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畫家劉懿)

劉懿(畫家劉懿)

劉懿(本名劉毅),1971年11月生於江蘇泗陽。2012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周京新教授、樊波教授。現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 美術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泗陽
  • 出生日期:1971年11月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研究生
  • 主要成就: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等
  • 代表作品:《劉懿作品集 》等
  • 導師:周京新教授、樊波教授。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作品賞析,人物獲獎,主要展覽,作品收藏,發表論文,藝術評價,人物文章,人物訪談,

個人簡介

劉懿(本名劉毅),1971年11月生於江蘇泗陽。2012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周京新教授、樊波教授。現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美術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有《畫苑掇英——當代書畫名家叢書劉懿卷第一輯》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國歷代書畫50卷(手卷)賞析》安徽美術出版社《劉懿作品集》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品賞析

人物獲獎

2015年第二屆江蘇省文華美術獎提名獎。
2015年首屆江蘇省青年美術作品展銅獎。
2014年多彩中國夢——百家金陵(中國畫)畫展金獎。
201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7年上海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7年第三屆江蘇省山水畫展銅獎。
2006年度江蘇省優秀青年國畫家30家。
2003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提名獎。
2002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2000年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

主要展覽

2007年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0年第三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展,國際會展中心香港。
2010年水墨品質—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山東省美術館濟南。
2010年自然—當代山水畫邀請展,宏鼎藝術空間南京。
2010年和而不同—中國畫邀請展,養墨堂美術館南京。
2011年水墨圖景—當代70後水墨畫家作品展,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南京。
2011年中國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第四屆美術報藝術節。
2011年南腔北調——中國當代中青年名家邀請展,芥墨藝術館南京。
2012年至人無法——中國當代中青年名家邀請展,芥墨藝術館南京。
2012年“情畫江蘇”百名畫家萬里寫生活動展,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
2012年寫意一族第一回學術邀請展六塵藝術館南京
2012年賢逸—中國當代中青年名家(冊頁)邀請展,芥墨藝術館南京。
2012年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展,台灣國父紀念館台灣。
2013年黃瓜園博士五人展,養墨堂美術館南京。
2013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年度作品展,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
2013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在職畫家作品展,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
2013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在職畫家新作展,亞明藝術館合肥。
2013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在職畫家作品展,河南省美術館,鄭州。
2013年大美金陵—2013中青年藝術家提名展,金陵晚報南京。
2013年易象—南北寫生對話展,芥墨藝術館南京時代美術館北京。
2013年寫意一族第二回學術邀請展,六塵藝術館南京。
2013年水·墨·彼·此---兩岸藝術交流展,台北國父紀念館台北六塵藝術館南京。
2014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畫家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4年金陵風骨其命唯新——江蘇省國畫院畫家作品展,河北省博物院。
2014年江蘇省國畫院畫家作品展,寧夏美術館。
2014年寫意一族—學術邀請展,大連美術館。
2014年南北十人提名展,更斯藝術館。
2014年易象——南北寫生對話展,南京芥墨藝術館,北京正觀美術館。
2014年中國未來展南京十竹齋。
2014年傳統的“維”南京芥墨藝術館。
2015年“盛世春光”江蘇省國畫院年度作品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5年金陵風骨——其命惟新江蘇省國畫院作品展,山東美術館。
2015年“傅抱石獎”江蘇中國畫展江蘇省美術館。
2015年遊春—南京中國畫邀請展南京微園美術館。
2015年若花若葉—王法劉懿雙個展,南京芥墨藝術館,南通中心美術館。
2015年水墨品質—當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山東臨沂書聖閣。
2015年園·境——蘇州園林寫生作品展,蘇州美術館,南通中心美術館。
2015年吾師造化—周京新師生作品展,徐州美術館
2015年中國畫名家邀請展,杭州美術館。
2015寫意一族學術邀請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作品收藏

2007年《寒塘野鳧》之二由中國美術館藏。
2011年《水墨花卉》之一由江蘇省國畫院藏。
2012年《水墨花鳥》之一由江蘇省國畫院藏。
2013年《水墨花鳥》之一由江蘇省國畫院藏。
2014年《山花無界》之一由江蘇省美術館藏。
2014年《山花無界》之二由江蘇省國畫院藏。
2015年《舍形悅影》之三由江蘇省美術館藏。
2015年《山花無界》之三由江蘇省國畫院藏。

發表論文

1、論陳琳《溪鳧圖》的藝術特色及其意義《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1。
2、“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當代中國畫創作和教學中的意義。《美術之友》2009.1。
3、論金農人物畫的藝術成就及其意義。《新視覺藝術》2009.2。
4、論文人畫理論的藝術思想《書畫世界》2009.11。
5、論當代中國畫從觀物到自我心象的轉變《2009百家金陵高層論壇》中國美協。
6、於畫為友與人為善《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04。
7、論沈周的寫生花卉《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05。
8、論華嵒對惲壽平花鳥畫“寫生”的繼承與發展《書畫世界》2012.03。
9、“新金陵畫派”補遺——論余彤甫、丁士青、張晉《中國書畫》2012.05。
10、研朱三百斗,先起畫朝暉—論錢松喦山水題材與風格之關係《榮寶齋》2012.05。
11、論華喦寫意花鳥畫風格及審美追求《美術學》第二輯2012.08。
12、錢松喦花鳥畫藝術風格研究《中國書畫》2012.11。
13、寫生就是創作——周京新寫生訪談《中國書畫》2013.01。
14、“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析辯《中國書畫》2015.03。
15、閒趣《中國書畫》2015.03。
碩士學位論文《黃慎筆墨圖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博士學位論文《華嵒花鳥畫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藝術評價

劉毅的中國畫
文/周京新
劉毅原在高校任教,博士畢業之後被引進到江蘇省國畫院,成為專業創作研究人員,這是他藝術道路的一個轉折點,進畫院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他的筆下沉穩了許多,自信了許多。他的創作路子一直比較寬,花鳥、山水、人物各類題材都涉及,且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行,相互補益。他的筆墨敦厚溫和,氣息平穩自然,沒有急切浮躁之氣,對於一個年輕畫家來說是很難得的。
劉毅筆下的造型樣式總體來說是平和、簡淡、自然,畫面中沒有躁動、怪異、譁眾的形象,造型中透出一種古質樸厚的氣息,這來自他對中國傳統經典繪畫的學習和理解,同時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和內質體現。在他的花鳥畫中無論是植物、禽鳥、草蟲,給人的感覺是撲面而來的穩當敦厚,然而,細品之下又有一些靈動的氣息貫穿在其中,這種靈動之氣恰恰又是一種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靈動,使筆下的物象呈現出樸拙的生意。劉毅筆下的人物有兩類,在碩士研究生期間曾經畫過一些現實題材的人物,現在多畫僧佛羅漢,這兩者之間是有所關聯的,即都以安靜平和的造型存在於他所營造的山水意境中,景與人不分彼此,相得益彰。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亦如芸芸眾生,不漂亮,也沒有邪氣,依然是平穩之中透著一股不甚張揚的古拙靈動氣息。山水畫寫生是劉毅近年來研究的方向。近期畫了一些山水寫生,面對林木茂盛、水氣氤氳的江南景象,劉毅依然能夠保持他那種平和、樸拙的基調,他筆下的風景里沒有那種精雕細琢的細節,樹木、山石、流泉、坡岸、屋宇等等都以簡略的構架寫出,在樸拙之中隱含著看似不經意的精緻靈動,顯得很鬆。
劉毅的筆墨與他的造型是一體的,整體的感覺是樸拙、渾厚、蒼茫卻並不枯燥。他筆下的線條從來都不飄灑,一根一根的地砍在宣紙上,是勾寫又似皴厾,平和而樸素。劉毅的用墨注重順其自然,不刻意在畫上分布濃、淡、乾、濕,這與他的勾線、皴擦、點厾等筆墨架構相得益彰,對應著他樸實、厚重的表現氣息。
今後,劉毅的創作需要深化造型語言的構建,從而進一步提高造型語言的內質和通透度。我相信劉毅的踏實和進取一定能夠不斷有所進益,不斷展現出他平穩樸實的獨特藝術潛質。
2013年8月於四明山莊
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劉懿的繪畫世界
文/查律
《文心雕龍·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詹鍈《文心雕龍義證》解釋說:“當他在各種自然現象之間流連徘徊的時候,他是隨著景物的變化而委曲宛轉地寫出它們的神態象貌的。當他在耳聞目見的聲色之中沈吟的時候,他所運用的藻采和音調,是和他的心情動盪一致的。這是說一方面要恰切地描繪出景物的感性形象,一方面也要表達出作者對景物的感受。”
此則雖然是論作文,但是作畫也是同理。傳統中國畫不同於西方古典繪畫的寫實。所謂“寫實”是建立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之下的藝術取向,其與科學有著一致的立足點。中國的藝術重在心物之際,主客合一,因此顯現為心靈化的表現特徵,但是將中國藝術看成以主觀表達為追求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中國畫尊重物“理”,是物之所以成其物之理,故須“隨物以宛轉”。“隨物”是一種態度與方向,而“宛轉”則是因人而異的感應與體驗。作品是以特定的形態呈現出來的,個人的創作必然選擇特定的形式,這是“與心而徘徊”的必然。“與心”在於以寫意之心來面對“宛轉”之所得,“徘徊”則是對最終形象呈現的醞釀。這“藻采和音調”在國畫中則是筆墨的語言與形態。
劉懿志於中國畫有年,其近幾年的作品有著較大的變化。有人向我問起他近年來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綜合而整體的,難以以具體的點來指陳,我試圖用語言對此進行表述,也只能是一種儘可能的接近。
劉懿是一位題材跨度很大的畫家,山水、花鳥、人物皆擅。注重寫生是劉懿繪畫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寫生即是“隨物以宛轉”的方式與過程。“寫生”這個詞在古代並非指某種特定的繪畫方式,而是“寫”物之“生氣”與“生機”。作為特定繪畫方式的“寫生”——對景寫生,是由西方傳入的,這是西方“寫實”繪畫必須要採用的訓練方式。對於中國畫來說寫生要解決的是對物“理”、物“性”、物“情”、物“態”的綜合把握。因此,看似相同的方式,所達到的目的與西畫完全不同。當中國人將“造”與“化”這兩個動詞合在一起時,眼中的“物”始終是動態的,是非定格的,因此對於眼前之物化為紙上之物時需要一種轉換,而這種轉換即是“宛轉”的結果。
劉懿近年來對於花卉與山水的寫生較多,因此其對於花卉與山水的把握力顯然有著明顯的提高。花鳥與山水的審美形態與要求是有著一定的差異的。花鳥的表現更在“理”與“態”之中,而山水則更重“性”與“情”。當花鳥重“性”與“情”的時候,花鳥就向山水靠了,如黃賓虹晚年的花鳥畫;當山水重“理”與“態”的時候,山水就向花鳥靠了。“理”和“態”更是近觀的,而“性”與“情”則更多是感念的。劉懿試圖在山水與花鳥之間達到融通,我們看到了他不同取向的山水、花鳥寫生作品,雖然這種融通的度上尚需不斷嘗試與探索,但實際上嘗試已經帶來了收穫,那就是拓寬了他的畫路,使其具有了更大的發展餘地。
“宛轉”深度地關聯與影響著“徘徊”。寫生是畫家面對繪畫對象並且理解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單向的,畫家面對對象時不是一個外在的他者,從生命的角度說,畫家與對象之間發生的是生命與生命間的互動過程。當然這種互動是以畫家為主導的,畫家首先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描繪對象的旁觀者,而是要在信息的往返中促成物之性與畫家無間,此時我們方可以說我們理解了對方。畫是有形的,落實在物之形象上必然要求所繪之物以其生命之理呈現出來,但是這種呈現方式必然帶有畫者的個人特徵,這種表述的獨特形亦即“藻采和音調”的風格特徵。“與心而徘徊”是將“宛轉”所得以一種合理的屬於自我的方式醞釀著,是前筆墨時期的功夫。在這個階段,需要對前人的筆墨形態與經驗予以理解與掌握,同時根據宛轉所得對應、重組起來,實際當然不會如敘述那么簡單,那是個富有創造力的過程,需要智慧與毅力。
劉懿在筆墨方式上的探索是“與心徘徊”所必然的要求與指向。從作品形態來看,他以寫意為基本的方向,這是遵循傳統寫意理路的必然結果。但是他對於物象的具體處理則手段多樣,這些多樣的手段具有很強的融會性,看得出他對古今筆墨手法的理解與取捨。他的寫意花鳥吸取明人大寫意的筆墨方式,並且根據在寫生中對物的深入理解漸而形成了一些自身的處理方法,這種筆墨方式不是套用他人,也不是沿用已有,而是具有獨創性的。而其山水則更多的是依據寫生而使筆墨與物相融,形成較為特殊的筆墨表達方式。對於劉懿來說,他更試圖表達不同視角下花鳥與山水錶現方式的融通與置換,這與其對物的“宛轉”合一。
從繪畫過程來看創作似乎更具創造性,但是寫生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創造活動。一個成熟畫家的筆墨生命力根植於寫生的發掘、培養與鞏固之中。因此對於畫家來說,“宛轉”與“徘徊”往往是共時的,相伴相隨。劉懿的探索是在藝術本源上的努力,相信這種努力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償。

人物文章

閒 趣
文/劉毅
明清之蘇州,園主常於深宅置亭台池榭,於幽勝處造別業。或寄情山水,優遊林下,或擇地疊石,以抒己意,或修葺故園,以發憂思。一時造園蔚然成風。
著名者獅子林、拙政園、留園、怡園、耦園、滄浪亭、網師園、藝圃等,爭奇鬥勝,蘇州遂得“城市山林”之美譽。園林雖無皇家宮苑之富麗,而精於江南山水之清奇。園內隔以花石,曲徑通幽,若手卷之有起、承、轉、合,使屋宇、流水、山石、樹木有天人合一之境。園中絕佳處,堆山疊石,列奇峰,植古木,呈自然丘壑之美。更有名人題詠,引人玩味。
徐有貞《閒趣軒記》云:“閒趣者,棄富貴、謝功名、越道義,而自趣於幽寂無事之域。與山水雲月為侶,不以閒為趣,得乎?宜其求閒之深也。”徐氏以“閒”為“趣”,誠明人本色。仕途失意輒築園疊石,寄意園中。衡山先生有跋云:“連雨沾足,喜而有作,寫寄民望茂才。雨中思茗飲,貧篋苦無佳者。聞高齋頗富,分會少許如何?陸子傳在坐,言此畫值茶數斤。余謂《道德》五千言,博一鵝,此物豈有定價耶?一哂。”文氏丹青雅興,好雨豈可無茶?以羲之換鵝事自況,遂有以畫換茶之風韻。高人逸士之情懷,取其興味也,得閒時邀三兩好友,登山賞月、品茗吟詩、讀書作畫。園林,臥遊之絕佳處也。
春上,應芥墨之邀,隨吾師寫生蘇州。適逢陰雨連綿,園內諸物,皆明滅於煙水氤氳里。流連園中,或亭台,或水榭,觀疊石之皴,賞古木之茂,遊廊之曲直,體景物之性,悟古人造園之心。美景當前,研墨,伸紙,鋪毫,情與景匯,筆與墨融,真人生之快意也。余何其幸也!於此佳境中伴師友,品佳茗,更以筆墨發己之閒趣,不知與衡山先生同樂否?
2014年8月於燈下記之
品畫
文/劉毅
今天乘城際高鐵去上海博物館看唐、宋、元、明、清繪畫精品展。火車站到處是行色匆匆的人流,車廂里也是象沙丁魚罐頭一樣擠滿了人。雖說是提前兩天定的票,還是無座。好在只有一個小時十五分就到了,換乘捷運十五分鐘,即到上博。我和同行的朋友開玩笑說,在南京剛好就是到江寧的時間。想起幾年前從南京來上海,要花六七個小時在路上,而現在只是打個盹的功夫。車越來越快,人越來越多,處處是躁動和恍惚,失去的是從容和安靜。
進入展廳仿佛一下子到了另一個世界,通過畫面和先賢們在精神上共游。五代衛賢的《盤車圖》山水樹石、車輿房屋、橋樑人畜,將你一下子帶進了兩千多年前一個暮雪的寒冬,仿佛時空轉換,為你打開了一個窺視那個世界的視窗,蕭瑟、靜謐、安詳。唐人梁令瓚的《二十八星宿圖》,描繪了中國神話傳說中二十八位掌管時令的仙人,畫面中透出神秘、詭異、令人敬畏的氣息,相當現代。宋人燕文貴的《秋山逸興》,山石、樹木極盡能事地呈現了宋人對事物精微的觀察,前人品評宋畫說“宋人盡理”再次得以應證。其中有一幅宋無款米氏雲山圖,我極為喜歡,畫面呈現的是雨中江南山色,婉約而迷濛,樹含煙、水蘊黛,蘇子瞻說“山色空濛雨亦奇”應當是此畫的最佳詮釋,樹石、村落、漁樵、耕夫都籠罩在一片水霧中若有若無,時隱時現,讀此畫對水墨氤氳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
轉過一個展廳呈現在眼前的是禪宗世界,有梁楷、牧溪、若芬、因陀羅、顏輝等描繪的禪宗人物和山水。梁楷的《釋迦出山》釋迦牟尼佛身裹紅色袈裟,鬚髮蓬亂,面容枯槁,目光深邃,一雙長滿了毛髮的赤腳上還粘著腐土,從面壁的地方緩緩走出,畫面在蕭瑟中透出一種勃勃生機。梁楷的另兩幅《寒山》、《拾得》像則是另一種氣象,一改工致畫法,淡墨揮掃,不計工拙,正如禪宗中的頓悟,直指本心,一超直入如來境,痛快淋漓,極為賞心。元人顏輝的《寒山》、《拾得》像則如真人般大小,面帶誇張詭異的笑容,一雙犀利的目光似乎洞穿你的心扉,仿佛告戒你不要做啥虧心事,佛家說“頂上三尺有神靈”信也。
很有意思的是,宋人李迪的三張花鳥分屬大陸、台北、日本。並排掛在一起,上博藏的那張五年前看過,枯樹、雪竹、寒禽,此次再讀感受更深。枯樹的不同面,李迪的用筆不同,陽面鬆動,墨色稍淡,陰面乾硬勁挺,雪竹則是先勾勒後一筆寫出,能感覺到雪邊緣有一層薄冰。寒禽在寒冷的枝頭瑟瑟發抖,有幾片羽毛被寒風吹的亂了,鳥兒急忙抬起頭梳理,因寒冷又趕忙將頭縮回去,就在此瞬間被畫家敏銳地捕捉定格。慨嘆宋人對物理的格物致知,整幅畫傳達給我的性息就是“寒氣逼人”。另兩幅八開紙大小,畫的是晨露未乾的芙蓉,和中午的芙蓉,透過畫面可以看出花在不同時段的微妙變化。其後的畫家幾人能做到?我們今天的畫是愈畫愈大,但除了逼真外好象再也沒有什麼了,難怪後來人感慨繪事之衰落。
王蒙和倪瓚不愧是元四家中人,畫面透出的氣韻是宋畫所沒有的,如月光中看美女,透著一種婉約之美。吳門畫派的領袖沈周山水、花鳥都有,個人感覺他的花鳥遠遠高于山水,《慈鳥圖》鳥碩大安詳,枯枝筆墨自信敦厚灑脫,和他筆下的山水不可同日而語。文徵明和唐寅相比較的話,我更喜歡唐寅,文徵明的畫中規中矩,看了樹讓你能想到山石是啥樣;而唐寅則會給你一種意外的驚喜,想來這或許就是才子和普通人的感覺。吳門後裔陳白陽,在逸筆飛動中流露出一種無法掩飾的灑脫。徐天池則是在筆墨肆縱中呈現出一種精妙。吳門畫派其他畫家則如清水寡淡無味,這是以前看畫所沒有體會到的。待看到清人八大和石濤,八大的畫就是那么幾個簡單的物象,但每次看總是有新感覺,睿智洗鍊,筆精墨妙是最為恰當的註解。石濤則是一張畫中也有好賴,好的地方讓你驚為天人,賴的地方又讓你懷疑這是石濤畫的嗎?四王的畫筆墨純粹到讓你有种放棄去玩筆墨的慨嘆。惲壽平的淡彩水墨寫生冊平淡天真,喜歡。揚州八怪除金農外,其它畫家的作品則和看畫冊沒有什麼兩樣。金農一直是我極為喜歡的畫家,每次看都有收穫,他的畫你很難把他定位為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畫家,畫同樣的竹子,他能呈現不同的氣韻,這就是牛人。待看到海派,還是喜歡趙之謙,吳昌碩如果把他的線條抽去會如何呢?不知為何忽然冒出這樣的想法,似乎感覺對大師的不敬。想若干年後,後人如何看待今天的繪畫呢?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畫品質的高低與金錢、地位、名氣無關。
不知不覺中到了下午三點,一看離返程的高鐵還有半小時,瘋了一樣的趕往火車站,還好上車後看錶還差七分鐘。一天中穿梭在躁動、靜謐、躁動之中,感嘆時光如梭。忽然憶起禪宗的一段偈語:“是日已過,命也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想來今日略有收穫,心下釋然。

人物訪談

劉懿:堅守經典,呈現自我
提到劉懿,大家都會問他到底是畫山水、人物還是花鳥?近日,現代快報《藝加周刊》記者與劉懿相約進行了一次專訪。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他的繪畫之路是從山水、人物入手,碩士畢業後繼而鐘情於花鳥畫研究,可謂諸體皆擅,是一位題材跨度很大的畫家。在劉懿看來繪畫不應該分科,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達到“自適”的狀態。“我喜歡在不同的題材之間進行切換,主要是防止自己在創作中手上出現油滑的感覺。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畫家擅長某一類題材的同時,其它的題材照樣畫的很好。這說明了繪畫不在於畫什麼,而在於怎么畫。達到這樣的“通融”狀態其實很難,怎么切入,以什麼角度切入,這是我對繪畫研究的一種方式。目前,這種狀態對我來說還是比較適合的。”
從學院到畫院聊起自己的藝術之路,劉懿說自己對中國畫是骨子裡的喜愛,“大學時學的專業是設計,畢業後在學校教的也是設計,但一直熱愛中國畫。讀碩士研究生時有幸考上了南藝的人物畫專業,經過南藝3年的學習,使我對中國畫有了一個相對系統的認知,對傳統和當代繪畫都有了新認識。其後在南藝讀博士的3年,對我整個藝術創作和繪畫理論的培養是一個質的飛躍,雖然那3年沒什麼作品出來,但我知道了我應該怎么畫。”
劉懿的作品傳統根基很深,也有很多屬於自我的思考。他認為,中國的傳統經典還有很多未解的東西,自己一直很迷戀,在這些傳統經典繪畫中能找到想要的東西。“我是偏向傳統的畫家,但是我們現在認知的傳統和古人是不一樣的,這包括知識結構,生活方式,繪畫的創作形式都不同。我們學習傳統並非是照抄,而是要找到一個類似於前人共同的認知方式作為切入點,我認為傳統是一把標尺,他可以考量一個畫家的深度和廣度,是真的好還是瞎胡來。都說要深入傳統面向生活,但具體怎么深入,到底深入進去挖的有多深,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寫生是劉懿繪畫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在他看來寫生就是認認真真的研究繪畫本真的狀態。劉懿坦言自己很喜歡寫生,喜歡感受大自然帶給他的愉悅。“我在博士畢業後就被引進到江蘇省國畫院,經常會跟隨周京新老師一起出去寫生。周老師在寫生時面對自然萬物如何造境,對自然的觀照方式,筆墨的取捨方式以及畫面的處理能力對自己都有巨大的影響。跟著周老師出去寫生很辛苦但非常快樂,是帶著問題和思考來研究繪畫的。在繪畫的過程中周老師經常和我們面對景物討論繪畫,每天基本兩張畫,以這樣的狀態每出去一次,那種收穫和對繪畫的認知不敢說一天一個樣,最起碼2、3天會有一個新的變化。這種收穫與關在畫室里造出來的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時寫生感覺是會返回到你整個繪畫狀態中,一是使你對繪畫有了新鮮的認知感覺,二是又會有一些深入的方式和明確的研究方向。”
《現代快報》訪談記者楊予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