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澄江街道
- 地址:江蘇省江陰市城關
- 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
- 管理區:6個
澄江街道-街道介紹
澄江街道澄江街道地處江蘇省江陰市城關,是江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下轄6個管理區42個社區居委會、22個行政村,總面積124.3平方公里(含新城東辦事處),2006年末常住戶籍人口224707人、暫住人口83024人。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95億元、工商業開票銷售收入477.05億元、財政收入14.43億元。在江陰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綜合考核中,繼續第五年名列榜首。
澄江自古人才彪炳,孕育過“劉氏三傑”、教育家吳研因、愛國高僧巨贊、中國中草藥化學研究先驅趙承嘏、“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等一批優秀兒女。
澄江“枕山負水”、“水環巒拱”,歷來是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和水陸交通樞紐,素稱“江海門戶”、“鎖航要塞”。改革開放以來,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澄江經濟迅速崛起的有利條件,澄江成為“蘇南模式”的重要締造者和參與者,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歷年居江陰鄉鎮之首。如今,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兩大支柱,澄江街道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奮力爭當江陰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的排頭兵。
澄江街道-基礎建設
社區讀報澄江街道辦事處下轄6個管理區、42個社區,各社區設立民政和社區服務、社區衛生和計畫生育、社區治安和民事調解、社區文化、社區環境5個工作委員會。2003年4月成立社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社區工作辦公室,配備專職幹部,負責社區建設日常工作的協調和處理。領導小組下設社區黨建工作小組、社區服務工作小組、社區治安小組、社區文化體育工作小組、社區衛生和計畫生育工作小組、社區環境工作小組等6個條線工作小組。2005年7月設立社區科,配備專職人員3名。
各社區廣泛開展創建示範社區、文明社區、學習型社區、平安社區、特色型社區活動,湧現了以社區服務為特色的花家壩社區、西大街社區,以社區文化為特色的小河社區,以創建學習型社區為特色的暨陽路社區,以居民自治為特色的壽山路社區,以環境保護為特色的青果路社區,以綠色創建為特色的花園社區等示範社區。
城市建設
城市全景自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遷治君山之南修築城池,逐步奠定江陰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商旅港埠地位。唐代以後,城池屢有擴建。明正德年間,城制臻於完備。至解放前夕,城區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市政設施少而差,建成區面積僅為3.4平方公里。
解放後,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改造舊城區、建設新市區。1980年後,《城區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准付諸實施。1984年開發建設虹橋新區,城市建設向老城區外擴展。
1987年撤縣建市後,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道路橋樑、排水供水、供電通信、對外交通、公共綠化等市政設施不斷改善,新的公共建築、居住建築不斷湧現。1990年代開始,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文明衛生城市等活動,使城市面貌徹底改變,形成了一套長期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提升了城市品位。濱江經濟開發區的崛起,新長鐵路、江陰長江公路大橋、錫澄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帶動了城東新區的建設。以“六路”工程牽頭的城市道路建設,拉開了城市骨架。進入21世紀,工業集中區建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城區調整布局,按三類I級中心城市目標要求規劃、建設,城區範圍不斷擴大。至2005年底,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50.11平方公里,城區道路總長達252公里,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195.5公頃,空氣優良率達到90.7%,聲環境質量達到噪聲功能區和生態市指標要求。
道路交通
江陰長江大橋宋時,境內設驛道,西連武進,東接常熟。明清時期,以縣城為中心,有6條大道分別與無錫、常州、常熟直接連通。
1931、1934年,錫澄公路、鎮澄公路先後建成通車,澄江開始出現長途客運業。1999年,作為國家“沿海大動脈”的同三(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公路和京滬(北京—上海)高速公路交匯點的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以及錫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開啟了城區通高速的歷史。2005年,過境的新長鐵路正式併入中國鐵路運輸網開展運輸業務,使澄江地區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運輸業向著“江、海、河換裝”和“鐵、公、水聯運”的全方位、立體式、現代化和國際化方向可持續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城區交通也隨著城市擴張而迅速發展起來,18條城區公交線路全部實行票價1元制和無人售票,基本實現城區公交網路化;至2005年末,城區有合法計程車418輛,全部為桑塔納。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澄江街道進一步加大造林綠化力度,結合城區環境整治,全面開展了增綠、補綠工作,年內新增綠化面積1564畝,其中生態林1033畝、經濟林301畝、四旁植樹230畝,啟動了總面積2300畝的紅柳公園和綺山生態公園建設。同時,澄江街道全面落實環保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把好建設項目審批關,認真開展重點污染企業專項整治活動,切實加強污染源控制,當年關停重污染企業3家、削減排污口1個,削減COD164.1噸、削減二氧化硫846.55噸,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減排任務。投資1000多萬元,在工業集中區東區、富民創業園區新鋪設污水管網4.3公里。投資4800萬元,在富民創業園區集中建設了紅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1萬噸級污水處理設施當年建成。
澄江街道-經濟建設
澄江街道澄江街道以撤鎮建街道為新的起點,加快確立城市意識,以做強服務業、提升製造業為抓手,大力發展城市經濟。2007年上半年,街道實現財政收入9.48億元,增長37.52%,完成工商開票銷售276.83億元,同比增長26.09%,完成服務業增加值46.95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8.24%,占街道GDP的64.12%,比2006年底上升3.41個百分點。
澄江街道-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民國時期,澄江地區已有少量技術人員分布在紡織廠、電廠及蠶種場。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意識不斷增強,至2005年,全鎮科技人員增至17054人、技術工人達到9402人。與此同時,廣大企業以科技創新為龍頭,突出企業自主創新,通過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切實增強了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2006年,澄江街道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認定6項,批准國家火炬計畫項目1項、省火炬計畫2項,申報省名牌產品1隻、國家專利146項,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項。為進一步對全社會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進行有益導向,街道辦事處還出台了加快實施科技創新的獎勵意見。
教育事業
教育現代化澄江素有重文崇教之風,歷史上曾是全省文教樞軸,也是較早興辦書院的地方。建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2006年,街道繼續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工程,200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超過1.2億元,其中街道財政直接安排的經費9950萬元。學校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按照生均210元的標準足額提前到位,總計395萬餘元。投入309萬元,對澄江街道23所國小和幼稚園用電設施進行了增容改造。6所國小建成了校園網,131個班級實現了“班班通”,教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取消了贊助費,明確了各類幼稚園的收費標準,解決了多年來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免收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2006年,澄江街道進一步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適時調整學校布局,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學生創新能力;積極構建骨幹教師校際交流平台,逐步實現城區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努力緩解擇校矛盾,促進公平教育;進一步發揮社區家長學校作用,努力構建全覆蓋、立體式教育格局。
文化事業
心經碑澄江福地,孕靈育英,人文彬盛。東晉大儒郭璞擇居黃山北長弄,《江賦》一出,聲震華夏;唐代異僧道松遊歷澄江,留下千古巨製草書《心經碑》,奔放狂譎,至今稱奇;自初唐至清末千二百年間,載於《江上詩鈔》及其續補的澄江詩人,就有1019人,存詩二萬餘首;清代小說家夏敬渠所著《野叟曝言》,被稱為“人間第一奇書”;蔣春霖、夏孫桐,並稱“蘇南江陰兩詞人”;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是白話文革命的先驅者;文字改革家邢島,乃漢字注音字母的制訂者之一;音樂家劉天華、鄭覲文,醉心絲竹,留下了一大批民樂經典……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澄江地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文化事業建設獲得新的推動力,民眾文化活躍興盛,文化設施蓬勃興起,湧現出一批收藏、文學、故事、書法、音樂、戲曲、美術、攝影、園藝等“特色文化之家”。2006年,小錫劇《楊寡婦罵街》、舞蹈《荷葉下面躲貓貓》榮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
衛生事業
唐初置暨州時,澄江就設醫藥博士掌醫政。此後,澄江名醫輩出,宋代陸文圭、明代呂夔、清代葉時隆、民國曹穎甫等,均名噪一時。建國後,邢鸝江、葉秉仁、夏奕鈞、周慕丹、夏武英、孫澤民等,都是名動一方的中醫名家。進入新千年以來,衛生事業重點由治病救人轉向環境衛生和衛生體系建設,成為一項基礎性工程。2006年,澄江街道對全街道環境衛生進行了兩次集中整治,改變了部分地區髒亂差的面貌,建立健全了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為江陰市生態城市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複查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健全醫保的基礎上,澄江街道建成3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了對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和農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免費體檢工作,把衛生事業引向了深入。
澄江街道-公共服務
“幸福一點通”工程是當地的一項新舉措,街道為122名獨居困難老人免費安裝“電子保姆”,他們遇到急事難事,只要摁下家中的呼叫器,10分鐘內就有人上門施以援手。澄江街道推出的一系列創新工作措施:2008年上半年,發放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1114萬元;老年農民和老年城鎮居民參保率100%;城鄉居民人均醫療費用同比下降25%;殘疾人全部享受低保;提供各類就業崗位1652個,實現各類勞動力就業832人。
澄江街道-歷史人文
祁頭山遺址據境內祁頭山遺址發掘證實,遠在7000年前,澄江地區就有先民聚居。商代末期,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於三弟季歷,攜二弟仲雍等自岐山(今陝西省)奔江南,建勾吳國,澄江鎮成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受封於延陵,澄江屬其采邑;戰國時期,澄江屬楚相春申君黃歇封地,君山現尚存黃歇衣冠冢。故澄江之地自古就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說。南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公元555年),于澄江建江陰郡,築城池。此後,歷1450餘年至今,澄江一直是江陰的政治中心。北郊黃山,以春申君姓為名,成為入海咽喉,春秋晚期吳國便築石室於席帽峰,“為烽火這所”。此後,歷代皆遣重兵駐守,水師陸師並設,“要塞”之名由此而來。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澄江境內7000餘守軍起義,“固若金湯”的江防要塞成為東路解放軍突破所在,兵不血刃解放江陰、進軍江南。
自古以來,澄江鎮才俊輩出,人才薈萃,留下了北宋名相王安石,南宋抗金名將劉光世、韓世忠、岳飛,清代名臣劉墉等的足跡。近代,著名高僧巨贊法師、教育家吳研因、文學家劉半農、民族音樂家劉天華、中草藥化學研究先驅趙承嘏、“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指揮家曹鵬等一大批優秀澄江兒女,從這塊土地上站起,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振興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