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艾莉亞·加拉·普拉西狄亞
- 所處時代:西羅馬帝國後期
- 出生時間:388至389年(或392至393年)
- 去世時間:450年11月27日
- 主要成就:重用埃提烏斯,使國事平順
帝室之胄,早年生活,哥特王后,帝國皇后,掌權之路,攝政太后,兩虎相爭,用賢維穩,宗教事業,人物評價,親屬成員,長輩,同輩,配偶及子女,其他親屬,藝術形象,
帝室之胄
普拉西狄亞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和他第二任妻子弗拉維婭·加拉(Flavia Galla)的女兒。弗拉維婭·加拉是瓦倫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和王后賈斯蒂娜(Justina)的女兒。普拉西狄亞的出生年份沒有記載,但她的出生年份肯定是在388-389年或者392-393年這兩段時間之一。因由在這兩段時間之間,普拉西狄亞的父親一直在義大利討伐篡位者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Magnus Maximus),而與此同時她母親一直都在君士坦丁堡。根據一封保存至今的米蘭主教安布羅斯(Bishop Ambrose of Milan) 在390年寫的信,提到狄奧多西一世的小兒子格拉蒂安努斯(Gratianus)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夭折了,據此推斷格拉蒂安努斯應該是在388-389年出生,因此普拉西狄亞最有可能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392-393年。普拉西狄亞的生母在394年去世,死因可能是生她弟弟約翰(John)時母子俱歿。普拉西狄亞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大哥叫阿卡迪烏斯(Arcadius),二哥叫霍諾里烏斯(Honorius,也翻譯作霍諾留),他們兩個都是狄奧多西一世跟他第一任妻子艾莉亞 弗拉西拉(Aelia Flaccilla)生的,普拉西狄亞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普爾喀麗婭(Pulcheria),根據加帕多家教父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ofNyssa)的說法,普爾喀麗婭先於她媽媽弗拉西拉在385年去世。425年君士坦丁堡發行的普拉西狄亞的紀念幣上她的全名為"艾莉亞·普拉西狄亞(AELIA PLACIDIA)",這可能是為了把普拉西狄亞跟狄奧多西二世的東羅馬朝廷整合起來。沒有證據表明“艾莉亞“這個稱呼在西部帝國使用過,或者那只是普拉西狄亞官方命名法的一部分。
早年生活
普拉西狄亞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父王允許擁有自己的財產,因此她在未成年的時候都是財務自由的。她在394年的時候曾被傳喚到他父王在米蘭的朝廷。395年1月17日,她父王駕崩時她也在場。普拉西狄亞在童年時代被授予“最尊貴的女孩(nobilissima puella" ("most noble girl"))”的稱號。
普拉西狄亞早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具有汪達爾血統的帝國名將斯提里科(Stilicho)及其妻子塞蕾娜(Serena)一起生活。她被認為學習過紡織和刺繡,並可能接受過古典文化的教育,但具體細節不得而知。塞雷娜是阿卡迪烏斯、霍諾里烏斯和普拉西狄亞的大表姐。克勞迪安(Claudian,370-404年,拉丁語作家、詩人)的所作的《塞蕾娜讚美詞(In Praise of Serena)》和佐西默斯(Zosimus,5世紀末至6世紀初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所作的《新史(Historia Nova)》都闡明道,塞蕾娜的父親是一名年長的霍諾里烏斯家族成員(an elder Honorius),亦是狄奧多西一世的兄弟。根據克勞迪安的《斯提里科的領事生涯(De Consulatu Stilichonis)》記載,普拉西狄亞跟當前已知的斯提里科與塞蕾娜惟一的兒子尤切里烏斯(Eucherius)是娃娃親。她的娃娃親是繼斯提里科與塞蕾娜、以及他們的女兒瑪麗亞和霍諾里烏斯,這兩對之後的斯提里科家族與狄奧多西王朝家族的第三樁婚事。
斯提里科是西羅馬帝國的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從394年到408年在東西羅馬帝國都有“現役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 in praesenti)”的頭銜,他還是步騎兵司令("magister equitum et peditum" ("Master of the Horse and of Foot",)),負責統領西帝國所有的步騎兵。東帝國皇帝阿卡迪烏斯在408年駕崩,他年僅7歲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繼位。那時候斯提里科已經因為之前鎮壓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叛亂不利及處理與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一世(Alarich I)的關係等事務上得罪了國內很多人,反對派們趁機散布謠言說他意圖廢黜狄奧多西二世,改立自己的兒子尤切里烏斯為帝。斯提里科為證清白來到拉文納,但隨即被捕並於408年8月22日被處決。尤切里烏斯前往羅馬尋求庇護,但被宦官阿薩克斯(Arsacius)和塔倫蒂斯(Tarentius)奉旨逮捕,不久後被處決。因為斯提里科父子相繼離世,普拉西狄亞又變成孤身一人。
哥特王后
斯提里科倒台以後,他曾經的支持者都受到株連,甚至義大利半島內很多羅馬盟邦的婦女兒童都被屠殺。這一切後果就是有3萬斯提里科的舊部倒戈至阿拉里克一世麾下,阿拉里克一世趁機宣揚要收拾一下弱不禁風的敵人,隨後率軍翻越了尤利安山(Julian Alps,又譯作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位於現今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邊界)。408年9月,阿拉里克一世奧勒良城牆之外建立了封鎖線,將羅馬城圍得水泄不通,由於國內沒有像斯提里科那樣的猛將,霍諾里烏斯對解圍力不從心。根據佐西默斯的記載,從圍城開始直到410年8月24日羅馬城破,普拉西狄亞都在城內。當時塞蕾娜被指控勾結了阿拉里克一世,整個元老院,包括普拉西狄亞在內都覺得,塞蕾娜應該被處決。但是普拉西狄亞是出於什麼原因同意處決她的表姐,記載里沒有提到。
在羅馬城破之前,普拉西狄亞被阿拉里克一世俘獲,這一事件被約爾丹尼斯(Jordanes,6世紀東羅馬史官,)和馬塞里努斯·科梅斯(Marcellinus Comes,?-534年,東羅馬史官)記錄下來,但沒有記錄是在什麼情況下被俘的。412年,普拉西狄亞跟隨西哥特軍隊來到高盧,這時候阿陶爾夫已經繼承了西哥特王國的王位。阿陶爾夫跟霍諾里烏斯結盟,一起攻打位於高盧的西帝國篡位者約維努斯(Jordanes)和塞巴斯蒂安努斯(Sebastianus)。413年,兩位篡位者都敗亡於阿陶爾夫之手。
413年8月底,約維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的首級被傳送到霍諾里烏斯位於拉文納的法院,隨後被放置於迦太基之牆(Walls of Carthage)上面,和其他的賊寇並列。經過這次平叛,霍諾里烏斯和阿陶爾夫的關係更加密切,阿陶爾夫為了進一步鞏固關係,便與之結成秦晉之好。414年1月1日,阿陶爾夫在納博訥(Narbonne,位於法國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奧德省)迎娶了普拉西狄亞,婚禮按高規格的羅馬傳統舉行,並有從高盧各地掠來的奇珍異寶做賀禮。普利斯庫斯 ·阿塔羅斯(Priscus Attalus,元老院議員,後因篡位而被殺)在婚禮上致辭,還吟誦了一首傳統的祝婚詩。婚禮的盛況被海達提烏斯(Hydatius,400-469,5世紀葡萄牙地區主教和歷史學家)記錄下來。但東羅馬史官約爾丹尼斯表示,他們早在411年就結婚了,地點是弗利(Forlì,義大利北部城市)。約爾丹尼斯認為普拉西狄亞和哥特國王在411年就打過交道,而且不只是以抓俘者和被俘者的身份接觸。
當前所知,普拉西狄亞和阿陶爾夫只有一個兒子狄奧多西(Theodosius)。狄奧多西於414年底在巴塞隆納出生,次年夭。狄奧多西的早逝削弱了羅馬帝國與西哥特王國的聯盟關係。多年後狄奧多西被遷葬至羅馬的就聖伯多祿大教堂(Old St. Peter's Basilica)。在伊比利亞,阿陶爾夫輕率地接納了一個狼子野心的隨從,據記載這個人名叫杜比烏斯(Dubius)或者埃伯沃爾夫(Eberwolf),曾是一個名叫薩魯斯(Sarus)的日耳曼酋長的手下,而薩魯斯則是篡位者約維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的同黨,後來被阿陶爾夫殺死,杜比烏斯(埃伯沃爾夫)從未忘記為昔日的主子報仇。415年8/9月份,杜比烏斯(埃伯沃爾夫)在巴塞隆納趁阿陶爾夫洗澡的時候將其刺殺。
阿陶爾夫死後,薩魯斯的兄弟西格里克(Sigeric)成為了新一屆西哥特國王。根據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所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所述,西格里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慘無人道的殺戮,阿陶爾夫和前妻生的6個孩子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哥特主教西格薩(Sigesar)的臂彎中被毫無憐憫地奪走並處決了。至於已經成為寡婦的普拉西狄亞,也被兇殘的凌辱,西格里克曾親自騎馬驅趕著普拉西狄亞和其他被抓獲的人連續行走了至少12英里(19.3公里)。旁人看到連孤兒寡母都被如此對待,心懷不滿,這成了叛亂的苗子,西格里克因此很快就被刺殺了,取而代之的是阿陶爾夫的親屬瓦利亞(Wallia)。
帝國皇后
根據《羅達法典(Códice de Roda,一份中世紀手稿,現藏於馬德里皇家歷史學院)》內的《阿爾伯登斯編年史(Chronicon Albeldense)》記載,瓦利亞因為糧食短缺,所以被迫屈服於霍諾里烏斯麾下將領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Constantius)。那時候霍諾里烏斯的大元帥正在和西哥特人談判交接羅馬盟邦土地事宜,普拉西狄亞帶著一部分的和平條約回到了霍諾里烏斯身邊。霍諾里烏斯逼迫她於417年1月1日嫁給了君士坦提烏斯。他們的女兒茱斯塔· 格拉塔· 霍諾莉婭(Justa Grata Honoria)可能在417或者418年出生。保羅·迭肯(Paul the Deacon,720-799,本篤會僧侶,倫巴德王國歷史學家)曾提到,霍諾莉婭是這段婚姻中的第一個孩子。他們的兒子弗拉維烏斯·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努斯 (Flavius Placidius Valentinianus)在419年7月2日出生。
普拉西狄亞介入了教皇聖佐西瑪(St.Zosimus,417年3月18日—418年12月26日在位)死後的繼任者爭鬥之中。當時有兩派的神職人員推選出自己的人選,首先是其中一派於418年12月27日推舉選出攸拉利烏斯(Eulalius),次日另一派人推舉出博尼費斯一世(Boniface I)。攸拉利烏斯和博尼費斯一世這兩派在羅馬勢同水火,他們各自的支持者相互衝突使羅馬城陷入騷亂之中。羅馬城總督西馬庫斯(Symmachus)寫了份報告送往拉文納的朝廷,請求朝廷就繼承人爭議給出結論。普拉西狄亞(也可能是君士坦提烏斯三世)出面懇求霍諾里烏斯(當時君士坦提烏斯三世尚未登基)支持攸拉利烏斯。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可以考證的皇帝出面干預教皇選舉事件。
霍諾里烏斯剛開始的時候認定攸拉利烏斯是合法的教皇,但是他沒能平息爭議。霍諾里烏斯在拉文納召集了義大利的主教們舉行宗教會議來決議此事,但會議從419年2月一直開到3月份仍未得出任何結論。霍諾里烏斯接著在同年5月召開第二次宗教會議,這次還邀請了高盧和非洲地區的主教參與。在召開會議期間,兩位教皇候選人被命令離開羅馬城。隨著復活節的臨近,攸拉利烏斯返回羅馬,他試圖在拉特朗大殿(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舉行復活節活動儀式,但被軍隊趕走了。最終419年的復活節儀式由斯波萊托主教阿基琉斯(Achilleus, Bishop of Spoleto)於4月3日復活節當天舉行。這次事件使得攸拉利烏斯失勢,博尼費斯一世於419年4月3日被宣布為合法的教皇,博尼費斯一世1周之後返回了羅馬。普拉西狄亞親自寫了很多信給非洲的主教們,希望他們出席第二次宗教會議,其中已知有3封被保留下來。
421年2月8日,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正式加冕為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無嗣的霍諾里烏斯的共治皇帝,普拉西狄亞被封皇后。霍諾里烏斯已經在408年和他第二任妻子塞曼提婭(Thermantia)離異且並未再婚,所以普拉西狄亞成為了西帝國惟一的皇后。但以上的頭銜都沒有得到東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的認可。據稱,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登基後曾抱怨在王位上沒有任何個人自由與隱私權可言,他在421年9月2日駕崩。
掌權之路
君士坦提烏斯三世駕崩後,普拉西迪亞開始得到西帝國的權力。她這么做的動機不明確,但當時坊間有很多傳言,說她和她的哥哥霍諾里烏斯之間有越來越多的過於曖昧的舉動。這些觀點被底比斯的奧林匹奧多羅斯(Olympiodorus of Thebes, 380-?,希臘作家、教育家,412-425年在東帝國任官職)、佐西默斯、索佐門(Sozomen,400-450,基督教史學家)、菲洛斯托吉斯(Philostorgius,368-439,東羅馬史學家)提及過。愛德華·吉本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普拉西狄亞的權力以及她和哥哥過分的親密行為,這兩者不止於童稚親情,而是到了不倫之戀的地步。
吉本寫道,“突然,陰謀由一名侍從和一名護士發起了,這種過分的深情(普拉西狄亞和她哥哥的亂倫)變成了無窮無盡的謠言,於是皇帝和他妹妹的醜事不僅僅在宮牆之內流傳了,連皇后身邊的哥特士兵,甚至是整個拉文納城都因此陷入血腥的騷動之中,而這一切都不得不依靠武力鎮壓和普拉西狄亞帶著她的孩子們自願離開收場。流亡的皇后到達了君士坦丁堡,那會狄奧多西剛剛完婚,國內也在慶祝剛剛取得的對波斯人的大捷。她們一行人得到了優待,但是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的帝位和普拉西狄亞的皇后稱號卻不被東帝國的朝廷所接納。”根據考證,狄奧多西二世跟艾里婭·歐多西婭(Aelia Eudocia)在421年6月7日結婚,普拉西狄亞一行人在那之後達到君士坦丁堡。而“對波斯人的大捷”可能指的是421至422年東羅馬帝國在狄奧多西二世領導下打敗了由巴赫拉姆五世(Bahram V)領導下的薩珊王朝軍隊。
君士坦丁堡的蘇格拉底(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439,希臘教會史學家)在其書中寫道:“421年秋季,阿達布里斯(Ardaburius,東羅馬將領)在阿扎尼尼(Arzanene,位於亞美尼亞西南)打敗了波斯軍隊,並迫使他們退往尼比西斯(Nisibis,今土耳其東南部城市努賽賓),隨後該城被阿達布里斯圍攻。後來阿達布里斯放棄圍城,轉而進攻一支由巴赫拉姆五世指揮的,意圖進攻萊塞納(Resaina,今敘利亞北部)的軍隊。與此同時,一支有阿爾·孟德爾(Al Mundhir)指揮的希拉的撒拉遜人(Saracens of Hira)入侵敘利亞,隨後被維蒂納斯(Vitianus)打敗。在和平談判進行的同時,波斯人向羅馬人發起進攻,結果被安特米烏斯(Anthemius,東羅馬重臣)的女婿普羅科皮烏斯(Procopius)打敗(以上摘自Socrates, VII.18, 20)。歐多西婭皇后用一首英雄詩慶祝了勝利(ib. 21)。”希拉的撒拉遜人是居住在指拉赫姆王國(Lakhmids,200-602年,國土涵蓋今伊拉克南部,沙特北部,波斯灣南岸的阿拉伯國家,是薩珊王朝的盟邦)的艾爾希拉(al-Hirah,今伊拉克南部城市庫法附近)地區的阿拉伯人。
423年8月15日,霍諾里烏斯死於水腫(可能是肺水腫)。他駕崩後狄奧多西王室已經沒有成員在拉文納的王位上了。狄奧多西二世意圖委任一個西帝國的共治皇帝,但卻猶豫不決。趁著國內出現權力真空,羅馬貴族卡斯汀烏斯(Castinus)打算擁立新君,他立政府首腦(拉丁語:primicerius notariorum,英語:chief notary,直接翻譯成首席公證人,資料顯示該職位是所有公務員的首腦)約翰尼斯(Joannes)為帝。卡斯汀烏斯和約翰尼斯的支持者有大元帥弗拉維烏斯·高登提烏斯(Flavius Gaudentius)之子,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Flavius Aetius)和奧利亞(Aurelia)等人。約翰尼斯的帝位得到義大利、高盧和伊比利亞等地區的行省承認,但不包括非洲行省。
作為應對,狄奧多西二世準備讓普拉西狄亞之子瓦倫提尼安努斯介入朝局。在423年或者424年,瓦倫提尼安努斯被授予“至尊(拉丁語:nobilissimus,英語:most noble)”的稱號。424年,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努斯跟狄奧多西二世和歐多西婭皇后之女利希妮婭·歐多西婭(Licinia Eudoxia)訂婚,當時她的大表哥已經去世。訂婚的年份被馬塞里努斯·科梅斯(Marcellinus Comes,?-534,東羅馬史官)記錄了下來。訂婚的時候,瓦倫提尼安努斯只有4歲,利希妮婭只有2歲。吉本把這個娃娃親定義成“三個可以支配羅馬世界的女人達成的協定(the agreement of the three females who governed the Roman world)",這指的是普拉西狄亞和她侄媳歐多西婭皇后,以及她的侄女普爾喀麗婭長公主(Pulcheria,398/399-453,她是阿卡迪烏斯的女兒,狄奧多西二世的姐姐,從414年開始在東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譯者註:普爾喀麗婭在外文文獻的稱呼是Augusta 或者Empress,翻譯成中文就是王后或者皇后,但424年她尚未結婚,直接翻譯有所不妥,所以按照中國的習慣,她作為皇帝的姐姐,其稱呼應該為長公主。)同年,瓦倫提尼安努斯被東帝國朝廷封為副帝(Caesar,參見四帝共治制)。
424年,東羅馬帝國為了討伐西帝國篡位者約翰尼斯,派出了打敗過波斯人的阿達布里斯,其麾下的軍隊在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希臘北部港口城市)集結。東羅馬軍隊兵分兩路渡過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 義大利和巴爾幹之間的海域),其中一路由阿達布里斯之子阿斯帕(Aspar,400-471,東羅馬將領)統領騎兵由巴爾幹渡過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北部,當時普拉西狄亞和瓦倫提尼安努斯也在阿斯帕軍中。另一路由阿達布里斯統領步兵和東羅馬海軍欲從海路直搗拉文納。阿斯帕率軍奇襲了阿奎萊亞(Aquileia,位於義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南部),該城幾乎未做抵抗便被攻克了。另一方面,阿達布里斯統領的艦隊被風暴驅散,阿達布里斯和兩艘槳船一起被忠於約翰尼斯的軍隊俘獲,隨後被押往拉文納。
約翰尼斯打算和狄奧多西二世談判以停止敵對行為,所以他厚待了阿達布里斯。阿達布里斯在被俘期間得到了“謙恭的自由(courteous freedom)”,他被允許在宮裡或者街上走動。阿達布里斯藉此便利遊說約翰尼斯的屬下,希望他們倒戈到狄奧多西二世一邊。一些陰謀家聯繫了阿斯帕,希望他率軍來奪拉文納。阿斯帕的騎兵在一個牧羊人的引導下穿過了波河(Po,義大利北部河流)的沼澤地兵臨拉文納城下。當時拉文納受到阿斯帕和一些倒戈者的內外夾擊,很快就陷落了。約翰尼斯被俘後先被斬了右手,隨後被迫騎在驢子上遊街示眾,最後送往阿奎萊亞的賽馬場裡斬首。
約翰尼斯既死,瓦倫提尼安努斯於425年10月23日在羅馬元老院里被加冕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奧古斯都)。約翰尼斯死後三天,他的支持者埃提烏斯就得到了援軍,據報有六千匈人(Huns)渡過了多瑙河。經過幾場小規模戰鬥之後,普拉西狄亞和埃提烏斯簽訂了一份足以影響西帝國往後三十年政治生態的協定:埃提烏斯被授予了高盧大元帥(拉丁語:magister militum per Gallias,英語: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Roman army in Gaul, 西羅馬帝國軍隊在高盧的最高指揮官)的職位,匈人拿了賞錢後被派回原住地。
攝政太后
從425年開始,直到437年7月2日瓦倫提尼安三世18歲生日為止的這段時間裡,普拉西狄亞一直是西羅馬帝國的攝政太后。她的早期支持者之一是非洲教區總督昆特·博尼費斯(Bonifacius)。博尼費修同時也是埃提烏斯的對頭。埃提烏斯打算收復阿爾勒(Arles,法國東南部城市),以此來對抗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西哥特人簽訂了和約,契約規定西帝國需要派高盧貴族到西哥特王國為人質。後來稱帝的阿維圖斯(Avitus,當時是埃提烏斯部將,阿維圖斯於455-456年成為西帝國皇帝)拜訪過狄奧多里克一世,並在後者國度生活了一段時間,還曾授業於過狄奧多里克一世兒子。
兩虎相爭
博尼費修斯和埃提烏斯的衝突開始於429年。普拉西狄亞任命博尼費修斯擔任利比亞的將軍。普羅柯比(Procopius,約500--565,東羅馬歷史學家和學者)記錄道,埃提烏斯玩了一手無中生有,為自己除去勁敵:他一面警告普拉西狄亞小心博尼費修斯,建議她把後者召回羅馬;一面也同時寫信給博尼費修斯,警告說普拉西狄亞召他回羅馬是出於歹意,是想趁機廢了他。
博尼費修斯聽信了埃提烏斯的“警告”,拒絕了普拉西狄亞的召見,他尋思自己地位已經不穩,打算找西班牙的汪達爾人(Vandals)結盟。汪達爾人的軍隊隨後由西班牙渡海至利比亞與博尼費修斯匯和。博尼費修斯在羅馬的朋友們聽說了上述情況後,認為博尼費修斯不是那種會跟國家為敵的人。於是他們帶著普拉西狄亞的命令來到迦太基勸說博尼費修斯,博尼費修斯向朋友們展示了埃提烏斯的“警告信”。陰謀隨即敗露,博尼費修斯的朋友們回到羅馬告知普拉西狄亞事情的真相。普拉西狄亞卻不打算因此處分埃提烏斯,因為後者在國內有很高的威望,並且國家已經處於危機關頭,需要後者來穩定局勢。但是她催促博尼費修斯返回羅馬,說道“不允許把羅馬人的帝國交到野蠻人的手上。”
用賢維穩
普拉西狄亞發現忠於她的將軍不是死了就是投靠埃提烏斯,所以她不得不請埃提烏斯出山,授予他貴族頭銜和大元帥的職位,讓他再次主持大局。這些任命使得埃提烏斯得到了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整個西帝國軍隊的兵權。普拉西狄亞的攝政持續到437年,雖然她的對政策的直接影響力被削弱,但是她還是設法使自己的影響力維持到450年去世為止,當然這段時間裡她的影響力僅限於朝堂之內。
埃提烏斯不辱使命,兢兢業業地維持西帝國的統治,特別是對抗匈人國王阿提拉的事情。450年春,當阿提拉從君士坦丁堡轉身往義大利進發的時候,收到了普拉西狄亞女兒霍諾莉婭的信。霍諾莉婭在信里寫道,她被包括普拉西狄亞在內的整個皇室逼迫嫁給一位羅馬元老院議員,她對此極不情願,因此希望阿提拉把她救出火坑。霍諾莉婭隨信附上了訂婚戒指。儘管霍諾莉婭也許沒有跟阿提拉結婚的意願,但是後者卻打算以此為理由進行干預。阿提拉回信說,他接受這門親事,但是要用半個西羅馬帝國作嫁妝。瓦倫提尼安三世發覺了這件事情,但是考慮到普拉西狄亞的影響,才沒有狠下心殺了霍諾莉婭。瓦倫提尼安三世回信給阿提拉說,這樁婚事不具有合法性。阿提拉收信後不願意相信,便派了一個使節到拉文納宣布霍諾莉婭是無辜的,這樁婚事合法,然後他本人將會去“宣告”那些屬於他的東西。霍諾莉婭很快嫁給了元老院議員弗拉維烏斯·巴蘇斯· 賀庫拉努斯(Flavius Bassus Herculanus),儘管此舉未能防止阿提拉的“宣告”。
450年11月,普拉西狄亞薨於羅馬,葬於狄奧多西家族墓地,那裡毗鄰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後來改名叫聖彼得羅尼教堂(chapel of Saint Petronilla)。她沒能活著見到阿提拉在451至453年對義大利的蹂躪,這場浩劫比當年哥特人攻克羅馬城還要可怕,這就是阿提拉所謂的“宣告”,以當初霍諾莉婭寫給他的信作為唯一的“合法”的“宣告”。
宗教事業
普拉西狄亞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在掌權時期興建和修復了很多教堂,比如羅馬的城外聖保祿大殿(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和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普拉西狄亞和她的孩子們在橫渡亞得里亞海時遭遇風暴,卻得以生還,她把這作為上天的善意,於是她在拉文納修建了聖史若望堂(San Giovanni Evangelista)。教堂的銘文鐫刻道:“加拉·普拉西狄亞皇太后和她的兒子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皇帝陛下(瓦倫提尼安三世)以及女兒茱斯塔·格拉塔·霍諾莉婭長公主殿下在此,兌現了他們在被從大海的險象中解救出來時立下的誓言(Galla Placidia, along with her son Placidius Valentinian Augustus and her daughter Justa Grata Honoria Augusta, paid off their vow for their liberation from the danger of the sea.)”。
人物評價
普拉西狄亞生活在西帝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也注定了她和她的國家一樣命運多舛,她見證和親歷了那個年代的很多苦難和災禍。在爾虞吾詐的環境中長大的她野心勃勃,為了得到權力,甚至不惜和兄長亂倫。儘管行事作風頗具爭議,但是她為了國家穩定還是做出了貢獻,比如通過聯姻維繫了東西羅馬的關係,重用了埃提烏斯和博尼費修斯穩定國內外局勢等等。
客觀來說,作為領導者的普拉西狄亞才智手腕都不算出眾,但她深諳“選賢用能,取其大者”的道理。雖然埃提烏斯屢屢與她作對,但也算是個忠臣良將。因此她每次都能不計前嫌地對前者委以重任,所以西帝國在內憂外患依然夠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穩定,這也大概能解釋,為什麼後世歷史學家會給她“最後的羅馬人(The Last of Romans)”的稱號了。
親屬成員
長輩
父親: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皇帝,379年到395年在位。
母親:弗拉維婭·加拉,狄奧多西一世的皇后,在394年生產幼子約時翰時去世。
同輩
表姐:塞蕾娜,丈夫斯提里科垮台後,408年被認為通敵而被處決。
表姐夫:斯提里科,帝國大元帥,408年被處決。
大哥:阿卡迪烏斯,東羅馬帝國皇帝,395年到408年在位。
二哥:霍諾里烏斯,西羅馬帝國皇帝,395年到423年在位。
三哥:格拉蒂安努斯,早夭。
姐姐:普爾喀麗婭,早夭。
弟弟:約翰,394年出生時和其母加拉一起去世。
配偶及子女
第一任丈夫:阿陶爾夫,西哥特國王,410年到415年在位。
第二任丈夫:君士坦提烏斯三世,和霍諾里烏斯同為西羅馬帝國共治皇帝,421年2月8日到9月2日在位。
長子:狄奧多西,普拉西狄亞和阿陶爾夫生的兒子,早夭。
么子:瓦倫提尼安三世,普拉西狄亞和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生的兒子,西羅馬帝國皇帝,425年到455年在位。
兒媳:利希妮婭·歐多西婭,狄奧多西二世之女,婚後成為瓦倫提尼安三世的皇后。
女兒:茱斯塔·格拉塔·霍諾莉婭,普拉西狄亞和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生的女兒。
女婿:弗拉維烏斯·巴蘇斯· 賀庫拉努斯,元老院議員。
其他親屬
大伯子:阿拉里克一世,阿陶爾夫的哥哥,西哥特國王,395年到410年在位,歷史上第一位攻克羅馬城的蠻族首領。
侄子:狄奧多西二世,阿卡迪烏斯之子,也是親家公,東羅馬帝國皇帝,408年到450年在位。
未婚夫:尤切里烏斯,斯提里科和塞蕾娜的兒子,也是她的表侄,408年被處決。
藝術形象
在俄國詩人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勃洛克(Alexander Alexandrovich Blok)的兩節詩《拉文納(Ravenna,1909年5至6月所作)》里,他專注於描繪普拉西狄亞的陵墓。奧爾加·馬蒂奇(OlgaMatich)在他的論文《情色烏托邦:俄羅斯世界末衰頹的想像力(Erotic Utopia: The Decadent Imagination in Russia's Fin de Siècle)》里的第300頁寫道,”對於波洛克來說,普拉西狄亞代表著一類由多種文化結合而成的歷史人物(For Blok, Galla Placidia represented a synthetic historical figure that linked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es)”。
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用普拉西狄亞的陵墓作為往昔遺留的“”金子”("gold" remaining from the past),在龐德詩篇的21章節里寫道。“金子在陰鬱里暗淡了/在藍黑色的屋頂下,普拉西狄亞的....(In Canto XXI: "Gold fades in the gloom,/ Under the blue-black roof, Placidia's...")”。
美國詩人路易斯·朱科夫斯基(Louis Zukofsky)在他的詩“四個其他國家(4 Other Countries)”里的A篇17小節寫道:“閃亮的金子/在黑暗之中/普拉西狄亞的/金子在那/石制圓形墓穴的地毯里/如星辰一般/我的愛人將在她的地板上...(The gold that shines/ in the dark/ of Galla Placidia,/ the gold in the// Round vault rug of stone/ that shows its pattern as well as the stars/ my love might want on her floor...")‘’。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其自傳第九章《拉文納和羅馬篇(Chapter IX, Section 'Ravenna and Rome')》里把普拉西狄亞比作“記憶,夢想,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榮格參觀了普拉西狄亞位於拉文納的墓室的四個精美絕倫的鑲嵌濕法壁畫("four great mosaic frescoes of incredible beauty")以後,他覺得仿佛受到了一股新生兒般的洗禮(experienced in the Neonian Bapistery)。榮格說:“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普拉西狄亞這個人物。‘’他又寫道,“她的墳冢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我可以藉以了解她的遺物,她的命運和她所有的一切都生動的展現給了我”。榮格後來驚訝的發現關於那些鑲嵌圖案,他和一個熟人記得根本就不曾存在過。
在2007年BBC歷史劇《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里,普拉西狄亞在由娜塔莎·巴里羅(Natasha Barrero)飾演。
西班牙音樂家賈米·帕伊薩(Jaume Pahissa)曾於1913年寫了一部關於普拉西狄亞的戲劇。
在2001年美國影片《匈奴王阿提拉(Attila)》里,普拉西狄亞由艾麗絲-克雷格(Alice Krige)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