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華

劉希華

劉希華,男,漢族,1957年3月出生,現任總參謀部總醫院院長,大校軍銜。曾被總部表彰為“優秀師團主官”,榮立三等功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希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7年3月
  • 職業:醫院院長
  • 主要成就:“優秀師團主官”,榮立三等功一次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在玉樹災區,有這樣一位院長。
地震發生後,他帶領60名隊員,在第一時間從北京急赴災區,迅速搭建“帳篷醫院”,立即展開營救;面臨強烈的高原反應,他和隊員們深入現場,走村串戶,為藏族同胞開闢“生命通道”;進入災區11天來,他帶領隊員們先後救治重傷員50餘名、輕傷員300餘名,為1300餘名民眾查體、診治,用忠誠為藏族同胞築起一道堅固的“生命屏障”。  劉希華深入帳篷巡診 他,就是總參總醫院院長、玉樹抗震救災醫療隊總指揮劉希華。 4月15日上午10時30分,總參總醫院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派遣醫療隊奔赴災區救治傷員。劉希華主動請纓,於3小時後帶領60名隊員急赴災區。時間就是生命!災情就是命令!進入玉樹縣結古鎮後,劉希華和隊員們顧不上長途勞頓和強烈的高原反應,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域駐紮下來,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傷員救治中。  “近些,近些,再近些!救人,救人,多救人!”劉希華始終這樣告誡自己和隊員們。他每天堅持帶領醫療隊深入救援現場,爭分奪秒救治民眾。結古鎮民族賓館在地震中倒塌,60多名員工被埋。劉希華得知後,和醫療隊隊長徐燕傑一起,帶領隊員們徒步快速趕往救援現場,一守就是5個小時,為搶救民眾爭取了寶貴時間。結古鎮52歲的藏族民眾扎西在地震中肋骨骨折,劇烈疼痛使他動彈不得,劉希華與隊員們立即為他進行消毒、固定、包紮,使其得以及時診療。在災區,由他親手救治的民眾就達60餘名。  藏族同胞的疾苦,始終牽動著劉希華的心。藏族民眾巴桑阿毛的丈夫在地震中遇難,婆婆受重傷被轉運外地治療杳無音信,因地震驚嚇導致她早產,孩子出生後雙眼和肚臍又嚴重感染。劉希華得知後,立即帶領兒科、婦產科的醫護人員,快速趕往巴桑阿毛家中。作為兒科專家,他深知:嬰兒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差,如不及時診治,局部感染很可能會引發全身膿毒血症而危及生命。劉希華和隊員們立即對嬰兒的感染部位進行清洗、消毒、塗抹藥物,之後隊員們輪流看守,使這一早產兒轉危為安。考慮到巴桑阿毛家境困難,劉希華和全體隊員一起為這個不幸家庭捐款12000餘元,並承諾將持續資助這個孩子成長到16歲。他們的熱心幫助感動得巴桑阿毛熱淚盈眶。  劉希華作為醫療隊總指揮,處處當先,為全體隊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與隊員們同甘共苦,一起吃涼乾糧、睡地鋪,每天出去救治傷員和走村串戶巡診,最苦、最險、最累的任務,他總是站在第一個。4月21日中午,醫療隊接到玉樹州和軍隊前指電話,稱離玉樹縣最遠的仲達鄉歇格村有201戶藏族民眾,這裡海拔4900米,因地勢險惡,道路塌方、通信不暢,目前受災情況不實,至今還沒有得到任何救援,要求醫療隊派出精幹力量前往。劉希華二話沒說,和醫療隊政委胡建國一起,攜帶大量設備和藥品,挑選7名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隊員,乘救護車緊急前往指定地域救援。一路上,車輛在懸崖峭壁上緩緩爬行,左邊是峭壁和鬆動的巨石,右邊是萬丈深淵,而且到處塌方,大家穿峭壁、淌險灘、過冰河,先後遭遇7次道路塌方。劉希華帶領隊員們,冒著生命危險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唐龍山,11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8個多小時,直到凌晨才到達仲達鄉歇格村。第二天一大早,劉希華便冒著大雪,帶領隊員挨家挨戶深入帳篷,為受傷和患病民眾診治,了解民眾受災情況,把黨的溫暖送到每一名藏族民眾的心中。

人物評價

抗震部隊進入災區後,因高原反應、條件惡劣,加之連續作戰、體力透支,許多官兵面臨疾病威脅。劉希華帶領醫療隊在救助民眾的同時,還注重為抗震部隊官兵巡診、治療,深入救災現場為官兵送醫送藥,採取措施指導抗震部隊科學應對高原反應,組織心理專家到部隊營區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受到抗震部隊一致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