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凡: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1957年6月生,重慶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找礦系,留校任教至今。其間,分別於1985年9月~1989年10月和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緊接於1996年10月~1999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完成博士 後研究工作,出站時破格晉升研究員,回校即轉聘為教授,現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系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終身會員,四川省地質學會 和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寶玉石及岩礦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地質礦產勘查教授級高級諮詢師,四川省學術 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專業委員會專家,1996年12月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劉顯凡教授結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博士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顯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市
- 出生日期:1957年6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成都地質學院
- 主要成就:七五國家305項目下屬專題
中國科學院八五黃金研究重大項目下屬專題
中國科學院九五資源與環境研究重大項目下屬專題 - 代表作品:地球化學(英文版)
人物簡介,科研項目,獲得榮譽,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出版教材,
人物簡介
劉顯凡教授,博士生導師,男,漢族,生於1957年6月,重慶市人,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找礦系,留校任教至今。其間,分別於1985年9月~1989年10月和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緊接於1996年10月~1999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出站時破格晉升研究員,回校即轉聘為教授,現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系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終身會員,四川省地質學會和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寶玉石及岩礦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地質礦產勘查教授級高級諮詢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
科研項目
劉顯凡教授結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博士後研究工作至今,作為主研人員、項目執行人和負責人完成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
(1).七五國家305項目下屬專題;
(2).中國科學院八五黃金研究重大項目下屬專題;
(3).中國科學院九五資源與環境研究重大項目下屬專題;
(4).中國科學院與雲南省九五合作攻關項目下屬課題;
(5).中國科學院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
(6).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
(7).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綜合研究項目;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
(10)十一五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下屬專題;
(11)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2項);
獲得榮譽
迄今為止,劉顯凡教授已先後獲得四川省政府一等獎1項;地礦部二等獎1項、四等獎2項;四川省教委三等獎1項;中國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四川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各1項;學校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科技成果運用於生產發揮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均為第一作者),其中進入SCI檢索8篇,EI檢索5篇,ISTP檢索3篇;合作出版專著5部。列前三作者的代表性論著有:(除註明排序外,均為第一作者)
學術論文
(1) )地球化學(英文版),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micro-fine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in SW Guizhou and NW Guangxi, China;1998, 17(3): 249 ~257(EI檢索)
(2)地質學報(英文版),“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from primary ores into oxidized ores in finely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s”; 1998, 72(3):30~39(SCI檢索)
3) 地質學報(英文版),“Geochemical tracing of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triangle area.”; 1999, 73(1): 291~298(SCI檢索)
(4)中國科學(D輯),“雲南六合深源包體及其與富鹼斑岩成岩成礦的關係”; 中文版:1999,29(5):413~420;英文版:1999,42(6):627~635(SCI檢索)
(5) (國外SCI檢索原刊)Journal of Geodynamics,“Na-rich microlite-glass in deep xenoliths, Liuhe, Yunnan:discovery and implications”; 2000, 29:141~147 (SCI檢索)
(6) (國外SCI檢索原刊) Geochemi. et Cosmochemi.“Mantle metasomatism and platinum- group elements fractionation: Evidence from deep-source xenoliths at Liuhe, Yunnan, China” 2002,66(15A): 749(SCI檢索)(第三作者)
(7)成都理工學院學報,“化探結合X射線螢光測量在西天山確定異常元素賦存礦物形式的實踐” 2002,29(3):263~267(EI檢索)
(8)礦物學報,“富鹼斑岩中超鎂鐵深源包體的礦物學特徵研究”; 2002,22(3):289~295
(9)礦物岩石,“滇西富鹼斑岩中深源包體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學”; 2003,23(3):39~43(EI檢索)
(10) 地質學報(英文版),“Trace of Silicon Isotopic Geochemi- stry of Rock-bodies and Ore-veins Related to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Deposits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2004, 78(2):459~462 (SCI檢索)(ISTP檢索)
(11)地球科學進展,“地幔柱和地幔流體作用與深部找礦套用研究”; 2004,19(增刊):93~101
(12)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會議論文集,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出版,“Characteristics of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deep mantle constraints on metalliza- tion in alkali-enriched porphyry systems”; Vol.1, 2005, P33~36(ISTP檢索)
(13)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會議論文集,China, Land Publishing House出版,“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mantle metasomatism in the petrogenesis of alkalic porphyries and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Vol.3, 2005, P147~149(ISTP檢索)(第二作者)
(14)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地幔流體在滇西富鹼斑岩成岩成礦過程中的作用” 2006,36(4):503~510
(15)礦床地質(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雲南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床地幔流體成礦作用探討”2006,25(增刊):79~82
(16) 礦物岩石,“滇西富鹼斑岩及其中深源包體岩石的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特徵”;2006,26(4):19~26(EI檢索)(第二作者)
(17)成都理工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四川龍泉山地區膨潤土特徵”;2006,33(6):(第二作者)
(18)礦物學報,“雲南六合霓輝正長斑岩中特殊包體岩石的發現及其意義”,2007,27(3)
(19)礦物學報,“陝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床中碳酸岩的發現及其意義”,2007,27(Z1)
(20)礦物學報,“陝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徵研究 ”,2007,27(Z1)(通訊作者)
(21)礦物岩石學雜誌,“地幔流體的交代作用——來自鹼性正長岩及其深源岩石包體的證據 ”,2007,26(4)(通訊作者)
(22)礦床地質,“雲南劍川金河岩體中地幔流體交代特徵及其成礦意義”,2009,28(2)
(23)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陝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田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示蹤”,2009,39(3)(通訊作者,EI檢索)
(24)岩石學報,“南秦嶺楊家壩多金屬礦區中的碳酸岩岩相學及成礦地球化學 ”,2009,25(5)(SCI檢索)
(25)物學報,“富鹼斑岩中地幔流體的微觀表現形式與交代蝕變成礦意義 ”:2009,29(Z1)
(26)地學前緣,“滇西地區富鹼斑岩中地幔流體作用蹤跡及其成礦作用意義 ”:2010,17(1)
(27)岩石學報,“陝西省略陽縣楊家壩多金屬礦區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示蹤 ”:2010,26(5)(SCI檢索,通訊作者)
學術專著
(1).專著:“滇黔桂三角區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流體地球化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第二作者,執筆人)
(2)專著:“揚子地台西南緣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 地質出版社,2004;(第三作者)
(3)專著:“攀西地區金屬成礦作用與成礦系統” 地質出版社,2007;(第四作者)
出版教材
礦物學簡明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地質出版社,2010
劉顯凡教授長期從事礦物學、岩石學和礦床地球化學的套用基礎研究工作,已形成三個特色研究方向:(1)結合對新疆含錫花崗岩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利用鋯石形態標型特徵判斷花崗岩成因類型和含礦性的準則,拓寬了成因礦物學研究領域,深化了花崗岩的成因岩石學研究。
(2)通過對滇黔桂微細浸染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深入系統地研究,提出該類型金礦成礦物質和流體主要沿深大斷裂通道直接來源於地幔深部,流體具超臨界性質,成礦過程具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特徵,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與淺源物質混染疊加, 深化了金礦礦床成因學研究,也為開展大型和超大型礦床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滇西三江地區富鹼斑岩及其深源岩石包體,發現黑色微晶富鐵矽酸鹽熔融包體岩石和超鎂鐵質包體岩石中的富鈉微晶玻璃體,並由此論證了深部過程的地幔流體交代作用是滇西新生代與富鹼岩漿有關的大規模成岩成礦的深部統一制約因素,進而提出了地幔流體交代作用由高溫到低溫的系列成礦效應,進一步深化了礦床成因理論,為研究和探討大型超大型礦床形成的深部地球動力學及殼幔混染疊加成礦機制提供了新的直接證據。
劉顯凡教授在教學及培養研究生方面,已為研究生和本專科生主講不同內容的10門課程,它們是:結晶學、礦物學、成因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礦物x射線衍射與熱分析、地質學基礎、測試與分析礦物岩石學、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學、礦產資源開發概論、能源地質學,涵蓋了寬廣和深入的地質學知識;指導或參與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持或參與學院、系和教研室的學科、專業和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