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三傑

劉氏三傑

劉氏三傑主要指清末民初湖南瀏陽的劉善涵、劉善澤、劉善渥三兄弟。劉善涵為當時著名實業家,與維新派交好,劉善澤為同光十子之一,劉善渥為當時湖南都督秘書長。三兄弟均善詩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氏三傑
  • 年代:清末民初
  • 組成:劉善涵、劉善澤、劉善渥
  • 出生地:瀏陽市楊花鄉楊花村
簡介,出生地,劉善涵,劉善澤,劉善渥,

簡介

清末民初,湖南瀏陽楊花村有三兄弟,分別為劉善涵、劉善澤、劉善渥。老大劉善涵跟維新志士譚嗣同唐才常一道,在湖南開創新學、辦報、開辦實業。老二劉善澤以詩詞著稱,是同光十子之一,與黃遵憲陳三立文廷式樊增祥鄭孝胥等人齊名。老三劉善渥是湖南省都督譚延闓公署秘書長。2012年3月,瀏陽日報《走讀瀏陽》大型人文報導報導了劉氏三兄弟的故事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4月26日,在瀏陽楊花召開了劉氏三傑文化研討會。

出生地

瀏陽市楊花鄉楊花村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山村,村民多數姓劉。劉氏入瀏始祖劉仲一,元代元統初年從江西宜豐縣天寶里遷瀏陽南市街,世稱南市街劉氏,祠堂在瀏陽水門口(原市委機關)。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南市街劉氏先後有四房搬遷到楊花村。南市劉氏在楊花耕讀傳家,繁衍生息,至今已經三百多年。農閒時節劉氏族人多以鞭爆為業,曾經開設有天雷、源和裕、宏大等爆竹莊,把楊花鞭爆銷到了煙臺、武漢、香港和南洋各地。當時的楊花村名叫楊家灣,最早為楊姓的聚居地。劉姓的爆竹莊在自己的產品招貼上不願使用外姓人的地名,於是印成“楊花灣”。久而久之,竟然成為楊花村的村名,解放後又成為楊花鄉的鄉名。
楊花鄉是一個山間小盆地,關山秀美。有風水先生認為,楊花“藏龍臥虎”,但是“鐵籠關虎”。所以楊花人走出楊花一定生龍活虎,留在楊花必然沒有出息,但是外地人到楊花絕對占不到什麼面子。楊花村東邊山又名寶塔山,山上曾經建有一座保風水、興文脈的圓錐形七層寶塔,過去人們遠在東風界、江口、金剛等地都一眼就能望見。那是楊花的地標,可惜在“文革”期間“破四舊”破掉了。過去楊花鄉的眾姓生民中,劉姓是望族,有所謂“三張兩胡一夏黎,彭劉二姓有馬騎”的說法。“有馬騎”就意謂著有官宦出頭人物。鄉里的保長、鄉紳,多出自彭劉二姓。瀏陽老詩人宋賽雲曾經有詩:“地靈人更傑,一井飲多賢。筆舞鵝碑聳,詩吟佛法禪。南園秋里韻,北苑玉中璇。今喜春來候,楊花綴滿天。” 詩中所說“一井飲多賢”中的“井”,指的就是楊花鄉楊花村的棋盤古井,“多賢”指的是楊花這一個小山村,走出了劉善涵、劉善澤、劉善渥“劉氏三兄弟”等多位文化名人。“劉氏三兄弟”的後裔,現分布在北京、上海、遼寧、香港、台灣、美國等各地。其中劉壽彤、劉豫璇等均是著名詩人。一個村莊,一個家族,竟然如此人文蔚起,實屬難得。

劉善涵

道行孤乘莽眇鳥——劉淞芙
劉善涵,字淞芙(亦作松芙),清同治六年九月十六日(1867年10月13日)生,家住楊花鄉楊花村,後遷城關南市街。少孤,勤學。光緒十六(1890)入縣學。光緒二十一年瀏陽大旱,他協助歐陽中鵠辦礦賑災,並主張礦業當民辦,而歐陽中鵠與唐才常主張官商合辦,湖南礦物局更強令官辦。劉善涵意甚不滿,遂離瀏陽,考入武昌兩湖書院,常與譚嗣同唐才常共商維新救國之道,決定在家鄉試辦新學。遂往上海採購新書與教學儀器。光緒二十一年與唐才常瀏陽,自籌經費開辦算學社。繼由劉善涵主筆,撰《為創算學館上學政江標書》呈省。雖得學政江標支持,但知縣唐步瀛拒不執行。經譚、唐、劉等持續鬥爭,至光緒二十二年,終於辦成算學館,創湖南新學之始。
光緒二十三年五月,《湘學新報》創辦。劉善涵擬章程,籌經費,購新書,並刊刻木板書十餘種。譚嗣同贊云:“惟足下行數千里,費數千金,孤詣苦心,在寒士中可謂絕無僅有”、“典瞻詳實、開館未有之奇”。光緒二十四年他與黎宗鋆、李閏瀏陽設立“不纏足會”,倡導廢除婦女纏足陋習。
譚嗣同與劉善涵同為歐陽中鵠的弟子,兩人交往密切。《譚嗣同全集》中保存有譚致劉的書信七通。譚嗣同曾經贈聯給劉善涵:“道行孤乘莽眇鳥;聲疑同訂盱呼烏。”並親手鐫刻有“雲雷”石章給劉善涵。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死難。劉善涵悲憤已極,寫出很多悼詩。其中有“金牌狂斷三言獄,鐵案同歸七日誅”;“山中莫奉更時詔,海上難逃裂地盟。空見素絲悲墨翟,更無淨土葬田橫”。
光緒二十九年,赴開封應禮部試,舉貢,以直隸州同知候補湖北試用三年。光緒三十二年參與編修《瀏陽鄉土志》。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三年,隨奉天鹽運使熊希齡到吉林清理財政。
民國二年(1913),在縣城迎佛寺創辦瀏陽第一所女子學校,請譚嗣同遺孀李閏任學監。他率先送女、媳入學,以帶動親友開女子入學讀書之先。同年應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熊希齡召,入京任財政部僉事。後到長沙鹽務處任職,民國五年辭職歸,居南市街一枝安莊,鋤園種桔,教兒課女,以詩怡情。民國九年病逝,年53歲。
劉善涵詩文、書法均佳,著作有經史、文集、詩詞、聯語等,共匯為《蟄雲雷齋》15卷,大多散失。1982年由其女豫旋蒐集所存詩文,編輯《蟄雲雷齋詩文集》,印行千冊,寄贈全國各大圖書館。

劉善澤

湖外詩人第一劉——劉善澤
劉先生善澤,字腴深,晚年號天隱。與善涵系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弟。祖父台垣公,植品勵學,著有《南村素心野人集》。父煥瓊公,曾經跟隨道州何紹基讀書,著有《四書章句補義》十九卷。楊花至今還在使用的關口橋,就是劉煥瓊發起在1906年修建的。
劉善澤從小就十分聰明,十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就會寫詩。無論寒冬酷暑,他都讀書不輟。家人勸他稍微休息一下,他卻說:“我喜歡讀書,不覺得疲倦。”少年時代即以詩入選“同光十子”。東南名宿常熟孫師鄭在編輯“同光十子”詩選時,特寫信給劉善澤征詩,稱讚劉詩“雄橫兀傲,不可一世”。後來劉善澤果然以詩名揚海內,與嘉應黃遵憲、義寧陳三立等並稱“同光十子”。辛亥革命之後,他當選為湖南省議會議員。聽說有靠賄賂當選的人,他痛斥之後,再不相聞問。1921年,吳佩孚據五省之地,齎書走幣,再三以秘書長相請,劉善澤堅辭不就。二三十年代,他曾主編《湖南公報》,任湖南官書局編纂,夙外榮利,淡泊自守。日寇進據長沙時,他避居於在長沙西鄉的雲蓋寺,日寇素聞劉善澤的詩名,極欲鉤致為維持會長。劉善澤聞訊,改變服裝逃跑,一時傳為佳話。其後任文學教授於湖南國史館和湖南大學,傳授舊學,享有盛名。他與同為湖南大學文學教授的楊樹達、李肖聃等人倡立麓山詩社,並任社長。楊樹達先生譽先生為“湖外詩人第一劉”,足見先生之詩功力匪淺。他信仰佛教,創立湖南佛教居士林,任林長二十年。1949年農曆正月初五日,病逝於長沙,享年64歲。葬於長沙河西蓮花山。當時的名儒劉宗向送有輓聯:“亦詩伯,亦經師,晚更匯儒釋兩家,篤志篤行,不隨流俗;非數窮,非帝詔,知獨任靈明一點,自來自去,是謂真如。”
劉善澤著有《毛詩鄭箋釋例》十六卷、《榖梁稗鈔》四卷、《論語鄭註疏》十卷、《心經講義》二卷、《佛遺教經講義》二卷,未及刊行,於亂離中散失。現存《三禮注漢制疏證》十六卷、《天隱廬詩集》二十卷。《天隱廬詩集》由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前有周谷城寫的序言和楊樹達寫的《天隱先生傳》。“江海狂瀾盡東倒,卻輸瀏水尚能西”是劉善澤在《瀏水棹歌》一詩中的名句,常常被人用來形容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
據說劉善澤在湖南大學任教時,因夫人身體不好,所以找了一個小老婆。這個小老婆當時才二十歲,出身名門大家,不僅美貌而且詩書極佳。此事一時轟動長沙,有記者採訪她。她於是寫了一首詩發表,其中兩句是:“寧為名士妾,不做俗人妻。”後來她一直陪隨善澤,善澤去世後又終身不嫁。

劉善渥

雨中遠走的詩人——劉善渥
劉善渥,字雨人,楊花村下灣人。劉善澤的胞兄。他生於清光緒三年(1879),1920年逝世於長沙,年僅42歲。他青年時為縣學附生,曾留學日本。回國後,任湖南咨議局議員。1909年12月8日,長沙修業學校教員徐特立,得知湖南代表羅傑、劉善渥將於當日啟程赴滬參加立憲請願會議時,“乃覓刀自斷左手小指,濡血寫‘請開國會,斷指送行’八字”。十天后,在上海召開的請願國會代表團談話會第一次會議上,羅傑、劉善渥展示了徐特立的血書,殷赤淋漓,字跡斑爛,與會代表無不感動。民國成立後,劉善渥先後任湖南省政府都督參事、湖南圖書館館長、省長譚延闓公署秘書長等職。因嗜酒導致英年早逝。著有《雨人詩詞集》三卷。
據聞“劉氏三兄弟”中,善渥是最有才華的一個,詩書畫印俱佳。湖南圖書館至今存有他的書法《百字銘》拓本。山東大學所藏明正統三年何景春刻《風雅翼》首頁為1919年劉善渥修補該書時所配的跋文,題曰“元槧風雅翼十二卷都十冊”,下鈐有“劉善渥雨人父”印章,其跋文落款處鈐有“劉印善渥”印章。劉善渥以金鑲玉裝的格式“手裝此書”,並補配跋文撰述此書由來、狀況及價值。
“劉氏三兄弟”中唯獨劉善渥有後人定居瀏陽,他的孫子劉世傑是我市的著名畫家。但是,由於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也唯獨他的資料最為簡單。劉世傑先生現珍藏有善渥公的書法作品一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