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榮 (1892—1970)又名紹周。廣東肇慶市高墩里人。幼年隨父劉峻周赴喬治亞,畢業於彼得堡大學。十月革命後獲聘為彼得格勒蘇維埃委員,創辦《旅俄華工大同報》。民國8年(1919年)3月,代表中國工人階級出席共產國際第一次大會,和翌年7月召開的第二次大會,3次拜見列寧。列寧親筆在其身份證寫下“請蘇維埃各機關團體給劉澤榮各種協助”詞句。
民國9年,回國,歷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西南聯大教授。民國36年,出任民國總統府駐新疆特派員。1949年9月,協助陶峙岳起義,實現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著有《俄漢大辭典》、《俄文文法》等刊行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澤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州市
- 出生日期:1892
- 逝世日期:1970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為了使旅俄華工得到生存,曾聯絡留俄中國學生劉文、張永奎、朱紹陽等向俄國臨時政府遞交了申請書,呼籲給予貧困的華工以救濟。同年4月18日,他聯絡留學生、華僑成立“中華旅俄華僑聯合會”,被推選為會長。並以“中華旅俄華僑聯合會”的名義再次向俄國臨時政府提出申請。終獲撥款7000盧布,作為暫時供應華工一伙食和醫藥費。十月革命後,經他與蘇維埃政府協商同意,截至1918年俄國東部發生內戰鐵路被破壞時,共遣送數千名華工回國。
1918年底,中華駐俄聯合會改名為“駐俄華工聯合會”,劉澤榮擔任該會會長。由於當時中國駐俄公使劉鏡人已回國,蘇維埃政府外交部正式確認駐俄華工聯合會有權負責保護駐俄華工的利益。因為有許多中國工人參加了紅軍,劉澤榮受蘇維埃政府和軍事當局的委託,創辦了《駐俄華工大同報》,送給紅軍中的中國戰士和華工閱讀。
1919年3月2日,列寧在莫斯科主持召開了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劉澤榮和張永奎被邀請列席會議。劉澤榮在會上作了發言。這次會後,劉澤榮曾一度被吸收參加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工作。接著,他又於1920年7月19日列席了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後,他還參加了共產國際殖民地委員會工作,為19個委員之一。
這期間,劉澤榮曾3次受到列寧的接見。
1920年11月18日,劉澤榮辭掉駐俄華工聯合會會長職務,攜家眷隨北京政府派去的談判代表團回國。到了滿洲里,地方當局盤查過激黨甚嚴,劉澤榮被認為是“紅黨”,幸有一同歸的中國代表團替他說情,才平安入境。他原計畫去北京,但因北京政府與奉天當局擬以過激黨的罪名逮捕他,遂留居哈爾濱。
在哈爾濱,他先在鐵路交涉局和東省特別區做了一段翻譯。以後又到中東鐵路公司監事會工作,曾任監事會監事。 1921年,劉澤榮被推選為哈爾濱市公議會議員。市公議會是沙俄時期的殖民機構,十月革命時仍為白俄分子把持。雖增添了一些中國議員,但仍占少數。在67名議員中,中國人只有18人,劉澤榮當上議員後,曾聯絡其他中國議員同白俄分子展開了多次鬥爭。
1923年1月20日,在哈爾濱市公議會例會上,劉澤榮、傅羲年等以華籍議員和董事名額太少,提出增加中國議員名額議案,但由於白俄把持議會,議案未能通過。他滿腔義憤,與全體中國議員一起罷會退席,並發表聲明以示抗議。
1926年3月23日,市公議會召開第78次例會,劉澤榮聯合華籍議員,在會上提出改用中文的議案,結果又被否決。他立即聯名申請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要求改組哈爾濱市公議會。他在呈文中寫道:“竊以市公議會沿用俄國語言文字前後達10餘年之久,市民感受痛苦既深且重……。今竟在本國土之內不能使用本國語言文字,世界各國無此惡例……此之成為獨立國家、自決民族之恥辱。”
劉澤榮的立場,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商界頭面人物張廷閣等也相機呈請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要求立即收回市政權。在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於1926年3月30日,宣布解散俄國人把持的市公議會。4月1日,哈爾濱市自治臨時委員會成立,同時還成立市監察委員會,劉澤榮擔任首屆監察委員會委員長。1929年至1931年,他作為以莫德惠為首的中國代表團成員,三次參與赴蘇聯交涉中東鐵路問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劉澤榮辭掉中東鐵路公司監事會監事長的職務,結束了在哈爾濱10年的工作和生活,去北平居住,開始了教育生涯。先後在東北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以及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0年6月,隨同國民黨政府駐蘇大使邵力子前往蘇聯擔任參贊。1945年初從蘇聯回國後,改派新疆工作,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駐新疆特派員。1949年9月,他積極支持和動員國民黨將領陶峙岳舉行起義,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臨時外交辦事處處長。以後被調到國家外交部工作,先後任條約委員會委員、外交部顧問等職。他還曾擔任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著有《俄漢大辭典》。1956年,他64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7月18日於北京逝世,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