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理論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機制,把認知看作是對信息的加工,認為學習是由習得和使用信息構成的。加涅作為20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被公認為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的折中主義者,他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並吸取、融合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及人本主義格式塔學派的相關理論,形成自己的學習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 外文名: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Gagné
  • 所屬學科:教育學,心理學
  • 創始人:羅伯特·加涅
加涅簡介,具體概念,有機體信息加工四階段,學習過程八階段,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教學設計模式九模式,

加涅簡介

羅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é),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生於1916年。1940年獲布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不同的大學任教,曾任美國心理學會軍事心理學分會和教育心理學分會主席、美國教育研究會主席,《教育心理學雜誌》、《教育科學》、《人類學習》等學術刊物的編輯或顧問。主要著作有《學習的條件》(與人合著,1965)、《教學設計的原理》(與人合著,1974)、《教學的學習要旨》(1974)等。他區分出學習活動的3個構成要素,即學習者、刺激情境、反應。他提出2種學習分類說,一種把學習分成8類,即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另一種把學習分成5類,即智力技能的兵抹簽學習、認知策略的學習、言語信息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態度學習。1974年,他在《教學的學習要旨》一書中提出了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及其求奔腳乎對應的加工過程,並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設計。

具體概念

加涅的學習理論主要傾向於用信息加工的模式來解釋學習活動,他認為學習過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過程,學習是主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理論的一大特點是注重實際套用,能夠很好地將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
加涅認為學習的典型模式是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外界環境中的刺激通過感受器轉變為神經信息到達感覺記錄器,其中部分被感覺登記了的信息進入到短時記憶。短時記憶里的信息經過編碼貯存在長時記憶里,當信息需要使用時,通過檢索,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信息被提取後有的直接通向反應發生器,有的又回到短時記憶,在短時記憶中對提取出的信息進行核實確認,合適的則通向反應發生器,反之回到長時記憶中進行再次提取。這些成功提取出來的信息最終通過效應器作用於環境。除此以外,該模式還包括執行控制和預期兩個部分,它們影響著信息加工的整個過程,是信息加工模式中的重要結構,其中執行控制與知覺策略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預期(動機)起著學習定向作用。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有機體信息加工四階段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比較完整地描述了有機體的棵墓奔熱信息加工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注意刺激。外界刺激通過感受器轉變為神經信息到達感覺登記器,信息在感覺登記器中保留的時間約0.25—3秒。
第二階段是信息編碼。編碼不僅是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精細加工和積極轉換,也是對大腦中原有的信息結構進行重組或改建。
第三階段是儲存信息。對信息進行編碼是為了儲存到長時記憶中,信息編碼不僅有助於對信息的理解,而且有助於信息的儲存以及在需要套用時成功地提取或檢她拒迎索。
第四階段是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過程是回憶和再現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的過程。信息能否被快速、準確地提朽舉槓取,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記憶痕跡的強弱;二是提取線索與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信息的距離。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影響著學習的過程,分別是“預期”和“執行監控”。它們共同發揮著激活和調節信息流程的功能。

學習過程八階段

從上述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出,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據此,加涅將學習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各階段設有相對應的教學事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外部環境的刺激進行內部加工。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動機階段

學生的學習動機或期望對整個學習過程都有影響,形成動機或期望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預熱準備階段。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習動機和教學目的兩方面進行分析,設計合理的教案和學習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前分析學習者的特點;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主動參學習的時間,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領會階段

有了學習動機,然後接受刺激,即必須注意與學習有關的刺激。當學生把所注意的刺激從其他刺激中分化出來時,這些刺激特徵就被進行知覺編碼,儲存在短時阿戀享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選擇性知覺。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選擇性知覺,教師應努力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改變講話的聲調、手勢、動作等;同時,外部刺激的各種特徵本身必須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別的。學生只有對外部刺激的特徵作出選擇性知覺後,才能進入其他學習階段。

習得階段

習得階段涉及的是對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知覺編碼後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然後再把它們進一步編碼加工後轉入長時記憶中,這種轉化過程被稱為編碼過程。當信息進入長時記憶時,信息又要經歷一次轉換捆炒,這一編碼的目的是為了保持信息。在此過程中,如用某種方式把刺激組織起來,或根據已經習得的概念對刺激進行分類,或把刺激簡化成一些基本原理,這些都會有助於信息的保持。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編碼程式,或者重點教會學生某些組織信息的策略,鼓勵學生選擇最佳的編碼方式。

保持階段

學生把獲得的信息“儲存”在記憶系統中。雖然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其強度並不因時間遞增而減弱,但是有些信息因長期失用會逐漸消退,還有一些記憶貯存可能會因新信息、已有信息的混淆而受干擾,使信息難以提取。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習的條件作適當的安排,在出現十分相似的刺激時,要通過對比區分二者的不同,減小相互之間的干擾,這樣可以間接地影響信息的保持。

回憶階段

學生習得的信息要通過作業表現出來,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環。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得到線索,這些線索可以增強學生的信息回憶量。但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使他們為自己提供提索,從而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所以,對於教學實踐來說,通過外部線索激活提取過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為自己提供線索的策略。教師要適當提供情境或線索,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遷移,甚至舉一反三。

概括階段

學生提取信息的過程並不始終是在與最初學習信息時相同的情境中進行的。同時,教師也總是希望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各種類似的情境中去,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學習過程必然有一個概括的階段,也就是學習遷移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習的遷移,教師必須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學習,並給學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則。

作業階段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需要有作業階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映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的內容。作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獲得反饋;同時,學生通過作業看到自己學習的結果,可以獲得一種滿足。一般來說,教師很難僅憑一次作業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判斷,有些學生可能碰巧做得很好,有些學生則可能碰巧做得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幾次作業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反饋階段

當學生完成作業後,他馬上意識到自己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時,教師應給予反饋,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作業是否正確,從而強化其學習動機。教師在提供反饋時,不僅可以通過“對”或“錯”等詞來表達,而且可以用點頭、微笑等許多微妙的表情動作反饋信息。同時,反饋過程中,教師也可培養學生進行自我強化。
加涅將學習的過程最後概括這上述個階段: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操作和反饋。各階段設有對應的教學事件,即激發學習動機、把目標告訴學生、指引注意、刺激回憶、提供學習指導、加強保持、促進學習的遷移、讓學生作業並提供反饋。因此,根據學生所處的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實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運用信息加工理論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具有實踐意義。

教學設計模式九模式

基於學習是在外部教學指導下的學生內部加工過程的認識,加涅認為教學是一種外部事件,可以通過教學設計來影響學習的內部過程。因此,加涅依據其學習理論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九個部分:
引起注意、告訴學習者目標、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引行為、提供反饋、評定行為、增強記憶與促進遷移。
第四階段是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過程是回憶和再現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的過程。信息能否被快速、準確地提取,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記憶痕跡的強弱;二是提取線索與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信息的距離。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影響著學習的過程,分別是“預期”和“執行監控”。它們共同發揮著激活和調節信息流程的功能。

學習過程八階段

從上述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出,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據此,加涅將學習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各階段設有相對應的教學事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外部環境的刺激進行內部加工。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動機階段

學生的學習動機或期望對整個學習過程都有影響,形成動機或期望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預熱準備階段。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習動機和教學目的兩方面進行分析,設計合理的教案和學習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前分析學習者的特點;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主動參學習的時間,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領會階段

有了學習動機,然後接受刺激,即必須注意與學習有關的刺激。當學生把所注意的刺激從其他刺激中分化出來時,這些刺激特徵就被進行知覺編碼,儲存在短時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選擇性知覺。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選擇性知覺,教師應努力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改變講話的聲調、手勢、動作等;同時,外部刺激的各種特徵本身必須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別的。學生只有對外部刺激的特徵作出選擇性知覺後,才能進入其他學習階段。

習得階段

習得階段涉及的是對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知覺編碼後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然後再把它們進一步編碼加工後轉入長時記憶中,這種轉化過程被稱為編碼過程。當信息進入長時記憶時,信息又要經歷一次轉換,這一編碼的目的是為了保持信息。在此過程中,如用某種方式把刺激組織起來,或根據已經習得的概念對刺激進行分類,或把刺激簡化成一些基本原理,這些都會有助於信息的保持。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編碼程式,或者重點教會學生某些組織信息的策略,鼓勵學生選擇最佳的編碼方式。

保持階段

學生把獲得的信息“儲存”在記憶系統中。雖然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其強度並不因時間遞增而減弱,但是有些信息因長期失用會逐漸消退,還有一些記憶貯存可能會因新信息、已有信息的混淆而受干擾,使信息難以提取。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習的條件作適當的安排,在出現十分相似的刺激時,要通過對比區分二者的不同,減小相互之間的干擾,這樣可以間接地影響信息的保持。

回憶階段

學生習得的信息要通過作業表現出來,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環。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得到線索,這些線索可以增強學生的信息回憶量。但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使他們為自己提供提索,從而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所以,對於教學實踐來說,通過外部線索激活提取過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為自己提供線索的策略。教師要適當提供情境或線索,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遷移,甚至舉一反三。

概括階段

學生提取信息的過程並不始終是在與最初學習信息時相同的情境中進行的。同時,教師也總是希望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各種類似的情境中去,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學習過程必然有一個概括的階段,也就是學習遷移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習的遷移,教師必須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學習,並給學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則。

作業階段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需要有作業階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映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的內容。作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獲得反饋;同時,學生通過作業看到自己學習的結果,可以獲得一種滿足。一般來說,教師很難僅憑一次作業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判斷,有些學生可能碰巧做得很好,有些學生則可能碰巧做得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幾次作業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反饋階段

當學生完成作業後,他馬上意識到自己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時,教師應給予反饋,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作業是否正確,從而強化其學習動機。教師在提供反饋時,不僅可以通過“對”或“錯”等詞來表達,而且可以用點頭、微笑等許多微妙的表情動作反饋信息。同時,反饋過程中,教師也可培養學生進行自我強化。
加涅將學習的過程最後概括這上述個階段: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操作和反饋。各階段設有對應的教學事件,即激發學習動機、把目標告訴學生、指引注意、刺激回憶、提供學習指導、加強保持、促進學習的遷移、讓學生作業並提供反饋。因此,根據學生所處的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實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運用信息加工理論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具有實踐意義。

教學設計模式九模式

基於學習是在外部教學指導下的學生內部加工過程的認識,加涅認為教學是一種外部事件,可以通過教學設計來影響學習的內部過程。因此,加涅依據其學習理論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九個部分:
引起注意、告訴學習者目標、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引行為、提供反饋、評定行為、增強記憶與促進遷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