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縣委書記,中共七大代表題像
人物事跡
在
農安縣烈士陵園裡的第三排中間的一座墓室中,安葬著1945年12月26日與叛軍戰鬥中壯烈犧牲的農安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縣長劉德彪同志的忠骨。每逢清明節都有成群結隊的機關於部、
少先隊員、共青團員、青年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緬懷這位深受農安人民崇敬的革命先烈。
劉德彪1915年出生在江西省
吉水縣阜田區。由於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少年時期就走進鄉里一家鐵匠爐當徒工。徒工的生活,在他心靈深處刻下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烙印。
1927年9月“秋收起義”的革命烈火,在家鄉越燃越旺,使江西大地成為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年僅十四歲的劉德彪在
馬列主義理論傳播的洪流中,早早地萌發了革命思想,於1928年十五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江西土地革命的骨幹,被任為區蘇維埃土地委員會土地部長,積極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寧都暴動以後,於1932年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贛西獨立團先當戰士,後任班長、排長、營長。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途中,於1935年任中央軍委騎兵一團政治部主任,他率領所屬部隊擔任前衛任務。同年5月下旬,在強渡大渡河戰鬥中,身先士卒,機智勇敢,雖身負重傷,但仍然堅持戰鬥,經過幾次衝鋒,終於勝利地渡過大渡河,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劉德彪在八路軍一一五師任營長,參加了1937年9月15日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鬥及以後幾次大的戰役。戰鬥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勇猛作戰,衝鋒在前,受到多次表彰和獎勵。
根據冀熱察區黨委和挺進軍軍政委員會提出的:“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三位一體的任務要求,劉德彪所在的八路軍部隊擔負著挺進平北的重要任務。平北地處“華北”、“滿洲”、“蒙疆”3個偽政權的結合部,是聯接我平西和冀東兩個根據地的通道,是我們挺進東北的陣地,是敵我必爭之地。為適應對敵鬥爭的需要,於1941年春,平北軍分區決定組建騎兵第一連。經過幾次戰鬥,部隊增加了力量,軍分區又決定從騎兵一連抽出部分骨幹組成了騎兵二連。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兩個騎兵連合為騎兵大隊(隸屬於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四十團)。為加強領導,從晉察冀邊區把劉德彪調來任政治委員,李忠志任大隊長,吳廣義為副大隊長。
劉德彪調到騎兵大隊以後,與大隊長李忠志、副大隊長吳廣義密切合作,團結戰鬥,使部隊很快得到發展壯大。騎兵大隊通過整訓,補充人員,戰鬥更加靈活,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進一步提高,裝備也有很大的改善。到1942年春,騎兵大隊已發展到300人,步、馬槍達到人手一支,機槍4挺,還配有部分馬刀。騎兵大隊以龍(關)、赤(誠)地區的馬營、松樹堡和獨石口一帶為根據地,向壩上草原的沽源、張北、寶昌、崇禮等縣敵人據點出擊,打擊敵人,拔除反動武裝據點,摧毀偽政權,開闢新區,擴大根據地,保衛人民政權。
根據
抗日戰爭需要,1943年春,騎兵大隊編為龍崇赤支隊,脫離四十團建制,隸屬平北軍分區,劉德彪於同年4月任中共龍(關)崇(禮)赤(誠)聯合縣委書記兼騎兵大隊政治委員。當時的地方政府是“馬上政府”,縣委的中心任務之一是開展武裝鬥爭,地方和軍隊是“同吃一鍋飯,共點一燈油”,劉德彪和縣的其他主要領導經常和騎兵大隊一起做地方工作,組織民眾,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遇到戰事就一起參加戰鬥。
劉德彪任縣委書記和騎兵大隊政委期間,指揮、率領騎兵大隊與敵人進行戰鬥幾十次,斃、傷、俘敵1000餘人,繳獲軍馬1000餘匹,武器上千件,和許多糧食、子彈及其他物資。
1943年春末,敵人分六路向我龍崇赤根據地進行了鐵壁合圍,拉網式的大“掃蕩”,使我平北根據地面臨空前嚴重局面。敵人從豐寧、赤誠、龍關、張家口、崇禮、張北等據點出發,在張北、康保、二台子一帶集中100多輛汽車、近萬人兵力,以張網式的包圍戰法,妄圖把我騎兵大隊一舉殲滅。為了粉碎敵人陰謀,牽制敵人,劉德彪帶領騎兵大隊和黨政機關,由根據地中部北撤到壩頭河廟山上,然後分散轉移。以騎兵一連向東大南溝一帶活動;騎兵二連向麻泥壩一帶活動,而後又向西折回根據地.騎兵一連到達南營與敵人打了一仗,副連長負傷.騎兵二連趕到麻泥壩後下了白廟灘,見敵人已合攏,即找個空隙,迅速插了進去.騎兵二連副連長因馬陷泥灘被俘。在敵人兵力多我10餘倍、武器裝備大大優於我的情況下,劉德彪當機立斷機智勇敢地率領部隊突出重圍,回到根據地。在這次反“掃蕩”中,我雖遭到一定損失,但粉碎了敵人妄圖消滅我根據地武裝的陰謀,保住了根據地和主要力量。
在這次反拉網“掃蕩”之後,我騎兵大隊在界牆一帶駐紮。1943年5月4日下午,南窯子村情報員送來情報說,西辛營子和孤谷窯的敵人第二天(5日)要向清水河一帶“掃蕩”,南梁是必經之路,這裡兩邊是山中間是一條大溝直通崇禮縣的清水河,是伏擊敵人的理想地形。劉德彪與大隊長李忠志等研究決定在該地伏擊敵人,並立即集中兩個騎兵連,趁夜間進入陣地,埋伏在沽源、崇禮交界處的大梁底兩梁的山腰裡,指揮所設在南山的土墩下。第二天中午,日軍小島指揮官和西辛營子偽警察署署長任成帶部隊從破堡子出發,進入我伏擊圈,我立即猛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束手無策。日軍小島指揮官被背後的偽軍士兵擊斃。戰鬥只進行30分鐘,共斃傷敵30多人,俘30多人(內有警察署長,後經我訓練,給其任務,放了回去),繳獲機槍2挺,步槍60多支,手槍2支,戰馬60多匹和大量子彈。
1943年春,沽源之敵派兵到谷咀窯子建立了據點。這對我根據地很不利。經劉德彪等縣領導研究決定拔掉這個據點。在縣委統一領導下,騎兵大隊與縣大隊配合攻打了4次。第一次因騎兵大隊較弱,武器也差,子彈又少,沒有打下來。第二次騎兵大隊與縣大隊一起打,也沒有打下來。第三次是封鎖敵人水源,圍困了3天3夜,敵人逼著民眾到村外水井挑水,我圍攻部隊為保護民眾,減少民眾負擔,無奈又決定撤出來休整.第四次在總結前三次失利教訓之後,劉德彪提出:“必須改變打法,谷咀子的後山最高,山頭敵人有個炮樓,要攻下這個據點,首先要攻下這個炮樓”。按著這個意見,在一個夜間,偷襲了谷咀窯子後山頭炮樓之敵,第二天這個據點的敵人全部狼狽逃竄。這個據點被拔掉,對後來攻打西辛營子據點,創造了有利條件。
劉德彪不僅重視發展人民武裝,加強軍隊建設,還非常重視軍隊同地方黨政部門和人民民眾的關係,使龍崇赤地區出現了黨政軍民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建設抗日根據地的大好局而。
當時赤誠、崇禮根據地人民民眾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出戰勤車和草料、做軍鞋、軍服,保證了部隊的後勤供應。在情況緊,鬥爭比較殘酷時,部隊到哪裡,黨政幹部就到哪裡,一起了解敵情、配合作戰。並讓縣裡幹部和部隊住在一起,一旦有情況,部隊就掩護縣的幹部轉移。為了鞏固根據地,擴大游擊區,開闢新區,騎兵部隊還不斷深入壩上敵占區活動,只要敵人一出來,部隊就迎頭痛擊,把敵人消滅在根據地以外。
騎兵部隊始終和人民民眾是魚水關係,親密無間。騎兵大隊除了武器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以外,後勤供給全靠人民民眾,特別是皮衣、氈鞋、棉衣等。有一次部隊急需300副馬掌,龍崇蘇聯合縣委、縣政府就從龍關城通過地下關係搞來馬掌,及時送到部隊。部隊把繳獲到的糧食、肉食、布匹等生活用品,也分給鄉親們一部分,軍民共享勝利果實。
當時騎兵主要在壩下地區活動,每當回到根據地時,就如同回家一樣。一位老大娘眼含熱淚,一邊拉著戰士的手,一邊撫摸著戰士叫道;“根兒(這是當地老鄉對孩子們最親切的稱呼),你們可回來了,大娘快給你們縫縫衣服吧!”一有敵情,部隊先想到的是人民民眾,掩護民眾安全轉移,然後再撤退。部隊傷病員不能隨軍的,就留在老鄉家裡養傷治療。一有敵情,老鄉們首先把傷病員轉移到安全地方,再考慮自己的安危。1943年7月,騎兵二連指導員田思考同志患了傷寒病,部隊轉移時,將他留在赤誠縣紅嵯子村(今東柵子鄉)一個姓高的老鄉家裡,有四五位老大娘日夜守在他的身旁,精心護理。田思考同志很快康復歸隊。
劉德彪在平北戰鬥、工作近4個年頭。於1944年夏參加晉察冀高幹會議後,經組織批准去
延安黨校學習。1945年4至6月作為晉察冀代表團參加中共七大。
1945年“八·一五”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東北光復。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和仰仗美帝國主義,企圖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取抗戰勝利果實,挑起反革命內戰。為落實毛主席“建設鞏固的
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黨中央決定從延安等各解放區緊急抽調2萬名黨政軍幹部和10萬大軍,晝夜兼程挺進
東北,建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劉德彪遵照黨中央這一指示,由
延安來到
東北。
1945年11月12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決定組建中共農安縣委、農安縣人民政府,任命劉德彪為農安縣縣長(黨內任縣委書記),接收農安偽政權。當時,剛剛光復的農安形勢十分複雜。國民黨先後建立黨務專員辦事處和縣黨部,這兩個國民黨組織機構,各自標榜為正統,網羅偽滿殘餘、豪紳惡棍拼湊地方反動武裝,組成地方治安維持會和公安局;土匪遍地,到處搶劫,縣城和鄉鎮的武裝全部掌握在偽警察手中,
社會治安相當混亂,農安城鄉陷於白色恐怖之中。劉德彪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毫無畏懼,勇敢地接收了任務,臧居仁、顏柏青和劉細友3名同志奔赴農安。途經萬寶山站(今開安鎮),招收了10多名新兵組成警衛班。到達農安以後,首先和駐在火車站的蘇聯紅軍取得聯繫,於15日由蘇軍用汽車將他們送到城內。劉德彪採取了一系列的果斷行動:接管了偽縣政府、偽警務科及其所屬的警察署;解散了地方治安維持會及其所屬的公安局。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安縣民主政府。根據廣大民眾要求,將民憤極大的日偽漢奸、偽官吏葉柏青、偽警務科長宋喜清、偽農安街長李宜春,逮捕入獄。相繼在縣政府門前召開了民眾大會,劉德彪在會上宣講了
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民主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安定民心。接著,又召開了士紳、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要求他們回響民主政府號召,積極參加民主政權建設。據當時參加會議和曾在劉德彪身邊工作過的人回憶:劉德彪中等身材,圓臉,黑紅面,大眼睛,遇事沉著老練,講話聲音洪亮,有條有理,人們接觸他有一種肅然起敬之感。
在接收農安偽政權的第二天,東北中蘇友好協會(當時設在長春市)組織部關部長派蔣玉德(農安縣人)同志來農安,籌備成立東北中蘇友好協會農安支部.劉德彪見信後當即表示同意.幾天以後,在當時縣政府辦公樓召開東北中蘇友好協會農安支部成立大會,劉德彪在會上講了話.會議選舉劉德彪、蔣玉德、李景輝(教育界代表)、吳昶(青年代表)、鄭曉山(學生代表)等5人為委員;劉德彪和蔣玉德分別擔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員,該支部成立後,立即刻了公章發放了會員證,並在辦公室門前掛上了牌子.當時中蘇友好協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除奸,他們把農安日偽8大漢奸名單報給蘇聯紅軍,由蘇軍把這些人抓捕關押起來。
接收政權以後,劉德彪即著手發展人民武裝.派臧居仁、顏柏青等人招收新兵300餘人,編為農安縣保全隊(也稱縣大隊),劉德彪兼政委、顏柏青任大隊長。與此同時,又招收了一部分人充實公安隊伍。由於保全隊伍的擴大和政務事情日漸繁多,劉德彪深感缺乏領導力量,便向省工委、省軍區請求增派領導幹部。12月5日省工委省軍區派李明秋、劉忠和陳全生3名領導幹部到農安工作。他們分為兩路:李明秋和劉忠由中路到達農安;陳全生帶領警衛員申廷祥走東路,當行至前崗鄉時,被土匪“大爺”綹子包圍在於家大院。劉德彪聞訊後,立即請駐農安蘇軍支援,並派臧居仁率領縣保全隊一個連配合蘇聯紅軍趕赴前崗鄉,打敗了土匪,救出了陳全生和申廷祥。這3名幹部到達農安以後,李明秋任縣委副書記兼保全隊副政委,劉忠任保全隊副隊長,陳全生任保全隊供給處主任。
劉德彪和李明秋對當時農安的敵我鬥爭形勢極為關注,經過分析認為:伏龍泉鎮距農安縣城100華里,與前郭、長嶺縣接壤,是農安西北重鎮;農安東北靠山屯鎮距縣城,120華里,南靠德惠縣,東北臨
松花江,江北是老解放區扶餘縣,是個能進能退難攻易守的戰略要地。因此決定首先接收這兩個鎮。12月7日派顏柏青帶領縣保全隊40餘人去接收伏龍泉鎮,但遭到該鎮地方維持會會長劉子廉、副會長張洪臣的拒絕,扣留了顏柏青,帶去的部隊也被繳械。劉德彪知道後,迅即派人前去交涉,向他們講明民主政府的政策,迫使劉、張放回了顏柏青,並如數歸還了武器彈藥。當時的靠山屯鎮被投靠國民黨的德惠警察大隊500餘人所盤踞。為解放這個鎮,省軍區根據劉德彪的報告,派軍區獨立支隊(即黃榮海團),從農安出發開往靠山屯鎮。12月9日,劉德彪派臧居仁和劉忠率領縣保全隊兩個連,配合省軍區獨立支隊,一舉全殲了整個偽警察大隊,解放了農安東北邊陲重鎮靠山屯。
根據省軍區命令,於12月上旬縣保全隊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吉林省軍區農安獨立第八團,下設三個營十個連。劉德彪兼政委,縣公安局長威居仁任團長。根據上級指示,劉德彪決定繼續擴大部隊,派顏柏青、馬振元在縣城西街姜家大車店招兵85人;派劉作新、梁樹先、景家深、遲廣玉等到外鄉招兵。先後共招兵640餘人,進一步擴大了武裝力量。經請示省軍區同意,於12月13日劉德彪派臧居仁、劉細友率領3個連到懷德縣老山頭,領回重機槍11挺、輕機槍14挺,擲彈筒30具,手榴彈兩箱,步、馬槍400支,子彈16箱,充實了部隊的武器彈藥。為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劉德彪派劉細友帶領部隊到城西三寶鄉進行軍事訓練。他親自給警衛戰士講課。一次講《人民公敵蔣介石》,一次講《什麼是新民主主義》,使幹部戰士懂得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等許多革命道理。他還經常對身邊的同志講:“八路軍沒有自己的槍桿子,就打不出人民的江山。我們要想為人民掌權,就必須掌握武裝”。“我們的工作要保密,對任何人不能說。”他還親自教戰士唱“天上有個北斗星,地上有個毛澤東……”等革命歌曲,使幹部戰士更加熱愛共產黨,更加熱愛毛主席。
農安獨立第八團在組建過程中,由於政治審查不嚴,混進了部分壞人。他們中有日偽時期的官吏,也有特務、兵痞,還有土匪。這些人以三營營長邸文超、一營營長馬長生和公安局軍事股長張硯耕為核心(這些人都是國民黨地下建軍的成員),秘密設立據點,伺機發動反革命叛亂。
1945午12月26日下午,劉德彪接到駐農安蘇軍的可靠情報,翌日拂曉國民黨新一軍500餘人要來接收農安。他馬上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決定:一方面做好戰鬥準備,一方面準備向靠山屯方面轉移。會議結束後,立即動員了三、四十輛大車,裝好武器彈藥、糧食、服裝等重要物資。轉移工作一切就緒後,劉德彪又召開排以上幹部會議,進一步做思想動員和戰鬥部署。這個會剛一結束,馬長生和張硯耕等就偷偷溜進監獄,與葉柏青進行密謀後,召開叛變骨幹分子會議,決定叛變,並規定了行動口號“得勝”。當晚9時許,駐縣城西燒鍋五連叛變分子首先動手殺害了該連的指導員、共產黨員申廷祥。然後連鳴兩槍,發出叛變信號。叛軍聽到槍聲立即行動起來,分別從南面和東側向縣政府大樓圍攏、攻擊,剎時槍聲四起。正在政府大樓工作的劉德彪、李明秋等聽到槍聲,預感到部隊內部發生叛變,立即下令組織火力還擊。劉德彪一面沉著指揮戰鬥,一面英勇地向叛軍射擊。戰鬥堅持了三四個小時,給叛軍很大殺傷。但終因敵眾我寡,情況越來越嚴重。劉德彪見此情景,當機立斷,命令馬上突圍。劉德彪、李明秋和劉細友指揮警衛部隊從二樓退到一樓,當衝到大樓外面時,叛軍的罪惡子彈射中了劉德彪的胸部,他隨即倒下,再也沒有起來。縣委副書記李明秋在突圍時也英勇犧牲,副團長劉細友負傷後脫險。劉德彪遇難時年僅30歲!
農安解放後,為了紀念劉德彪,1949年2月,農安縣人民政府決定將縣城的原西北街命名為“德彪街”;後又將農安鎮的一所國小命名為“德彪國小”。
農安縣第一個民主政權的建立
1945年11月20日,農安縣第一個民主政權建立了,當時的原址已不復存在,原址改建為現在的農安縣政府辦公樓.
東北光復後,日偽逃離縣城,農安地區出現了無政府狀態,社會秩序十分混亂。地主武裝、土匪、地痞流氓也趁機蜂擁而起,為非作歹,殘害百姓。1945年8月20日,蘇聯紅軍一個連進駐農安火車站,對農安實行軍管。1945年11月12日,吉林省工委派劉德彪、臧居仁、劉細友、
顏柏青等4名黨員幹部到農安接收政權,建立黨政軍機構。劉德彪任縣委書記兼縣長、縣保全大隊政委,臧居仁任公安局長。顏柏青任保全大隊長,劉細友任事大隊長。11月15日劉德彪等人到達農安縣城。劉德彪到農安後,首先以縣長的名義,張貼出農安縣民主政府成立的布告。同時,立即著手政權接收工作。首先由偽縣長向我接收人員送交偽縣公署的人員、資產等登記表冊,辦理一切接收手續。辦理接收偽警務科的手續,收繳了縣城偽警察機構的所有武器和裝備。解散了地方台安維持會及其所屬的公安局。11月20日,農安縣成立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政府和農安縣保全大隊。劉德彪成為農安縣民主政權的第一任縣長。並且成立了農安縣第一個黨小組,縣委書記兼縣長劉德彪擔任小組長,成員有臧居仁、顏柏青、劉細友。
農安縣民主政權建立後,在縣民主政府門前召開有上千人參加的民眾大會,縣長劉德彪在大會上演講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主張,講了民主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工商業政策,以穩定民心,建立新秩序。接著又召開了士紳、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宣傳了共產黨的統戰政策和方針,要求他們回響在主政府號召,積極參與民主政權建設。另如召有志青年為保衛和 鞏固民主政權、肅清匪患,踴躍參加人民武裝。接收政權以後,劉德彪即著手組建人民武裝。派臧居仁、顏伯青等人招收新兵300餘人,編為農安縣保字大隊(也稱縣大隊),劉德彪兼保全大隊政委,顏伯青任大隊長。與此同時,又招收了一部分人充實公安隊伍。12月上旬農安保全大人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吉林省軍區農安獨立團,劉德彪兼政委。又繼續擴兵600多人,農安獨立八團在擴建武裝過程中,只注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對招收新兵和任命幹部政審不嚴,使一些偽官吏、偽警察和一些國民黨特務、土匪、兵痞和地痞流氓混入隊伍里,並且竊取了部分領導權。導致12月26日農安縣獨立八團叛變事件的發生。獨立八團的判亂,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內在原因,是一次有預謀的政治事件。1945年12月26日夜晚二十三時許,敵人開始判亂。駐西燒鍋的五連首先叛變,槍擊了五連指導員、中共黨員申廷祥。叛變主謀馬長生指揮判軍向縣政府圍攏攻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最後決定突圍。劉德彪、
李明秋、在向樓外突圍時中彈壯烈犧牲。劉德彪犧牲時年僅31歲,李明秋44歲。
劉德彪、李明秋等人組成的這屆縣委以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政權,雖然只有40多天,但其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共產黨人在農安大地播下了火種,喚醒了民眾。其次,建立 起屬於人民大眾的武裝隊伍,雖遭挫折,但卻為以後的武裝奪取政權打下基礎。
河北大學教授
劉德彪劉德彪,1957年10月出生,男,河北清苑縣正各莊人,1983年6月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學士學位。1983年7月-2000年10月在保定市北市區教科所任研究員,2000年11月至今在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工作。副高職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保定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一、出版著作
1、《中學生古文觀止》(參編,河北教育出版社93年版)
2、《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清詞賞析》(參加編析,百花文藝出版社94年版)
3、《曾國藩日記注釋》(副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94年版)ISBN7-201-02165-6
4、《教育科研論文集》(副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98年版)ISBN7-5434-3166-1
5、《歷代詩話人系》(參編,河南教育出版社99年版)
6、《普通書法》(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ISBN-201-03772-2
7、《書法》(參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版)ISBN7-5310-1928-0
8、《燕下都瓦當研究》(第一作者)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省教委科研項目結題)ISBN7-81028-947-0
二、發表論文
1、《理工科院校書法教育探索》(第二作者《研究與開拓》新世紀出版社99年5月版)ISBN7-5078-1076-7
2、《燕下都半瓦當》(第二作者《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97年第4期)
3、《燕下都半瓦當雙獸饕餮紋、雲蝶饕餮紋探微》(第二作者《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98年第4期)
4、《拔幟書壇合有傳》(第一作者《書法》99年第1期)ISSN1000-6036
5、《燕下都半瓦當的收藏、辨偽與保管》(第二作者《收藏》99年第2期)
6、《尚美於黃河之弘壯》(《河北日報》99年5月)
7、《燕下都半瓦當三種雙龍饕餮紋探微》(第二作者《文物春秋》2000年第1期)ISSN 1003-6555
8、《燕下都半瓦當——悠悠藏事與千變紋飾》(第二作者《中國收藏》2001年第4期)ISSN 1009-5861
9、《燕下都斷殘瓦當的修補與命名二題》(第二作者《文物春秋》2001年第1期)
10、《燕下都半瓦當的收藏與研究》(第二作者《榮寶齋》2001年第3期)ISSN 1009-0649
11、《燕下都半瓦當的錯切現象》(第二作者《文物春秋》2002年第1期)ISSN 1003-6555
12、《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半瓦當紋飾初步分析》(第二作者《文物春秋》2002年第5期)ISSN 1003-6555
13、《簡論燕下都半瓦當的錯切現象》(第二作者《考古》2002年第1期)ISSN 0453-2899
14、《瓦當收藏的幾點思考》(第二作者《中國收藏》2002年總19期)ISSN 1009-5861
15、《從張猛龍碑和玄秘塔碑比較看唐楷的變化》(第一作者《美育探微》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ISBN 7-102-02641-2
16、《蘇世獨立 橫而不流》——熊任望先生的書法藝術(第二作者《中國書法》2004年第4期)ISSN 1003-1782
17、《目送歸鴻 手揮五弦》——簡論仇必鰲先生的書法藝術(第一作者《中國書法》2004年第9期)ISSN 1003-1782
三、科研課題
燕下都瓦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