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耀(1930—),河南舞陽人,少將軍銜,中共黨員。曾任漳州軍分區參謀長、南昌陸軍學院副院長、福建省軍區紀委副書記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炳耀
- 出生日期:1930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曾任職業:漳州軍分區參謀長等
背景,經歷,職業生涯,將軍風采,
背景
他的幼年時代,日寇入侵,戰火紛飛,失去家人的他流落異鄉;15歲時他參加了新四軍,經過幾年戰爭的洗禮,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19歲時,他迎來了全中國的解放,也迎來了全新的人生;從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的區隊長到南昌陸軍學院副院長,他從目不識丁的窮孩子成為一代軍事教育訓練者……
經歷
1930年12月,劉炳耀出生在河南舞陽縣太尉鄉火燒劉村的一戶農家。在劉炳耀的記憶里,他的幼年與少年時代,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廣闊的中國大地,國內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在劉炳耀的家鄉,人們過著朝不保夕的艱難生活,劉炳耀的父輩三兄弟中只有他父親娶了親,二伯單身一輩子,後來由於生活無著餓死在街頭。不久,劉炳耀的父親也慘死他鄉。年幼的劉炳耀只能與大伯相依為命。
這樣的艱難日子一直持續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5歲的劉炳耀此時已逃難到江蘇,當他站在街頭,注視著載歌載舞歡慶抗戰勝利的人流從他的面前經過時,他的心裡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參加革命隊伍,參加新四軍,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1945年10月,劉炳耀成為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戰士。在革命軍隊的大集體裡,15歲的劉炳耀時刻提醒自己要以堅強的毅力與頑強的鬥志去戰勝一切困難。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以22萬軍隊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1946年7月,劉炳耀參加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註:所謂七戰七捷,是指1946年7月至8月,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在粟裕指揮下,在江蘇中部地區粉碎國民党進攻,取得了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在戰鬥過程中,部隊為了捕捉戰機殲滅敵人,常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劉炳耀由於疲勞過度,有時走著走著竟累得睡著了,直到自己的頭碰到前面戰士的背包才清醒過來。每每這種時候,他總是趕緊抖擻精神,快步跟上隊伍。看著這個身體單薄的15歲新兵娃子,部隊領導心疼了,決定動員他到相對比較穩定的地方部隊,待正規部隊條件有好轉後再回來。但是劉炳耀堅決不同意,他的心裡早已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到最艱苦的一線部隊去鍛鍊。從此他深怕領導再說他年紀小,每逢行軍打仗,都咬緊牙關,以減輕領導和戰友們的負擔。他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力圓滿地跟隨部隊完成了一次次戰鬥任務。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中,他衝鋒陷陣,勇敢殺敵,多次立功受獎。
時光也許可以沖淡一些記憶,但對於劉炳耀將軍,卻永遠無法沖淡那些浸潤著血與火的深刻印痕。他提起了曾經參加的淮海戰役:“那可是一場決定國共兩黨生死命運的決鬥。從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雙方以徐州為中心,投入了一百多萬力,經過66天的戰鬥,我軍共消滅國民黨軍55萬多人。可以說,那場戰役奠定了全國的戰局。”
劉炳耀將軍說,戰局到後期時國民黨軍已一片混亂,後勤跟不上,在寒冷的冬天,敵兵餓得實在受不了。當時敵我雙方的陣地距離不到百米,因此國民黨兵常在夜裡冒著生命危險爬到我方陣地來。
職業生涯
劉炳耀六七歲時,父親節衣縮食,送他去讀了一年書。後來兵荒馬亂,他就再也沒有機會讀書了。但劉炳耀沒有想到的是,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他竟然又有了教他認字的老師。77歲的將軍滿懷深情地談起了她們,“部隊里的三位女同志每天教我寫字。她們當時都才二十多歲,都是從上海等地到蘇北參軍的知識分子。其中有一位是團的組織幹事、鎮江人張佩玉,她教我特別細心,最早學會的是‘革命’、‘國家’、‘團結’、‘不恥下問’這幾個詞。她還給我補衣服、織毛衣。還有一位是上海來的紀大姐,她送了我一隻鋼筆,這在當時物質十分貧乏的情況下是非常珍貴的,我一直把那把筆隨身帶著。每次一到宿營地,她們就會督促我認字、寫字。她們為我後來的繼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從1945年參軍至1949年全國解放,經過4年多殘酷的戰鬥考驗,劉炳耀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1949年9月,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校址在目前的閩侯上街一帶)成立,學員有一兩千人,葉飛任校長。年僅19歲的普通戰士劉炳耀,被任命為該校十二中隊區隊長(相當於排長,領導三十多人)。得知領導的這一決定時,劉炳耀感到很突然,自己是一個唯讀過一年國小的半文盲,認得的字也十分有限,能管理好這么多學員嗎?提起當年,老將軍不禁笑起來,“說句心裡話,聽到要我到軍政大學任區隊長的訊息後,興奮得一夜沒睡,太渴望進學校學習的機會,可以說是夢寐以求,但又擔心自己文化水平低,缺乏領導能力,難以完成這項任務。”
軍政大學開學後,讓劉炳耀意想不到的是,從學校的領導到學員對他都非常尊敬。當時有許多新入伍的青年學生都是高中生,一個個都可以當他的老師,但這些學生並沒有瞧不起他、為難他或是疏遠他,而是體諒他、手把手地教他。劉炳耀的顧慮和擔憂很快消除了,他自信地在區隊的黑板報上寫下“認識自己、鍛鍊自己、提高自己”三句話與學員們共勉。
軍政大學,從此成為劉炳耀人生的全新轉折點。在軍校里,他如饑似渴地投入到文化與軍事理論的學習中,在軍校領導和學員們的幫助下,他進步飛快,很快就摘掉了半文盲的帽子,並以驚人的毅力跟隨學員們完成了學校規定的所有課程。軍校的工作鍛鍊和學習收穫,使他增添了做一位有文化的軍人的決心和信心。從此,他在漢語字典的幫助下,博覽各種軍事經典著作。由於文化基礎差,劉炳耀讀懂一篇文章往往要比別人多用幾
倍的時間,但他不怕難、不服輸,在床頭寫下“努力!努力!再努力!”這7個大字來激勵自己。
後來,他離開軍校,先後在第十兵團14步校、福建軍區教導營、福州軍區教導營、漳州軍分區等單位工作,不論工作崗位怎樣變換,有一點劉炳耀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更加忘我地學習。
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學習,使劉炳耀很快成為一位有實戰經驗的軍事教育的領導幹部。1975年,劉炳耀走上了被譽為“中國西點軍校”的南昌陸軍學院的領導崗位,先後擔任南昌陸軍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副院長,為我國現代化國防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陸軍學院的17年中,他親自為學員們上課,講有關戰役的實戰經驗體會;先後單獨或和同仁合作,在《解放軍報》、《中國行政管理》、《軍事學術》、《軍事教育》、《戰術研究》、《學報》等軍內外報刊雜誌和學術研究會上,發表近百篇文章,成為一代軍事理論教育家。其中,以他親身經歷完成的《對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中的決策和指揮失誤的分析》是一篇很有研究價值的軍事史料。1991年離休後,劉炳耀還將自己的軍事論文彙編成書,“現在已進入電子時代,我的點滴經驗之談僅能作為新一代軍人的參考資料,希望能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多做點事。”
將軍風采
將軍的書房裡,不僅有大量的軍事書籍,有他練字的書台,更擺放著一張醒目的婚紗照,上面是風采依舊的劉炳耀將軍與他的妻子陳鴻秀。“那是前幾年補拍的,這張是我們年輕時的結婚照。”比將軍年幼3歲的陳鴻秀熱情地為我們介紹著,看得出來,她與將軍的感情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沉澱,已有了一種令人羨慕的甘醇韻味。
1956年,劉炳耀在福建軍區教導營當參謀時,認識了清秀大方的福州女孩陳鴻秀,從軍校護士班畢業的陳鴻秀當時是九三醫院(現南京軍區福州總院)的護士。1957年,他們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而現在,他們有著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兒子和女兒先後參軍,現在,兒子仍在某海防部隊,女兒從部隊轉業後在電視台工作,而他們的孫兒輩更是給兩
位老人帶來許多快樂。曾經的艱苦生活讓劉炳耀始終保留著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慣。他每天早起掃地,澆花鋤土;洗衣服的水倒在桶里,用來沖洗衛生間,空調管里滴下的水也被他用鐵罐接起來澆花。採訪那天,我們注意到,將軍身上穿的仍是有補丁的褲子。
鋪紙、研墨,77歲的劉炳耀將軍為即將到來的2007年的“八一”,揮筆寫下了剛勁有力的“雄風”二字。他說,每年“八一”之際,他總是特別懷念當年金戈鐵馬的歲月,懷念那些為革命事業、為全國解放付出了生命的戰友們。他說,英雄已逝,但英雄之魂永駐,英雄的雄風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