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垂暮的勃沙特
(白雷森飾)坐在書房,盛開的桂花飄來悠然的香氣將他的思緒拉回到了幾十年前。魯道夫·勃沙特的中文名為薄復禮,1897年生於瑞士,後隨父母移居英國。在他10歲那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從中國返回曼徹斯特,向大家介紹了中國的基本情況,勃沙特聽後開始嚮往中國,並為了適應到中國傳教的需要接受了各種訓練,包括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社會情況等。他還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薄復禮,以示信奉克己復禮。1922年,受教會派遣,勃沙特前往中國,在貴州境內鎮遠、黃平、遵義一帶傳教。
1934年10月,為配合紅軍主力長征,蕭克(李勝洋飾)率領紅六軍團由湘西根據地開入了貴州黔東南大山區,要想突出重圍就要藉助於地圖,但從課本上找到的地圖尺寸太小不便使用。由於手裡沒有地圖,面對著高山險阻和敵人設下的重重埋伏,部隊無法行動。在黃平縣天主教堂里,蕭克偶遇來此訪友勃沙特,並在此發現了一張法文版的貴州地圖,這讓誤入紅軍部隊的勃沙特肩負起了將法文譯成中文的重任。因為教規,最初勃沙特拒絕了紅軍的請求,在隨後的隨軍行走過程中,與紅軍戰士們朝夕相處的他目睹了紅軍是怎樣為信仰而戰,也親歷了紅軍將士在突圍過程中的流血和犧牲,不同的國籍信仰在命運息息相關的行程中產生了情感的交融,至此勃沙特主動提出翻譯地圖的請求。於是經勃沙特口述,蕭克標註,終於將一張法文版的地圖翻譯成了中文。
勃沙特跟隨紅六軍團踏上長征之路,歷時一年多,行程一萬餘里,這張珍貴的地圖為紅軍順利轉戰貴州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勃沙特 | 白雷森 | | 傳教士 |
蕭克 | 李勝洋 | | 紅六軍團長 |
張三斗 | 劉暢 | | 紅軍連長 |
狗子 | 劉鑫雨 | | 警衛員 |
蘇紅 | 杜娟 | | 紅軍戰士 |
李香溢 | 沈瑩珺 | | ---- |
小茉莉 | 林雲秀 | | ---- |
郭大炮 | 張泰龍 | | ---- |
廖之人 | 孟奇 | | ---- |
廖之人部營長 | 常樹林 | | ---- |
廖之人部副官 | 韓龍 | | ---- |
吳法官 | 張昕 | | ---- |
角色演員介紹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來自美國的白雷森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該片是他在中國第一部擔任男一號的影視作品,從接到劇本至拍攝完成,他都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
在電影開機之前的一個月,李勝洋便開始天天學習相關的資料。
拍攝時正值6、7月的酷暑天氣,演員們穿著厚衣服,背著重重的裝備,拍攝爆炸戲時都是真槍實彈,上面要放上松木、木屑。爆破師就地取材,放了很多牛糞在炸藥上,每次拍完,演員的耳朵、衣服、臉上都是牛糞,而且在爆炸的時候有時還有台詞,一張嘴,就會吃到加熱的牛糞。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瀟湘電影集團公司歷時數年精心策劃,從長征史上挖掘了紅軍長征經過貴州黃平途中發生的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勃沙特的長征》(曾用名《天國地圖》),並聯合貴州省文聯和黃平縣委、縣政府將其搬上銀幕。拍攝前,時任瀟灑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歐陽翀多次拜訪蕭克將軍的兒子,獲得了簽字授權。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6年6月18日開始,分別在貴洲平溪翁岩、舊州仁壽宮、東城門、上塘喜家橋古驛道、飛雲崖彈藥庫、野洞河和冷屏山取景拍攝,7月8日在黃平境內拍攝結束。
拍攝場地
為了真實再現紅軍長征浴血奮戰的那段歷史,該片取景拍攝地點選擇在紅軍曾經走過的地方貴州省黃平縣冷坪山。攝製組來到黃平,找到了發生這段歷史的“原版”教堂,但那裡已經成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而且四面圍著圍牆,根本沒法拍,後來在安順黃果樹附近找到一個教堂確定為拍攝地點。
該片藝術再現黃平的紅色文化,還展示了黃平舊州古鎮人文自然景觀、苗族婚俗、傳統服飾以及各種美食。
劇組在冷坪山上設定多個爆破點,選用了若干民眾演員,運用特寫、近景、遠景以及航拍等多個角度拍攝氣勢恢弘的爆破之景。
製作發行
影片評價
《勃沙特的長征》展現了紅軍與勃沙特在信仰和情感上的碰撞交融過程,在勾勒紅軍當年克服艱難困苦、尋求革命勝利道路的歷史圖景的同時,側重於呈現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並在敘事層面進行了頗具匠心的設計,不僅為長征題材影視創作的內涵拓展和形式創新做出了嘗試,更為影像對長征精神的深度詮釋開掘樹立了範式。該片以“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這樣的人性標尺來衡量長征,闡釋長征的精神內涵,使觀眾領悟到片中“紅軍戰士熱愛美好的生命,他們願意為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艱苦卓絕的長征則是紅軍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偉大實踐”的主旨意蘊。同時,在敘事層面的創新突破也體現出創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作者沒有去刻意營造激烈的戰鬥場面,而是通過敵我雙方畫面的不斷對切,凸顯緊張的氛圍,營造出了較強的敘事張力,這種文戲的運用體現出創作者的敘事智慧和影像功力,也提高了觀眾的觀賞趣味。但是,該片在藝術表現上尚有改進提升的空間,有的情節過於簡單,缺乏精心設計,和影片匠心打造出的整體敘事氛圍不太協調。總而言之,該片的藝術得失,將為之後的長征題材影視劇創作提供可資參考的樣本,特別是以“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這一視角來表現長征的做法,賦予了該類文藝作品更為廣袤的創新空間。(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