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課程觀是指以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的課程觀念。代表人物為英國思想家斯賓塞和生物學家赫胥黎。較早的學校課程都帶有功用價值,如中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古希臘的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後來由於脫離生活,學校課程長期缺乏實用價值。直到 19 世紀,由於大工業生產、商業和航海業等的需要,自然科學才進入學校課程。
斯賓塞首先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認為教育是個人完滿生活的準備,科學知識具有準備人類活動的最大價值,並從功利角度對不同學科的價值作出說明:(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需要學習生理學、衛生學、遊戲、運動和體操,以保持自身的健康;(2)間接保存自己的活動,需要學習形式邏輯、算術、幾何、機械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和社會學,以掌握獲得生活資料的本領;(3)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需要學習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了解養育知識,以保存種族;(4)維持正常社會關係的活動,需要學習歷史和社會學,以履行公民的社會義務;(5)滿足愛好和感情的活動,需要學習文學和美術,包括詩歌、音樂、繪畫和雕刻等,以享受美好的休閒生活。他列出的科目表,被 20 世紀多數國家的普通學校採用。赫胥黎主張學校課程應以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為兩大中心科目,科學知識的教授不應當是片斷的灌輸,而必須是自然科學綜合知識的傳授,並且教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他提出國小教育的課程可分四大類:(1)體育;(2)家政;(3)德育;(4)智育。所謂智育就是讀、寫、算,是掌握一切知識的手段。在教授基礎學科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智力訓練與藝術訓練,而最適於這方面訓練的學科是自然科學、圖畫、雕刻、音樂。他的觀點,對英國的理科教育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