族人民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積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獨特治療方法和濃郁民族特色的醫藥學體系。
藏醫藏醫
囊索·嘉培藏醫第一代藏醫囊索·達傑13歲遊歷拉薩各地拜師學醫,精通醫術和歷算,達傑神醫不僅擔任五世達賴喇嘛的御用藏醫,而且在西藏哈欽覺藏醫學院擔任教授。達傑神醫的藏醫擁有獨特秘方創造了囊索·嘉培家族式的藏醫,至今傳承至八代尖安益西。

藏戲

勒通古鎮藏戲於2016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源於十五世紀,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但仍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姐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眾人、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它吸收了康區古往今來的一切藝術因素,選取了歷史傳說、民間故事、說唱史詩、傳記、寓言作為故事情節,從側面反映出康巴地區藏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和文化心理狀態。
藏戲藏戲

唐拉澤翁·嘎瑪噶孜唐卡

唐拉澤翁·嘎瑪噶孜唐卡2017年5月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噶瑪噶孜"畫派一個最突出的特點,用筆和色調吸收了內地工筆畫的風格,而空間環境的布局則採納了印度畫風,在總體格調上繼承了'門派'和'欽派'的傳統,兼容了三種繪畫的優點和長處。
唐卡唐卡

旅遊路線

自駕路線

成都到勒通古鎮南線總共656公里,南線經過的景點有瀘定、康定跑馬山、木格措、折多山、新都橋、卡子拉山;
北線800多公里,北線經過的景點都江堰、汶川、映秀、四姑娘山、小金、丹巴、八美、塔公等。

乘車路線

旅遊客運中心(成都新南門汽車站)→勒通古鎮 早上10:00—7001-中型中級-固定班—184.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