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功能性遺糞症
- 所屬科室:婦兒科 - 兒科
- 主要病因: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延遲,教育方法不當,心理社會因素等
- 多發群體:男童和貧困地區兒童
- 傳染性:無傳染性
流行病學,評估與診斷,病因學與發生機制,便秘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神經系統功能不全,肥胖因素,其它因素,疾病預防,疾病治療,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
流行病學
功能性遺糞症的發生率報導不一。有調查發現5~6歲兒童的發病率為4.1%,11~12歲兒童的發病率為1. 6%,且男童和貧困地區兒童發生率相對較高。同時調查發現僅37. 7%的5~6歲遺糞症兒童和27. 4%的11~12歲患兒曾因該問題就診。另有研究報導,4~7歲兒童的發病率為1%~3%,其性別之比(男:女)為2. 5~ 6. 0:1;各年齡段發生率不同,4歲占2. 8%,5歲占2. 2%,6歲占1. 9%,7~8歲占1. 5%,10~11歲占1. 6%。其發生率差異原因之一可能與上述診斷標準不一和調查人群有關,但這些數據均大大高於臨床醫師的估計。
評估與診斷
功能性遺糞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是指兒童從未養成控制大便的習慣,從嬰兒期就開始持久存在的遺糞症狀;繼發性是指小兒已養成控制排便的習慣,相當時間之後又發生遺糞。
目前功能性遺糞症尚無統一和公認的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診斷標準為:年齡或智齡在4歲以上,反覆出現在不恰當的地方排便(如褲子裡、地板上),大便性狀通常正常或接近正常;每個月至少有1次遺糞,至少持續已6個月;排除由於精神發育遲滯、脊髓神經病變、意識障礙、腹瀉或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功能性遺糞症可以是獨立症狀,也可以是更廣泛障礙的一部分,尤其是情緒障礙或品行障礙的組成部分。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將功能性遺糞症分為兩個亞型,其中伴有便秘和液狀物溢出的通常稱為瀦留性遺糞症;不伴有便秘及液狀物溢出的則稱為非瀦留性遺糞症。
病因學與發生機制
兒童功能性遺糞症的病因多種多樣,涉及家庭、學校、環境及人際關係等方面,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生機制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延遲、教育方法不當及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
便秘因素
許多調查資料顯示兒童功能性遺糞症與功能性便秘有密切關係。兒童便秘很常見,其發病率在0. 3% ~ 28%,且多為功能性的,約80%的兒童在5年內可徹底治癒,但合併有功能性遺糞症者則較難治癒。有便秘症狀的兒童有79%發生大便失禁。在失控性排便兒童中有95%伴功能性便秘。便秘是糞便長時間瀦留在直腸內,使直腸過度擴張和受體的感受性降低。直腸遠端過度膨脹後,直腸運動感覺功能受損,引起肛門括約肌的自發鬆弛,當直腸內積滿糞便,其壓力超過括約肌收縮力時,則很可能會引起遺糞,形成便秘和遺糞症狀同時存在。這種大便失禁常以兩種方式發生: 一種是直腸近端。在腸內新形成的糞便從堵塞在遠端結腸或直腸的糞塊周圍或中間漏出;一種是當糞塊在直腸內蓄積到一定程度後,病兒對過渡擴張的腸壁感覺遲鈍,難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糞團就失控性的掉到褲襠中了,因而把這些伴有便秘症狀的大便失禁稱為大便沾染。所以便秘是導致遺糞症最常見的前期症狀。
社會心理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過度的情緒激動和嚴重的精神創傷對大腦皮質的排便中樞有抑制作用,可導致其不能完成正常的排便動作,結果肛門失去控制使大便溢出。如果在養成良好排便習慣的關鍵時期,有重大不良事件使兒童心理極度恐懼或精神抑制,將影響其掌握排便要領和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使之不會選擇馬桶或便盆,而引起遺糞症。多數5歲以上的遺糞症患兒易繼發心理問題,有些學齡期兒童因學習負擔沉重或學習成績不良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訓斥、歧視,或由於粗暴的教育方式,產生心理矛盾而緊張焦慮,均可引起遺糞現象。
神經系統功能不全
目前有學者認為肛門括約肌的去神經支配是功能性遺糞症發生的原因之一,即支配肛門括約肌的神經損傷,主要是支配肛門外括約肌的陰部神經損傷所致,。Pakarinen 等研究發現,功能性遺糞症患者陰部神經末稍運動潛伏期較正常人明顯延長,以致神經傳導減慢,肛門括約肌不能及時舒縮導致遺糞發生。
肥胖因素
調查發現,肥胖與功能性大便失禁有關,其原因可能是肥胖兒童的低纖維素和高能量飲食導致大便乾結形成糞團,在兒童不經意時糞塊落在內褲里或其它地方造成功能性大便失禁。有研究通過調查問卷評估80名肥胖兒童(平均年齡11歲)排便情況,結果發現這些兒童大便失禁的發生率為15%。
其它因素
兒童生活環境、遺傳素質等在功能性遺糞症的發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學者調查了一群功能性排便障礙患者,將其分為有陽性家族史和無陽性家族史兩組,結果發現有陽性家族史組排便障礙症狀發生時間較早、持續時間較長、併發症較多且誘發因素較少。
疾病預防
功能性遺糞症是一種不應被忽視的疾病,其對兒童的影響不僅限於軀體,更重要的是影響其心理的發展,甚至影響良好人格的形成,最終影響兒童能力和潛力的正常發揮,應引起父母和老師等的重視,採取積極的措施進行防治。
從小訓練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預防該病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孩子18個月時,可培養其每日定時排便,鼓勵小兒 每日在便器上坐一會兒,教會孩子允許排便的地方和排便的程式,從小糾正兒童隨地大小便的不良習慣,加強對患兒衛生習慣的訓練和教育指導。
疾病治療
心理行為治療
應詳細查找病因,有針對性的治療。治療需家庭、學校、 社會、醫生互相配合,並根據不同病因,有針對性的予以糾正及開導,進行心理治療及良好的習慣訓練。大多數患兒通過行為干預,症狀可得到改善,且患兒也可同時接受更廣泛的干預治療。部分年齡較小的患兒拒絕排便訓練、藥物治療時,可給予有效的社會心理干預,制定排便日記,但需要掌握嚴格的訓練日記。
小學生尚需注意減輕學習負擔,促進學生之間和睦相處,避免被歧視、受欺負,以幫助其正確面對現實,處理好家庭、學校、學習及環境等各方面的關係, 父母對患兒給以理解、支持和幫助,不予或少指責打罵兒童,使其生活質量滿意度相對提高。臨床醫師在積極治療遺糞症的同時,針對患兒的心理狀態,予以科學地解釋和支持,著重解除患兒緊張、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幫助其消退羞恥感,並告知家長遺糞症對患兒心理的影響,若不顧及患兒自尊心,採用斥責、威脅和懲罰的手段,會使其更加委屈和憂鬱,加重心理創傷。對待患兒只能多安慰, 多鼓勵,這一點甚為重要,是治療成功的先決條件。
藥物治療
確定伴有便秘的患兒,應予導瀉藥。大便失禁伴便秘的患兒有必要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數月至數年不等。對伴有情緒焦慮、抑鬱者可輔以抗焦慮藥或三環類抗抑鬱藥治療,如丁螺環酮、丙咪嗪、氟西汀等,但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中醫治療
對部分功能性遺糞症患者,可用一些中藥加以糾正,其治療原則為通因通用。針灸、推拿和穴位電刺激亦有較好的療效。通過上述措施進行積極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仍有待繼續觀察。有研究發現8~10歲遺糞症兒童10年後的身心健康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或僅存在較輕的身心健康障礙。但同時發現其預後與遺糞症的類型有一定相關性,繼發性分別和原發性與對照組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功能性遺糞症病因複雜,是一個慢性行為問題,治療需長期堅持。對於家長需克服社會、情感、工作、疾病等多方面壓力,而對患兒來說合理治療對以後的性格、情感、行為發育有一定促進作用。還應注意小兒的生活管理及醫生、患 兒、家長的配合,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飲食習慣,對於臨床醫生亦需要深入研究以獲得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