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概述,簡介,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著述,論文,著作,所獲獎項,推崇“人文奧運”,標誌性文化概念,
人物概述
簡介
劉鐵梁,男,1946年1月生,遼寧省綏中縣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4657部隊學生連鍛鍊兩年之後,到北京郊區良鄉中學任教和擔任教研員。1979年入北京師範大學讀民間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鐘敬文教授。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農村,長期進行民俗學田野調查。編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手冊》、《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區卷》、《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經典》等,發表有《村落廟會的傳統及其調整——范莊“龍牌會”與其他幾個廟會的比較》、《 廟號類型與民間宗教的實踐模式——以安國藥王廟會為例》、《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民藝術》等論文。曾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主講課程
研究方向
主要在民俗學理論、村落民俗研究、廟會研究、民俗志、鄉村民間自治組織與儀式行為、歌謠學、故事學等方面。近年來,注重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農村城鄉社會中開展對於民俗傳統的深入調查,為理解近現代地方社會和文化建構的歷史,提出並進行了“標誌性文化統領式民俗志”的調查研究和寫作實驗。
主要著述
論文
1. 《勞動歌與勞動生活》,《民間文藝學文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5. 《雅俗對流中的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季刊》,1988年3月。
6. 《俄羅斯的民間故事》,《民族文學研究》,1990年2月(譯文)。
7. 《關於民俗學本位的思考》,《民俗研究》,1991年4月。
10.《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學年鑑》(1991-1992)。
11.《民間文學的學習》,《北京自學考試》報,1992年3月26日。
13.《中國近年來民間故事的蒐集與研究》,(韓國)《比較民俗學》第11輯1994年。
14.《 深入開展民俗的調查與研究》,《中國民俗學研究》,1994年。
16.《中國南方求雨傳說和信仰》,(奧地利)《Folk Narrative World View》,1995年9月。
17. 《民俗調查中的心理觀察問題》,《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3月。
19. 《聯村組織與社區儀式活動》,王銘銘、王斯福主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21.《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幾個階段》,《民俗研究》,1998年4月。
22.《民俗志研究方式與問題意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6月。
27. 《姻親關係和鄉鄰合作-上海郊區張澤鎮兩個村莊的案例》,《民俗研究》,2001年3月。
29. 《民間文化遺產的調查與搶救》,《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5月 。
31. 《桐城民俗風情·序》,黃山書社,2002年2月。
32. 《談年味》,《光明日報·文化周刊》第355期,2002年2月6日B1版。
34.《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的學科性質與方法論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2月。
35. 《實施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漫談》,《守望家園》,西苑出版社,2002年7月。
著作
1. 《童話辭典》,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9月(合著)。
2. 《中外民俗學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合著)。
5.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合著)。
6. 《 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合著)。
主編
《中國民俗文化面面觀》(叢書4冊),齊魯出版社,2000年11月、2001年1月。
所獲獎項
民俗學學科的創建與實踐,獲教育部2001年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推崇“人文奧運”
作為“人文奧運”的建設內容之一,2008年奧運會籌辦期間,北京市對文物保護的力度持續加大,18家文物保護單位被要求改善保護條件。一些專家也表示,如何把生動獨特的老北京民俗風情展現給世人,也是2008年北京人文奧運的一個重要理念。劉鐵梁認為,民俗文化是伴隨著民眾實際生活的文化,應將北京長期形成的獨特的民俗文化與2008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的理念相結合,向全世界展示北京在歷史的綿延中形成的厚重的文化積澱。
標誌性文化概念
按照劉鐵梁的觀點,所謂“ 標誌性文化 ” 是指在地方民俗文化中 ,某些事象顯得特別重要和饒有深意,體現出當地民眾生存發展的適應與創造能力,也證實著當地民眾與外部世界交往的經歷,因而成為群體自我認同,並展示於外人的事象。標誌性文化,是對於一個地方或群體文化的具象概括,一般是從民眾生活層面篩選出一個實際存在的體現這個地方文化特徵或者反映文化中諸多關係的事象。
劉鐵梁認為,一個事象要稱得上是一個地方的標誌性文化,它一般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 ,能夠反映這個地方特殊的歷史進程,反映這裡的民眾對於自己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文化所作出的特殊貢獻;第二 ,能夠體現一個地方民眾的集體性格、共同氣質,具有薪盡火傳的內在生命力;第三,這一文化事象的內涵比較豐富,深刻地聯繫著一個地方社會中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所以對於它的理解往往也需要聯繫當地其他諸多的文化現象。標誌性文化不是對地方文化整體特徵的抽象判斷,對於它的確認,要求我們能夠找到代表這地方文化整體和特性的具體文化現象。
在標誌性文化概念的指引下所進行的民俗文化普查,其最直接的成果形式就是新式民俗志,即“標誌性文化統領式” 民俗志。這是一種突出地方文化特徵,體現地方文化自覺的民俗志。劉鐵梁認為它至少表現出下面三個特點:首先是民俗志的章節標題就是地方的標誌性文化,包括它的一級標題和它下面的幾級標題;其次在描述中,體現出民俗文化的整體性、內在聯繫和象徵意義;最後大量使用鮮活的民俗語彙,並且有對具體民俗個案進行的“深描”。要體現新式民俗志的特點,就要求我們在使用方案進行調查時,要與地方民俗學者合作,要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紛繁複雜的民俗事象里篩選出地方的標誌性文化,然後要根據所確定的標誌性文化靈活調整調查提綱,深入地方民眾生活,理解民眾的理解、解釋民眾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