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肛門直腸病是指以肛門直腸症狀為基礎的臨床綜合徵,無結構異常、系統性或神經性疾病的證據。主要臨床表現有便秘、肛門失禁、肛門直腸疼痛等,也可出現抑鬱、焦慮等心理症狀。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肛門外括約肌協調運動異常、恥骨直腸肌無力等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便秘、肛門失禁、肛門直腸疼痛等。
- 傳染性:無
分類
2.功能性排便障礙:①不協調性排便;②排便推進力不足。
3.功能性肛門直腸痛:①慢性肛門直腸疼痛:肛提肌綜合徵、非特異性功能性肛門直腸疼痛;②痙攣性肛門直腸疼痛。
病因
1.功能性肛門失禁可能源於肛門外括約肌協調運動異常、恥骨直腸肌無力、直腸順應性降低、直腸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肛門內括約肌靜息電壓降低等。
2.功能性排便障礙可能是獲得性行為障礙。
3.功能性肛門直腸痛與盆底肌肉痙攣或過度收縮、精神壓力、焦慮、緊張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1)便秘:主要見於功能性排便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費時、排便不盡感,可伴有肛門直腸部位疼痛。
(2)肛門失禁:多在白天發生,夜晚相對少見,糞便性狀可為單純液體、氣體液體混合或固體。
(3)疼痛:表現為肛門直腸部位的模糊鈍痛,通常疼痛持續時間較長,有晨起時症狀輕、中午加重、晚上症狀消失的規律。
2.其他症狀
可有心理異常表現,如焦慮、抑鬱、強迫觀念與行為等。
檢查
肛門直腸檢查可發現肛門括約肌鬆弛或出現不協調性收縮。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2)便常規:應注意檢查糞便性狀、紅細胞和白細胞、寄生蟲(卵)、脂肪滴等,以判斷有無消化道出血、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3)血氣分析及水電解質檢查:長期腹瀉的患者可能會有酸鹼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
3.影像學檢查
(1)內鏡檢查:①肛管超聲內鏡檢查,可檢測出括約肌變薄或缺損;②乙狀結腸鏡或全結腸鏡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③通過觀察消化道黏膜,判斷有無炎症病變。
(2)盆底磁共振:能夠實時顯示肛門括約肌解剖和整體盆底運動,同時也可觀察膀胱和生殖器的情況。
(3)排糞造影:在評價排便功能的同時可顯示合併存在的直腸和盆底形態結構異常。磁共振排糞造影較傳統的X線排糞造影更加清晰的顯示盆底軟組織改變。
(4)肌電圖:能敏感檢測出去神經病變,常能鑑別肌源性、神經源性或混合性損傷。
4.特殊檢查
(1)肛管壓力測量:患者靜息時測定的壓力可反映肛門內括約肌功能,正常壓為80~140 mmHg,肛門失禁時壓力降低,肛門外括約肌收縮時可使肛管內壓提高。
(2)球囊逼出試驗:是評估排便功能的篩選檢查,但是不能明確排便障礙的機制。
診斷
治療
(1)調整排便習慣: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
(2)飲食療法: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加強腸道內水分的吸收,有助於控制輕度肛門失禁的症狀。
(3)心理治療:部分患者伴發的神經精神症狀為心理性的,進行心理治療會有一定療效。
(4)坐浴:可以放鬆肛門括約肌,對部分患者有效。
2.藥物治療
根據不同類型選擇用藥,功能性肛門失禁選用鹽酸洛哌丁胺膠囊、苯乙哌啶、蒙脫石散等抗腹瀉藥物;功能性排便障礙選擇瀉劑來改善便秘症狀;功能性肛門直腸痛可選擇硝苯地平、地爾硫卓、硝酸甘油軟膏、沙丁胺醇等緩解疼痛。另外可酌情使用抗抑鬱或抗焦慮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氨、三環類藥物等。
3.生物反饋治療
通過多次正反嘗試訓練,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協調性和舒張感知能力,此治療方法對部分患有效,生物反饋的成功與否與患者對整個治療過程的接受意願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