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訸

劉訸

劉訸,字君顧,號介亭,納西族。永北府清驛人。生於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卒於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文職二品官。雍正十三年( 1735年)中舉,乾隆二年( 1737年)丁巳恩科中二甲 52名進士,為該科雲南進士第一名。後經選考,授翰林院編修,參與撰修《大清一統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訸
  • 國籍:清朝
  • 民族:納西族
  • 出生地:麗江
  • 出生日期: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 逝世日期: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
  • 職業:翰林院編修、蘇州知府
  • 主要成就:進士
  • 代表作品:《大清一統志》、《請免金課奏》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乾隆四年( 1739年),劉訸因學識出眾,得到左右相國張廷玉鄂爾泰賞識,推薦劉訸出任四川順慶知府,因幹練超群,任職 9個月後,調任重慶知府。半年後,其母死於重慶衙署,劉訸送葬回籍。葬後,調任山東曹州知府,任職 3年,修治河道,建設考棚。期間,乾隆江南路過曹州並召見劉訸,他將治理曹州 48條水利圖,呈獻予乾隆。乾隆看後,大賞其才,說“曹州不足以盡其長”,當即下旨調任蘇州知府。蘇州是江南最富裕的郡州。劉訸到任後,忠於職守,勵精圖治,深得蘇州民心。江蘇總督巡撫,非常賞識他的清廉及才能,共同上奏朝廷推薦他為“鎮揚道監司”。還不到一年,乾隆又下旨任命他為福建按察使。他到福建,秉公執法,事必躬親,很快處理完陳案。福建總督和巡撫又一次向朝廷推薦,乾隆親自批示道,“朕謂此人為天下賢員,今果然不爽。”劉訸得到乾隆皇帝的肯定。
劉訸到福建一年後,又擢升為河南布政使。任職期間,政績突出,又得到上上下下讚揚。過了幾年,河南黃河揚橋決堤,淹沒了萬畝良田。劉訸親自到災區進行疏浚河道,慰問撫恤,殫精竭力,吃住於船中 5個月。這時乾隆南巡迴北京,路過河南,省府官員親自迎接,當時巡撫沒有具實上奏水患,皇帝大怒。又追問劉訸,他如實上報災情。乾隆聽後即刻命他署理河南巡撫。他竭盡全力抗洪築堤,決口逐漸縮小。通過數日修築,決堤被堵住,河流被疏通,淹沒的良田顯露出來,水患消除。劉訸殫精竭力,治理河道的事,上奏到朝廷,且造福於河南民眾。沒過多久,山西吏制腐敗,需進行整治,又將他調任山西布政使。剛剛一個月,又遇山西大旱,蝗蟲遍野,劉訸率官員督查蝗災,通過艱苦努力,才將蝗災消除。是年秋天,又下大雨,發生洪澇,汾河、沁河等水流堤外,巡撫非常擔心,將災情上奏朝廷,乾隆特下聖旨,說劉訸過去在河南抗洪救災,擅長治水,令他專門督查災情,體恤災民。劉訸想盡一切辦法,進行疏通,做到竭盡全力,使山西民眾得以安居樂業。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山西舉行武鄉試,正遇下大雪,天寒地凍,劉訸積勞成疾,突然中風痿痹,且右體手足癱瘓,他上奏乾隆皇帝,提出辭職歸鄉,乾隆下旨慰問他說,“你不是裝病逃避的人,可回家好好調養,病好後再來北京,正是你乾一番事業的時候啊!” 劉訸接到聖旨,帶著家眷南歸。至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回到永北府清驛家中。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秋天,他舊病復發,溘然長逝,享年 61歲。第二年夏天,其夫人也仙逝,擇吉日,同葬於河口雞心嶺。劉訸學源於家,名成於國。升任到清朝封疆大吏,猶如岳飛與杜牧了。功在當代,享天下之殊榮。
退居林泉,病逝於家中,享盡了人生全福。

主要作品

劉訸在翰林院為編修時,向乾隆上奏《請免金課奏》,減免了大理、永北兩府金沙江沿岸的淘金稅。還鄉後,受永北知府陳奇典的聘請撰寫《乾隆永北府志》 28卷。還撰有《詞館課藝》《和鳴集》《永郡新設義學碑記》《節婦阮氏傳略》《程海觀水》《學舍書燈》《程河觀魚》《春日登西山關二首》《初春遊龍潭三首》《萬壽宮告成恭紀》等傳記詩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