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規(劉承珪)

劉承規

劉承珪一般指本詞條

劉承規(949年—1012年),北宋五鬼之一,自宋初當宦官,歷事三朝,深所倚信。他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太宗實錄》及《冊府元龜》等史籍的編修,就有劉承規的一份心血。另外還曾參與封查府庫,平定土民動亂,防備契丹等事件。劉承規是宋代宦官中較有作為的人物。他的一些事跡,值得人們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承規
  • 別名:承珪
  • 國籍:中國(宋)
  • 出生地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
  • 職業宦官
  • 主要成就:詳定權衡法
    典領編史書
    參與“天書”活動
生平,事跡,詳定權衡法,典領編史書,參與“天書”活動,榮譽,

生平

劉承規,本名承珪,字大方,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他的父親延稻,曾任內班都知,是一位高級宦官
宋太宗繼位後,越級擔任北作坊副使。適逢當地山民聚眾造反,承規和知州喬維岳率領兵馬討伐平定了暴亂。真宗即位後,劉承規擔任勝州刺史。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商議前往泰山封禪,由掌發運使升遷為昭宣使、長州防禦使。適逢修建玉清昭應宮,朝廷又任命劉承規為副使。真宗祭祀汾陰,又派劉承規監督運送物資。議事者認為,由京城到河中,取道陸路則山勢險惡,取道水路則水流湍急。劉承規決議採用水運,各種供應的物品都由水路平安運到。禮儀結束後,應當進升官職,劉承規上表請求退休,真宗下達親筆詔書加以敦促勉勵,還作了一首七言詩賜給他。任命他為宣政使、應州觀察使。大中祥符五年,劉承規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官歸故里。修宮使丁謂進言說:“劉承規掌管宮內職務,(內宮)還需要倚仗他來監管督轄。希望不要答應他的請求,只可從優賜給褒獎詔書,特意設定景福殿使一職讓擔任,以表恩寵,班序在客省使之上。
建隆年間,劉承規補為高班,官不過從九品,相當於中下縣的縣尉或主簿。由於他勤奮好學,做事認真,又很精幹,因而探受主子倚信。宋太宗即位後,他—舉超拜北作坊副使,其宮品從原先的從九品,一下子躍升為正八品。此後、他多次奉命出京,代表朝廷處理有關事宜。
太平興國四年 (公元979年)秋,契丹進犯鎮州(今河北正定),宋太宗派兵迎擊,劉承規奉命率師屯駐定州以便隨時應接,是時黃河滑州決口,劉承規等又奉命治河,督士兵丁夫堵塞決口,護衛河堤。
雍熙年間,劉承規受命勾當內藏庫皇城司,出為鄜延路陣都監,繼而又改任祟儀使,遷洛苑使。
淳化三年 (公元992年)三月三日,宋太宗下詔有司詳定秤法,時任司監內藏庫祟儀使的劉承規接受了這一重任。
鹹平三年 (1000年),宋廷議修天雄軍(治所今河北大名縣)城壘,劉承規奉命前往傳授經畫,對於環州兵力部署問題,他主張增加環州(甘肅環縣)木波鎮之戍兵,以便應援諸路。真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鹹平六年契丹興師攻打定州之望都,宋軍高陽關趕赴望都援助時,與契丹軍發生遭遇戰,結果慘敗。劉承規奉旨前往按問。朝廷根據劉承規所調查的情況,懲處了一些嚴重失職的將領。
景德二年 (1005年),當時宋軍瀛洲大敗蕃部。劉承規奉旨前往核實情況,朝廷根據實情嘉獎了有功人員。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在宋真宗泰山過程中,劉承規掌發運使、遷昭宣使、長州防禦使
大中祥符二年 五月,曾受命更定茶法的劉承規,他把有關茶法彙編一起,給真宗呈上《茶法條貫》二十三份。
大中祥符五年 為了加強內藏庫的管理,劉承規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條例,向真宗上陳“內藏庫須知”五卷。
大中樣符五年 劉承規以身體有病為由,要求致仕。真宗特置景福殿使這一榮銜授予他、並封他為新州觀察使
大中祥符六年 由王欽若楊億等人編修,劉承規掌其事的《冊府元龜》順利編成。
大中祥符六年 真宗見劉承規久病瘦弱,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義,遂改珪為規,又授他為左驍衛上將軍、安遠軍節度觀察留後致仕。劉承規剛剛致仕,就病故了。

事跡

詳定權衡法

自漢至唐,重量單位命名有銖、兩(24銖)、斤(16兩);鉤(30斤)、石(四鉤)。唐制雖然曾經把一兩分作十分叫錢。而當時這個“分”的進位還未確定為錢的十分之一。其說以“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宋承唐制,沿用了錢這個名稱,但是重量小單位只用到錢位,不夠當時實際的需要。鑒於這種狀況,淳化三年三月三日,宋太宗下詔有司詳定秤法,把這一重任交給了司監內藏庫祟儀使劉承規。
權衡法權衡法
劉承規受命後對舊式權衡作了仔細調查,發現了問題之所在:太府寺舊銅式,自一錢至十斤,凡五十一,輕重無準,外府歲受黃金必自毫釐計之,式自錢始,則傷於重。為此,他提出要“別製法物”,即要另外製定出適用於計量金銀重量納新式秤。
為了實現權衡的改制,劉承規認真研究了以往的權衡法。他根據《漢志》有關記載,設計製造了兩種新秤,即取《漢志》“子谷秬黍為則,廣十黍以為寸,從其大樂之尺(指太府尺),就成二術,因度尺而求匣,自積黍而取象,以厘象造一錢半及一兩等二秤。”劉承規所製造的二種秤,從秤上體現了權衡的新法。
新制二稱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四:
1、所謂一稱的法則,是指十五斤等於一稱,合二百四十兩,即二千四百錢。其進位關係,由斤進到稱,用十五的倍數;由兩進到稱,用二十四的倍數,一切進位都是從這二種進位法推算出來的。
2、小單位進位法有兩個系統,釐毫進位法:1錢=10×1分=10×10厘=10×100毫=10×1000絲10×10000忽,這就是所謂“以分而推忽,為定數之端。”絫黍進位法:1兩=24銖=240,絫=2400黍,所謂“初以積黍為準”。
3、等一錢半的稱採用所謂“以取一稱之法”,即它的稱量是十五分,計三百六十黍,每分二十四黍,每厘2.4黍。
4、等一兩的稱採用所謂“為一稱之則”,即它的稱量是24銖,計二千四百黍,二十四彥為錢,計二百四十黍,2.4黍為分,計二十四黍。
宋代權衡經劉承規改制後,益為精準。當時朝廷命有司,按新法夏鑄銅式,制出一批新稱授予大府,置於內府外府.復頒於全國各地。至是“好弊無所指,中外以為便”。

典領編史書

劉承規在編纂史籍、整理圖書等方面,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喜歡讀書,勤學好問,接見文人,質訪故實。在乎時,他重視積聚圖書,而且善於分類管理。
鹹平元年,宋真宗三館秘閣書籍歲久不治,命劉承規負責整理,他與秘閣校理杜鎬等人一起,對圖書進行分類排整,並著為目錄。真宗見劉承規很能幹,每當朝廷編修重要史籍時,常命劉承規典領。
冊府元龜冊府元龜
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讓王欽若楊億等編修歷代君臣事跡,命劉承規掌其事。該書內容龐大,自上古五代,分門編纂,共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門,於大中祥符六年成書奏上,名曰《冊府元龜》 ,共一於卷。這部書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其所引書,皆為北宋以前古本,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裡面凝聚著劉承規的一份心血。
除此之外,劉承規還參與了其它史書的編修,例如,朱昂杜鎬編次館圖書籍,錢苦水修太宗實錄,以及修國史、編著讎校之事,均由劉承規典領,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參與“天書”活動

景德四年,真宗在副宰相王欽若的鼓動下,正沉醉於炮製“天書”的鬧劇,劉承規也參與了這一製造迷信的騙局。
大中祥符元年、在宋真宗泰山過程中,劉承規掌發運使、遷昭宣使、長州防禦使。二年,真宗下令在京城建玉清昭應宮,作為敬奉“天書”的重要場所。並命丁渭主持,以劉承規為副使。該工程規模宏大,每天服役的民工達三、四萬人,所用建築材料。分別從全國各地徵調。為迎合皇帝的歡心,掌內藏的劉承規,親臨現場指擇,大肆揮霍國庫資時。屋室少有不合要求,雖金碧已具,也要把它毀掉,重新建造。有司不敢計其所費。其中長生祟壽殿的三座塑像,就用了一萬兩金,五千兩銀。這也是劉承規拿內藏以來所作的驚人之舉。
劉承規一向好伺察,許多人都怕他。但遇事卻能寬恕人。在建造玉清昭應宮過程中,鑄鐵工曾向他告發本監前後盜銅數千斤,埋藏在地裡頭。劉承規聽罷不動聲色,裝作不理睬,然後秘密派人把被盜走的銅,取回歸公。好像場地上沒有發現什麼人盜銅,一切都在照常進行。盜鋼的鑄鐵監雖未受到追查問罪,但心中卻忐忑不安。他既畏劉承規,又感激劉承規。玉清昭應宮原準備十五年建成,由於丁謂、劉承規下令夜以繼日施工,結果只用了七年就修成宮殿二千六百一十區。
大中祥符二年,真宗車駕出潼關,渡渭河祀汾陰后土。這次祭祀活動,凡百物供應全由劉承規安排。他根據路途山川河流狀況,利用水運,把所需物資全部按時安全運到。
劉承規對真宗一片忠心,真宗也把他看作心腹。真宗率百官朝陵、東封及祭后土,一去就得好長時間,劉承規則奉命留宮掌管大內公事。封祀禮成後,當進秩,劉承規卻上表要求退職離休。真宗沒讓劉承規退職,並作七言詩賜給劉承規,以示敦勉。接著又封他為宣政使、迎州觀察使

榮譽

劉承規屢有勞績,官至宣政使應州觀察使,又特置景福殿使讓他擔任,表示對他的優寵,後改任新州觀察使。史稱其精力充沛,廉潔奉公,好儒學,喜藏書,能考訪事實,禮待土人。
劉承規雖然是宦官,但其主要工作是參與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動,為皇帝倚重。他死後被贈為左驍衛上將軍、鎮江軍節度使,賜謚為“忠肅”。大中祥符七年,玉清昭應宮建成,真宗又追贈劉承規為侍中,並遣中使詣墳祭告。當時,二聖殿塑像配餉功臣,真宗特詔塑劉承規像於宋太宗像之側旁。
在宋代宦官中,死後被加諡號的,劉承規是第一個。他的像被塑在宋太宗像的側旁,被視為皇帝的功臣,同餉祭祀,這在宋代宦官中也是罕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