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秀

劉長秀

劉長秀,女,61歲,漢族,中共黨員,大學,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員。在載人飛船逃逸系統研製中,她攻克了“支撐及其干擾”該個重大課題。她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長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西北工業大學
  • 主要成就:全國三八紅旗手
  • 學歷:大學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艱苦創業,勇於創新,攻克尖端技術,兼顧事業與家庭的關係,

個人簡介

劉長秀1966年大學畢業後,到總裝備部某風洞實驗室基地工作,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是中國空氣動力界惟一的女噴流專家。她勇克噴流特性試驗技術難關,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和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中國婦女網資料,她先後參加風洞試驗近3000次,在“神舟飛船和14種重大武器型號研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某型戰機研製中,首次建成並使用了高壓氣源及自動控制噴流調節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橫向試驗技術問題。
劉長秀
在載人飛船逃逸系統研製中,她攻克了“支撐及其干擾”的重大課題。據中國婦女網資料,她在國家級刊物或學術會議上發表40餘篇論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榮立三等功1次。

人物事跡

艱苦創業

1966年,劉長秀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隨後她走進了川西北大山深處的空氣動力研究基地。當時,大山溝里生活十分困難,但最重要的是沒有設備,規劃中的一座座風洞,有的只有圖紙,有的連圖紙都沒有,該時期,中國的殲擊機、飛彈、火箭等一大批武器型號相繼上馬,任務書像雪花一樣飛來,等待試驗的“型號”排起了長隊。搞飛機的人來了,對劉長秀等科研人員說:“你們知道我們的試飛員是怎么試飛的嗎,飛人家的飛機,人家只給一個大概的數據,關鍵數據還保密。飛機的性能,比如能飛多高、安全邊界等只能靠我們的試飛員冒生命危險去摸索。”搞飛彈的同志一到基地就給科研人員講:“因為沒有風洞做不成試驗,飛彈的環境試驗只好到最熱的西雙版納和最冷的長白山去做。一位女工程師在唐古拉山口為追一張數據卡片,追著追著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本應該在風洞裡做試驗搞研究的,但劉長秀和同事只好自己動手建風洞。不論男女,一起攔河、架橋、築壩、開山。沒有住房,就在老百姓低矮潮濕的茅草屋裡安家;沒有辦公桌,繪圖板就支在飯桌上、水缸上。

勇於創新

1971年,基地建成了第一座高速風洞。劉長秀作為首批科技人員,投入某飛機的噴流特性研究。噴流試驗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如果做不了噴流試驗,就無法準確模擬飛行器的真實飛行,就極有可能出現飛機撕裂立尾、火箭因噴流不均傾斜等重大險情,甚至機毀箭亡。該項技術,當時只有美國等少數航天大國掌握。在中國,無論是試驗技術還是基礎設備,都是一片空白。在沒有老師、沒有借鑑、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劉長秀和另外7名同事,僅憑著一本使用說明書上簡單的曲線和數據,開始了艱難的摸索。在長達12年的攻關中,課題組最早的8個人,先後有6人離開了基地,最後只剩下劉長秀和另一名同事。工作中,所有的模型、裝置都必須由自己設計、自己製作、自己安裝、自己調試,一次試驗中,一根高壓管路突然爆裂,碎片在廠房內亂飛,窗戶玻璃被打得粉碎。當時,她站在模型後面,才僥倖躲過一劫。該型飛機噴流特性研究課題獲得圓滿成功,基地的試驗能力得到空前增強,為中國噴流試驗技術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項課題獲得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隨後,為了能讓我國自主研製的某型戰機早日鷹擊長空,劉長秀把目光緊緊盯在了“翼尖支撐後體測量噴流試驗技術研究”上,這是一項世界氣動專家公認的難度非常大的前沿課題,其總體方案論證、實施方案設計、噴流設備建設,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作為課題組長,劉長秀既要親自乾,又要進行指導,經常通宵達旦。噴流試驗噪音高達130分貝,若達到135分貝,就能把耳朵震聾。為了準確記錄試驗數據,劉長秀總是站在噴管前近距離觀察。長期下來,她的耳膜受到了不可恢復的損傷,留下了耳鳴的毛病。經過不懈努力,基地實現了翼尖支撐後體測量技術的工程套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套用於某型戰機噴流特性試驗研究,為型號單位提供了全套氣動數據,使中國高速噴流試驗研究邁上了新台階。
推力矢量技術,是發展新一代戰機的核心關鍵技術,劉長秀報請基地批准,著手從國外引進該項技術。幾經周折,終於與外方草簽了契約,正當她高興得想歡呼時,外方突然撕毀契約。這件事刺痛了劉長秀,她清醒地認識到,國防尖端技術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只能靠自己。她帶領課題組的同志,開始了艱苦的自主研究。波紋管空氣橋,是該試驗技術中的關鍵部件。據四川線上資料,劉長秀從近500個成品件中挑選出8對符合要求的部件用於試驗,從總體方案到模型設計,從地面調試到試驗套用,劉長秀帶著課題組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後,該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究成果已套用於型號。

攻克尖端技術

1992年1月,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逃逸飛行器是“神舟”飛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發生意外,逃逸救生系統就顯得特別重要。劉長秀擔負了逃逸火箭噴流試驗研究工作。當時,逃逸飛行器頭部多噴管高壓噴流試驗技術只有少數航天大國科學家懂得。在中國,從試驗方法到試驗設備都是空白,逃逸火箭噴流試驗技術被列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解決的10大關鍵技術之一。因此,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初的試驗大綱中,逃逸飛行器的吹風試驗,被安排在國外進行。但劉長秀覺得,若讓國家有基地用不上卻花高價到國外去做試驗,就太對不起祖國了。
在連飛船圖紙都沒有見過的情況下,劉長秀帶著課題組開始收集、積累資料,並設計、改造設備,多次輾轉上海、西安、合肥等10多個城市,對感測器、閥門等設備進行廣泛調研。為了研製符合指標要求的測量系統,劉長秀經過多次調研、分析,最終確定在合肥電子科學研究院購置高壓感測器。可該院以現有產品精度不夠,重新研製耗時長、費用高為由婉拒。劉長秀就從普通工人到工段長,從技術主管到總工程師,直至院領導,反覆“公關”。她的執著終於感動了對方,該院破例為他們單獨趕製感測器。歷盡艱辛,劉長秀帶領課題組圓滿完成了設備訂購和加工,經過安裝調試,終於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高壓噴流試驗設備。1992年4月,“921”工程專家組到基地討論有關飛船氣動特性試驗大綱問題時,劉長秀第一次見到了飛船和逃逸塔外形圖。經過多次爭取,劉長秀終於拿到了該項任務。據四川線上資料,她帶領課題組的同志對逃逸火箭不同姿態、不同速度、不同高度的300多種狀態,進行了上千次地面模擬試驗,獲得了上萬個試驗數據,準確地掌握了逃逸火箭噴流影響的基本規律,攻克了道道難關,為逃逸系統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設計提供了準確可靠的試驗數據。

兼顧事業與家庭的關係

劉長秀跟丈夫董臻東是大學同學。2000年、2002年,夫婦二人相繼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成了中國少有的“將軍夫妻”。劉長秀剛做母親的第5天,丈夫就到軍墾農場去了。一次,她的父親突患腦血栓。當時,劉長秀正承擔著一個上百萬元的科研項目,兩個孩子分別面臨著考大學、考高中。劉長秀每天早晨總是5點多就起床,先安頓好父親,再為全家人準備好早餐,然後再上班。就這樣,她超負荷地運轉,一直堅持到2002年父親去世。劉長秀對自己的要求是,對老人要有孝心,對丈夫要關心,對孩子要有愛心,對家庭要有責任心。
劉長秀把多年的科研實踐總結為《高速噴流試驗技術》和《噴流影響與修正》兩份教材,把長期積累下來的30多萬字的技術手稿都貢獻了出來,她教導學生少說多做,告訴年輕人怎樣做合格的“氣動人”和堅強的國防科技戰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