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之學(南宋時反對虛談性命、提倡實事實功的學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宋時反對虛談性命、提倡實事實功的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功利之學
  • 定義南宋時反對虛談性命、提倡實事實功的學派
基本介紹,形成過程,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主要代表人物有永嘉學派的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南宋時期,道學處於主流地位,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以“理本氣末”為基礎的龐大的理學體系。陸九淵開創心學,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體系。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雖然在學術上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他們的儒學理論在目的和歸宿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同植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而且其學術趨向也有共性即“皆談性命而辟功利”。功利學派就是針對這種學術傾向而興起的。

形成過程

功利之學的形成演變有一個過程。早在北宋初年,李覯就提出“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的功利觀,反對孟子、董仲舒“貴義賤利”的觀點,成為後來功利思想的先驅。至南宋初年,薛季宣與道學正統發生分歧,其學“主禮樂制度,以求見之事功”,反對空談天命性理。之後,陳傅良進一步弘揚“變通當世之治”的思想。至陳亮、葉適時,功利之學大昌,形成了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與朱熹代表的理學派、陸九淵代表的心學派鼎足而立。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是地處浙江的兩個學派,其學術觀點基本一致。在宇宙觀上,他們強調“道在物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反對“離器言道”和“容理於心”。陳亮說:“盈宇宙者,無非物。”“道非出於形氣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間。”“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葉適也說:“形於天地之間者,物也。”“物之所在,道則在焉。”他們認為“盡遺萬事而特言道”的理本論和“玩心於無形之表”的心本論,完全是“以無適無”的空談。在認識論上,他們主張在客觀事物之間去認識事物的道理,重視“行”對於認識“道”的作用。陳亮說:“天下固無道外之事也,不恃吾天資之高,而勉強於其所當行而已。”認為知識的獲得來源於人的實際活動。葉適也認為認識來源於實際經驗,“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方者為良醫”。在價值觀上,他們重視功利,認為高尚道德在事功中才能表現,道德的完善在實事實功中才能達到,反對理學家把理與欲、義與利絕對對立起來的觀點。陳亮說:“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葉適說:“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於是,他們主張理欲同體,義利雙行,王霸並用。功利之學的代表作有陳亮的《陳亮集》和葉適的《葉適集》、《習學記言》。

歷史意義

功利之學的觀點,直接為改革政治和抗金主張提供理論根據,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人,亦產生了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