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利驚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具有下痰之功效。主治急驚痰甚。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減利驚丸
-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
- 組成:牽牛末、花青、巴霜
- 功用:下痰
- 主治:急驚痰甚
加減利驚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具有下痰之功效。主治急驚痰甚。
加減利驚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具有下痰之功效。主治急驚痰甚。組成牽牛末一兩、花青五錢、巴霜二錢半。用法用量麵糊為丸,如豆大。每服二三丸,白湯送下。功用下痰。主治急驚痰甚。附方名稱:丁香湯組成:丁香、胡...
名稱:加減續命丸 組成:麻黃、防風、細辛、桂心、附子、芍藥、防己、黨參、川芎、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痹作痛 出處:《雜病證治新義》重要文獻摘要 《世醫得效方》:“加減續命湯,主治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痿痹,神情昏亂,頭目眩重,筋脈拘攣,不能伸屈...
加減化裁 對久病頻發者,須調補正氣,於“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原書在定癇丸之後,附有河車丸一方,並日:“既愈之後,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禁忌 因本方著重滌痰熄風先治其標,一俟癇病緩解,則須化痰熄風與培本扶正兼顧,並應注意飲食,調攝精神,以收全功。重要文獻摘要 原書主治 《醫學心悟》卷4:...
每服2丸,食後細嚼,溫水送下。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10丸。《證類本草》卷七引《御藥院方》組成 川芎10兩(緊小者),麝1分,腦1分,生犀半兩。功效 去痰,清目,進飲食。用法用量 每服1丸,茶、酒嚼下。加減 痰,加硃砂半兩;膈壅,加牛黃1分,水飛鐵粉1分;頭目昏弦,加細辛1...
加減化裁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使用注意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附方 名稱:理...
加減化裁 若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脅痛甚者,可與四逆散、金鈴子散合用以加強疏肝理氣之功。使用注意 方中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為6:1。嘔吐吞酸屬脾胃虛寒者忌用。附方 名稱:戊己丸 組成:黃連、吳茱萸、芍藥 用法:研磨為丸,水服下 主治:肝脾不和。症見腹痛泄瀉,胃痛吞酸,運化不力,...
名稱:虎睛丸 組成:虎睛、牛黃、真珠末、硃砂、甘遂、赤芍藥、赤茯苓、甘草、牡蠣、麝香、犀角屑、巴豆、杏仁 用法:上為末,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食癰,及驚風百病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名稱:鉛霜丸 組成:鉛霜、膩粉、巴豆 用法:上為末,...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名稱:理中丸 組成:人參八分,白朮八分,甘草八分(炙),乾薑六分,高良姜八分,桂心六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以飲送下,一日二次。漸加至四十丸,老小以意加減 主治: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出處:《外台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金剛丸 虎骨四斤丸 加減四斤丸 煨腎丸 續骨丹 思仙續斷圓 厥 《靈》《素》《難經》《金匱》《傷寒論》厥方 屍厥方 赤圓 茯苓甘草湯 屍厥方 白薇湯 虛勞 《金匱》《病源》虛勞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薯蕷丸 大黃〓蟲丸 治夢泄精方 羌活補髓丸 肘後獺肝散 骨蒸方 救急療瘦疾方 口乾方 傳屍勞方 秦艽鱉甲散 ...
桑螵蛸補腎;桔梗載藥以滋心陰,防風疏肝理氣、調暢氣機,還能人足太陽經,配合桔梗可引藥人心經。運用 診斷要點:心悸不足,夢寤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寒熱往來,腹中積聚。現代套用:現臨床除用本方治療心悸外,還常用此方加減治療失眠症、神經官能症、癲癇等。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涎潮搐搦,用龍腦、膩粉、蜜湯送下綠豆大二丸;諸積食積熱,頰赤煩躁,睡臥不寧,驚哭瀉利,並用金銀薄荷湯送下,更量歲數加減,如大人及婦人因病傷寒時疾,陰陽氣交結,伏毒氣胃中,喘躁眼赤,潮發不定,再經日數七、八日已下至半月日未安,醫不能明其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三丸...
加減化裁 加玄參、澤瀉滋腎水,降心火。使用注意 方中蚤休清熱定驚,又治搖頭弄舌,凡腦部病變而見動搖生風,煩而不安,舌紅脈數者,皆可用本方治療。附方 名稱:前胡丸 組成:前胡、枳殼、黃芩、沙參、犀角屑、蔓荊子、梔子仁、瓜蔞根、車前子、麥門冬、川升麻、甘草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常服,生薑湯送下1丸;如取轉,量臟腑虛實加減。【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普濟方三九四 【處方】大戟(水略煮過,焙乾,為末)半兩,丁香半兩,膩粉1錢(研),水銀砂子1錢半,硃砂1錢半。【製法】上為末,黃臘半兩,乳香皂子大,用蠟同化為汁,和藥為膏,旋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
硃砂(細研)、甘遂(煨黃)、赤芍藥、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牡蠣(炒黃)、麝香(細研)、犀角屑、巴豆(去皮心,紙裹壓去油)、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用法:上為末,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治:小兒食癇,及驚風百病 出處:《太平聖惠方》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一錢重,金箔為衣,臘丸封固。每服一丸,臨睡燈心湯化下 主治:中風后氣虛,事冗心勞,諸火內亢,風痰壅塞,神昏氣亂,眩暈肢麻 出處:《活人方》卷一 名稱:加減牛黃清心丸 組成:人參、茯神、麥冬、山藥、膽星、白朮、雄黃、甘草、犀角、硃砂、牛黃、冰片、麝香、金箔、羚羊角 ...
二診時,擬以溫和攝納,佐以補中之味;三診時再以前法加減,病告痊癒。又如,顧左泄瀉案:泄瀉頗甚,腹脹且痛,舌苔白膩,兩脈細濡,飲食失調,辨證為寒傷腸胃,勢將轉痢,亟以芳香分利法。囑生冷宜忌。處方:鮮佩蘭6克,制厚朴4.5克,花檳榔9克,木香、煨葛根各3克,焦蒼朮9克,保和丸12克,枳殼片...
加減:有熱象者去生薑,加蘆根、竹茹;痰多沫者加白芥子;便秘者加火麻仁。按:本方系《傷寒論》旋覆代赭湯加味,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加味都氣丸 組成:熟地9~15g山茱萸肉9g山藥9g澤瀉9g茯苓10~15g五味子3~5g巴戟肉9g仙靈脾9g菟絲子9g枸杞子9g僵蠶9g丹參9g。主治:慢支、哮喘緩解期肺腎氣衰,...
對於痰證的治療,朱丹溪提出“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的基本法則,並針對痰的不同性質,病證的不同部位,結合體質的盛衰,加減化裁。如濕痰者加用蒼白朮,熱痰者加用青黛、黃連、黃芩,食積成痰者加用神曲、麥芽、山楂,風痰者加用南星、白附子、僵蠶;老痰者加用...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身熱痰多喘嗽。葶藶(去土,隔紙略炒) 牽牛(炒) 杏仁(去皮尖,炒黃色另研) 防己(炒)上藥等共為末,入杏仁泥和蒸,棗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六七丸,薑湯送下,量小兒大小加減。清寧丸 治心肺有熱而令咳嗽,宜從小便利出。桑皮(炙) 葶藶(炒) 赤苓(酒炒) ...
桂附地黃丸是中成藥名。為補益劑,具有溫補腎陽之功效。主治腎陽不足,腰膝痠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喘咳,消渴。原料有肉桂,附子(制),熟地黃等。性狀 本品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帶酸、辛。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
上除茯苓、澤瀉、生薑外,共為極細末,入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白湯送下,食遠服。量病人大小加減。功用 功能健脾和胃,清熱利濕,消脹除滿。主治 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方義 主要用於治療脾失健運、脘腹脹滿之證。方由半夏瀉心湯、六君子湯、枳術丸、四苓散...
每服五十丸,漸加至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下,隨用早飯,使藥下行。忌食生蘿蔔(竊謂此方妙在氣血虛之人而先期者,將行腹痛者,經水紫黑者,肥人濕者,婢外家多郁者,如此之類,皆非所宜,雖有加減亦須斟酌)。 凡月經過期而行,或少或不行,皆血寒血少也,尺脈必微弱,加桂心五錢(夏月三錢),黃 一兩...
朱世揚(初吐當導利以順氣下行;久則須防胃氣虛)泄瀉 錢乙(用藥平和,補瀉兼施)汪機(昇陽除濕治泄瀉)薛己(主張脾腎同治)萬全(風宜發散冷宜溫,濕則分消熱則清,宿食必從消導散,氣虛下陷必提升)龔廷賢(喜用胃苓湯加減治泄瀉)秦昌遇(暴泄非陰,久泄非陽)張景岳(指出久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
加減葳蕤湯12 第二章瀉下劑12 大承氣湯12 大黃牡丹湯13 大陷胸湯14 大黃附子湯14 溫脾湯15 麻子仁丸16 濟川煎16 十棗湯17 黃龍湯17 第三章和解劑18 小柴胡湯18 大柴胡湯19 蒿芩清膽湯19 達原飲20 四逆散21 逍遙散21 痛瀉要方22 半夏瀉心湯22 第四章清熱劑23 白虎湯23 竹葉石膏湯23 清營湯24 ...
金剛藤丸 金剛藤丸,中成藥名,每袋裝4g(約20丸重4g)。作用類別 中成藥;婦科用藥;清熱劑; 內服藥 規格 每袋裝4g(約20丸重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